洋下周都督庙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2010-04-23 15:13:20来源:闽侯乡音报

结构精巧的“楚威殿”。
 
      在中国民间,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的关公庙几乎随处可见,到了清代以后,关羽更是被尊崇为“武帝”,和“文帝”孔子齐名。信奉关公成了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三国时期另一位文韬武略的大将周瑜,却由于《三国演义》中对他进行夸大其词的贬低,在后世的形象却大大不如关羽。供奉他的庙宇更是远远不及关帝庙。可是,在我县祥谦镇洋下村,却有一个神秘的庙宇“周都督庙”,供奉着这位在三国赤壁之战中大展神威的吴国大将。每年的五月初二这天,尚干七里地区所有的龙舟队在出港参赛前都要划着龙舟到此,给供奉于此的周都督奉上一炷香,祈求平安。
      “周都督庙”位于濑江之畔,又称“灞水坞”和“马江三坞”。旧时尚干地区水系运输发达时,这里是个码头。“周都督庙”面朝濑江,就建在临江的空地上,占地3000平方米。据村民张振伙介绍,早在宋朝时候,这里就有规模宏大的三进庙宇,供奉周瑜和“陈千岁”。据村里的老人说,传说周瑜是在此得道升仙的。而这个传说也仅是传说而已。至于“陈千岁”是何许人也,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明白,只道也是一位英雄。到了清朝,三进庙宇只余一座。后来庙宇又几经毁损和重建。如今的“周都督庙”经过几次重修,共有三座庙宇静静地矗立在此。中间最旧的那座庙宇于上个世纪80年代重建,门楣上书“灞水坞”三字。临江的那座庙宇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门楣上书“周神长鹤”。这两个庙宇建筑面积相当,都只有十来平方米。在这“娇小玲珑”的两座庙宇的后面巍然矗立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在建庙宇。这座新庙宇为双层结构,据介绍底层将建成村里老人的娱乐活动中心。二楼的大殿里,则供奉周瑜的金身。在临江的那座庙宇前,还建有一座结构精巧的“楚威殿”,说是“殿”,其实更像一座结构新颖的牌楼,只是左右两边各设有一座小巧的五角亭。据介绍,临江庙宇和“楚威殿”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一位广州的信徒由于在此许愿成功,为答谢神明周都督而捐建。
      庙宇中幸存有一个民国丁卯年间的香炉。据说这个香炉曾经在一次大水冲毁庙宇后遗失到江中,后被村中一渔民捕捞,供在家中几十年,于上世纪80年代重修庙宇时捐献了出来。如今,这个香炉成了庙宇中的镇庙之宝。
      据村里86岁的老人家林大振回忆,从他记事起,每年的五月初二,“周都督庙”就成为尚干地区最为热闹的地方。那天,尚干七里地区所有准备出港参加比赛的龙舟在都集聚于此。一个个精壮彪悍的龙舟手,露着膀子,吆喝着激昂的号子,从濑江、淘江沿途的各个村庄,齐齐划着龙舟,来到这里,恭敬地给他们信奉的周都督上一炷香,祈求平安。我们可以想见,二、三百艘龙舟在濑江、淘江上穿梭往来,涌到“周都督庙”的盛况,是何等的壮观!“那时候,江面上常常堵船,两岸挤满了人,大家都争相观看江面上的龙舟。” 林大振回忆道,语气中掩不住兴奋。
      龙舟赛在福州地区非常盛行,可谓历史悠久,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从闽越王余善时期划独木舟抢白龙开始到如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宋梁克家《三山志》记载,“州南台江沿内诸河,皆龙舟鼓楫,钲鼓喧鸣,彩服鲜衣,共斗轻驶。士女观者,或乘潮解縴,或置酒临流,或缘堤夹岸,骈首争观,竟日乃归。”在我县尚干、祥谦、青口、南通、南屿一带,赛龙舟尤为盛行。每年五月初一至初五,总有许多龙舟汇聚一起,举行龙舟竞渡。洋下村处在濑江边,加上村中人口众多,和邻近的凤港村等村民有史以来年年都相约有龙舟竞赛,经久不衰,是附近乡村端午节期间最盛大的节目。
      直到十几年前,由于濑江江水受到污染,加上江水水位急剧下降,江面上不见了百轲竞渡的场景。就连龙舟赛也少了,到庙宇里上香的龙舟队自然也少了许多。“但最近几年仍然有龙舟前来祭拜周都督,毕竟这是好久以来的传统了。”林大振说:“真希望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当年的盛况。”(本报记者  陈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