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有颗永不熄灭的星——张钰哲

内容更新时间:2010-04-09 16:20:15来源:闽侯乡音报

张钰哲故居遗址
 
张钰哲
 
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张钰哲(4-2)”
 
 
张钰哲(1902-1986)  青口镇泸屿村人。著名的天文学家,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次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获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天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他发现了“中华”行星(编号为第1125号),它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他提出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入手,来解决“武王伐纣” 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1978年,《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为纪念他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天文台将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Chang,威妥玛式拼音法)”,编号为第2051号。
 
扶翼文明 唱响绝唱
      1902年2月16日,张钰哲出生于闽侯青口一个普通的家庭。在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艰难的生活却没有禁锢住张钰哲求知的心。1919年,年仅17岁的张钰哲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堂,就读机械工程专业,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祖国工业落后的现状。
      有一天晚上,张钰哲无意间读到了一本天文科普读物,正是这本小册子,改变了张钰哲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命运。
      作者在卷首写了这样一段令人心泣的话:“天文学乃中国古学,在我国启昌独早,其研究规模,千年前即已灿然大备,惜后中落……近百年复受晚清腐败政治之影响和军阀的摧残,天文古学更日就消亡,几成绝响。诸君关心国粹,扶翼文明,想亦深同愤惜也。”
      是啊,古老的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夏代就创造了历法,并在春秋时期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难道先人的智慧之光就要这样无声无息地陨落吗?张钰哲想到这里,心潮澎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放弃了追求已久的机械工程专业。1923年,张钰哲来到美国求学,转而投考了芝加哥大学天文系。转专业后,张钰哲愈发勤奋,立志学成归国,复兴中国的天文事业。1927年,张钰哲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硕士学位,后又于1929年获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天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张钰哲婉拒了叶凯士天文台台长樊比博教授的盛情邀请,义无反顾地返回贫病交加的祖国,从此与中国的天文事业结伴终生。
打破谬论,发现“中华”
      中国的天文学发展很早,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取得骄人的成绩: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有古人绘制的星辰图案;商代甲骨文中保留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然而,进入近代,天文学却在中国停滞了,头顶上久已为国人熟悉的灿烂星空,却“没有一颗星是中国人发现的”,这让张钰哲深以为憾。1928年11月22日夜,张钰哲终于亲手打破了这个尴尬的局面。
      1926年,当时的张钰哲正在美国的叶凯士天文台实习。他守在望远镜旁观测行星时,突然发现一颗有点异常的星,在星图上根本找不到它。经过好些天的对照研究,张钰哲发现,这很可能是一颗尚未被人发现的小行星。可是这颗星溜得太快了,当它刚一进入张钰哲的眼帘时,又在转瞬之间躲进了茫茫的星海之中。
      为了它,张钰哲开始了两年的漫漫“追星”路。两年里,张钰哲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吃过一顿安静饭,在人们眼前的张钰哲,似乎永远都蹲守在伸向星空的天文望远镜前。也许正是张钰哲的执着感动了那颗行星,在1928年11月22日的夜里,这颗小行星终于再次现身了。当这颗星再次进入他的观测网时,他按下相机快门,终于将这颗新星留在了底片上。经过连续的观测和精密的轨道计算,张钰哲确信这是一颗从未有过纪录的新行星,身在异国的张钰哲,毫不犹豫地将它命名为“中华”。该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承认,从此,“中华”(编号为第1125号)带着张钰哲浓浓的爱国热情,带着数亿同胞的热望,骄傲地在太空遨游。
      学成归国的张钰哲,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荣誉,而是山河破碎的中国。然而,战火纷飞,也挡不住他的报国心。1932年,正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服务的张钰哲临危受命,到北平将安放在古观象台上的四架古天文仪器抢运至南京。1941年9月21日,张钰哲更是在日军飞机的连番轰炸下,用简陋的设备,第一次完整地记录了日全食。抗战胜利后,张钰哲出国访问,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发表了“变星的速度曲线”和“大熊星座的光谱观测”两篇论文,获得国外同行的一致赞叹。然而,当时执政的国民党外交部竟然拒绝承担他回国的旅费。面对这一令人沮丧的消息,张钰哲仍然坚决地拒绝了国外各大天文台的邀请,利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派队到我国浙江武康地区观测日食的机会,千辛万苦回到了祖国。
新中国的天空,星光璀璨
      新中国成立后,张钰哲一直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新政府对天文学的积极扶持,让张钰哲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他更是满怀热情地投身在祖国天文学事业上。
      1949年10月,在张钰哲的努力下,紫金山天文台的观测仪器得到了修复。他又倾注心血,花去4年的时间建成了我国最先进的天文仪器厂——南京天文仪器设备制造厂。以后,他又亲率同行自制和引进了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仪器,使紫金山天文台成为一个集观测和科研的综合研究所,对我国空间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实用天文学、历算和天文仪器等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自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至他逝世,30多年间,张钰哲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发现800多颗小行星(其中有81颗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编号命名)和3颗命名为“紫金山”的新彗星,开创并领导了多个领域天文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张钰哲深知,科学不应该住在孤芳自赏的广寒宫,只有普及到民间,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为此,他在着力于科研的同时,也不忘普及、宣传科学。他一生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译作10本,还编写多本通俗易懂、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小书,如《小行星漫谈》、《哈雷彗星今昔》等,并大力支持科普电影的拍摄和科普期刊的创办。他还是推动天文台向普通群众开放的第一人。他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时,建立了每逢周日正式向广大群众开放的制度,使紫台成为建国以来最早向群众开放的科研机构。
      国际天文学界为了表彰他的杰出成就,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后记:永不熄灭的星
      1986年7月21日,84岁的张钰哲在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深埋在紫金山天文台内的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1986年5月5日,《人民日报》曾为张钰哲发表了专题短评,称他是一颗“永不熄灭的星”。确实,张钰哲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发现的“中华”和以他姓名命名的“张钰哲”星,仍在遥远的天际不息地绕着太阳运转,在浩茫的宇宙空间深情地凝视他生前热爱的祖国。(本报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