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洲史话
内容更新时间:2010-04-02 12:01:21来源:闽侯乡音报
竹岐乡白龙村位于闽江南岸,东邻苏洋,西接春风村,与荆溪镇白头村隔江相望。白龙村村落不大,杂姓聚居,朱、兰、叶、陈为大姓。全村共9个生产小组,人口1400余人。地处交通要道的白龙村,距福州市区仅半个小时车程,“316”国道和福银高速公路从村后穿越而过,交通非常便捷。
白龙村旧称白龙洲。明朝之前曾经是闽江中的一个洲渚。旧时白龙洲所处的这个江段曰螺女江,又名螺江、钓螺江。螺女江旧时分为南、北两港,白龙洲与甘洲一同横亘江心,被南、北两港包围其中。所以明朝之前白龙洲属于石门乡九功里(甘蔗十五都)地盘。
明朝以后,甘洲与白龙洲逐渐被洪水冲毁,甘蔗洲只剩下蔗洲。南北港也慢慢淤积断流,河流改道由原甘洲中间地带下行,白龙不再与甘蔗洲相连。而这时南岸岸边淤积形成台地,白龙洲住民就势退居岸边。故后来白龙与高何、榕岸一样,同属西孝悌乡十四都管辖。明王应山《闽都记》郡西侯官胜迹载:“白龙洲在十五都......初,十五都有甘蔗洲,与白龙相联络。大江流于洲北,后为洪水冲啮,江徙于南,白龙、甘蔗二洲遂隔水望。”
据考,充满神话色彩的白龙洲地名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关于它的来历,《淳熙三山》志中有简要记载:“白龙院,九功里。晋天福二年置。伪闽通文二年也。王昶始作于今怀安太平里,号大白龙。后建塔于此,号小白龙。”为了弄清这段记载的来龙去脉,笔者作了一番潜心的索隐与钩沉。原来白龙洲地名由来以及白龙院的兴废与唐末五代一个叫王继鹏(王昶)的人有关。说起此番历史颇为复杂,详情要从闽太祖王审知说起。
闽太祖王审知(862~925年)建立闽国后,提倡与民休息,省刑罚,减赋役,建立学校,开辟海港,招徕外国商人,发展贸易,使福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让闽太祖意想不到的是,自他离世后,他的后代为争夺权位,骨肉相残,纷争不断。先是长子王延翰于天成元年(926年)自称大闽皇帝,后由于其个性骄傲荒淫,残忍凶暴,而且又看不起他的兄弟,故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被其弟王延钧杀兄篡位。
王延钧夺位后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王延钧平生喜好神仙巫术,道号玄锡。在位时花巨资建造宝皇宫给道士陈守元居住。王延钧相当宠爱王审知的婢女陈金凤,自己病重时,立陈金凤为后。长子王继鹏不甘心被陈后势力所控制,闽国永和元年(935年)十月,王继鹏与李倣合谋弑父夺位,提前清除了陈后之势力。几天后,王继鹏又诱杀李倣,将弑君的罪名推在他的头上。王继鹏篡位后更名王昶,改元通文。
王昶步其父后尘,亦好神仙之术。先拜高道谭紫霄为正一先生,又拜陈守元为天师,并在宫中建造三清殿。用黄金铸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塑像置于殿中。王昶此时虽已称帝,但自个心里并不踏实。因为自己的权位毕竟是弑父所得,即使他已经嫁祸给了李倣,可弑父的阴影总是笼罩在心头,所以他每天早晨必亲去三清殿祷告。或许是天师陈守元看出了王昶的心事,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即伪闽通文二年的某日,陈守元向王昶进言说昼见白龙在螺峰出现。王昶听后心中暗忖,何不借“真龙下凡”这个名义做些文章,为自己来历不正的王位正名?故他顺水推舟借题发挥,逐下令在怀安太平里螺峰山(今福州铜盘附近)大兴土木兴建白龙寺,号大白龙;同年复在螺江南侧建塔盖寺,号小白龙。白龙洲就是因为白龙寺的出现从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为什么当时已经有白龙寺了还要再盖小白龙寺,这个问题尚不清楚。依笔者之见,或许是螺峰与螺江之间有某种迷信说法上的原因,故又在螺江南侧建寺并构筑石塔。
王昶生性多疑,在位时屡杀宗室,而且一味荒淫好酒,不理朝政。所以在位仅4年就被连重遇、王继业追杀俘获并缢死于福州郊外。大、小白龙寺是王昶与陈守元自导自演“真命天子”闹剧的产物。所以大、小白龙寺香火只鼎盛一时,王昶倒台后很快就寺倒僧散。《八闽通志.长乐.山川》有这样一段记载:“白龙岩。在竹林寺后。唐末,甘蔗洲白龙院僧遁于此,故名。”白龙院僧人为什么要弃寺外逃,笔者猜想这应该跟王昶下台有关。
名噪一时的大、小白龙寺虽早已损毁无存,但白龙的地名却一直延续下来。现今福州铜盘螺峰山附近尚保留有白龙路与白龙村,竹岐乡白龙村还有一个跟塔有关联的地名叫“塔前山”。据白龙村老人介绍,解放初期塔前山石塔还保存完好。塔为七层实心方形石塔,样式结构跟侯官“镇国宝塔”相似,公社化炼钢铁时期为了取土洗铁砂被拆毁。
追溯白龙洲历史,必须得说囷山广福院,因为它是目前螺女江南岸仅存的一座唐代寺院。囷山广福院即今日的白龙昆山寺,距塔前山石塔旧址不及300米。宋庆历《旧记》云:囷山广福院“在钓螺江侧,诗僧有朋尝居之”。有朋,建宁人,著名诗僧,号囷山禅师,唐末福建观察使陈岩的后裔,著有《螺江集》一卷,可惜已失传。昆山寺始建于晋天福二年(939年),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依然香火鼎盛。(陈英水)
白龙村旧称白龙洲。明朝之前曾经是闽江中的一个洲渚。旧时白龙洲所处的这个江段曰螺女江,又名螺江、钓螺江。螺女江旧时分为南、北两港,白龙洲与甘洲一同横亘江心,被南、北两港包围其中。所以明朝之前白龙洲属于石门乡九功里(甘蔗十五都)地盘。
明朝以后,甘洲与白龙洲逐渐被洪水冲毁,甘蔗洲只剩下蔗洲。南北港也慢慢淤积断流,河流改道由原甘洲中间地带下行,白龙不再与甘蔗洲相连。而这时南岸岸边淤积形成台地,白龙洲住民就势退居岸边。故后来白龙与高何、榕岸一样,同属西孝悌乡十四都管辖。明王应山《闽都记》郡西侯官胜迹载:“白龙洲在十五都......初,十五都有甘蔗洲,与白龙相联络。大江流于洲北,后为洪水冲啮,江徙于南,白龙、甘蔗二洲遂隔水望。”
据考,充满神话色彩的白龙洲地名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关于它的来历,《淳熙三山》志中有简要记载:“白龙院,九功里。晋天福二年置。伪闽通文二年也。王昶始作于今怀安太平里,号大白龙。后建塔于此,号小白龙。”为了弄清这段记载的来龙去脉,笔者作了一番潜心的索隐与钩沉。原来白龙洲地名由来以及白龙院的兴废与唐末五代一个叫王继鹏(王昶)的人有关。说起此番历史颇为复杂,详情要从闽太祖王审知说起。
闽太祖王审知(862~925年)建立闽国后,提倡与民休息,省刑罚,减赋役,建立学校,开辟海港,招徕外国商人,发展贸易,使福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让闽太祖意想不到的是,自他离世后,他的后代为争夺权位,骨肉相残,纷争不断。先是长子王延翰于天成元年(926年)自称大闽皇帝,后由于其个性骄傲荒淫,残忍凶暴,而且又看不起他的兄弟,故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被其弟王延钧杀兄篡位。
王延钧夺位后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王延钧平生喜好神仙巫术,道号玄锡。在位时花巨资建造宝皇宫给道士陈守元居住。王延钧相当宠爱王审知的婢女陈金凤,自己病重时,立陈金凤为后。长子王继鹏不甘心被陈后势力所控制,闽国永和元年(935年)十月,王继鹏与李倣合谋弑父夺位,提前清除了陈后之势力。几天后,王继鹏又诱杀李倣,将弑君的罪名推在他的头上。王继鹏篡位后更名王昶,改元通文。
王昶步其父后尘,亦好神仙之术。先拜高道谭紫霄为正一先生,又拜陈守元为天师,并在宫中建造三清殿。用黄金铸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塑像置于殿中。王昶此时虽已称帝,但自个心里并不踏实。因为自己的权位毕竟是弑父所得,即使他已经嫁祸给了李倣,可弑父的阴影总是笼罩在心头,所以他每天早晨必亲去三清殿祷告。或许是天师陈守元看出了王昶的心事,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即伪闽通文二年的某日,陈守元向王昶进言说昼见白龙在螺峰出现。王昶听后心中暗忖,何不借“真龙下凡”这个名义做些文章,为自己来历不正的王位正名?故他顺水推舟借题发挥,逐下令在怀安太平里螺峰山(今福州铜盘附近)大兴土木兴建白龙寺,号大白龙;同年复在螺江南侧建塔盖寺,号小白龙。白龙洲就是因为白龙寺的出现从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为什么当时已经有白龙寺了还要再盖小白龙寺,这个问题尚不清楚。依笔者之见,或许是螺峰与螺江之间有某种迷信说法上的原因,故又在螺江南侧建寺并构筑石塔。
王昶生性多疑,在位时屡杀宗室,而且一味荒淫好酒,不理朝政。所以在位仅4年就被连重遇、王继业追杀俘获并缢死于福州郊外。大、小白龙寺是王昶与陈守元自导自演“真命天子”闹剧的产物。所以大、小白龙寺香火只鼎盛一时,王昶倒台后很快就寺倒僧散。《八闽通志.长乐.山川》有这样一段记载:“白龙岩。在竹林寺后。唐末,甘蔗洲白龙院僧遁于此,故名。”白龙院僧人为什么要弃寺外逃,笔者猜想这应该跟王昶下台有关。
名噪一时的大、小白龙寺虽早已损毁无存,但白龙的地名却一直延续下来。现今福州铜盘螺峰山附近尚保留有白龙路与白龙村,竹岐乡白龙村还有一个跟塔有关联的地名叫“塔前山”。据白龙村老人介绍,解放初期塔前山石塔还保存完好。塔为七层实心方形石塔,样式结构跟侯官“镇国宝塔”相似,公社化炼钢铁时期为了取土洗铁砂被拆毁。
追溯白龙洲历史,必须得说囷山广福院,因为它是目前螺女江南岸仅存的一座唐代寺院。囷山广福院即今日的白龙昆山寺,距塔前山石塔旧址不及300米。宋庆历《旧记》云:囷山广福院“在钓螺江侧,诗僧有朋尝居之”。有朋,建宁人,著名诗僧,号囷山禅师,唐末福建观察使陈岩的后裔,著有《螺江集》一卷,可惜已失传。昆山寺始建于晋天福二年(939年),已有千年历史,至今依然香火鼎盛。(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