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驿道

内容更新时间:2010-03-26 16:16:25来源:闽侯乡音报

穆岭古驿道。

 

      驿道,也称古驿道,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干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七里古驿道,主要指古时尚干内七里,即今尚干、祥谦 、青口三个乡镇。清尚干里人林履端《尚干乡土志》载:“内七里居省城之东南。永庆、灵宙、清廉、还珠、西集、方岳、积善合为七里。有 三十六墩,环方山而居。东抵金鳌,与外七里之玉田、琅玡、赤屿等乡相接。西至方山,山遥望其方如几,故名。南抵尚书岭(即常思岭), 为宋蔡端明种松达兴泉处,与福清分界。北至大象山,一名银峰,高峰插天,为城南巨嶂。七里各墩中有环地毗连者,有隔以山岭者,有阻于 江水,非舟楫不能往来者。”七里古驿道现存主要有常思岭、穆岭、方山等3处:
      常思岭古驿道,位于闽侯县青口镇东台村西南。驿道北连尤    ,南与福清市交界。南北走向,其路面或以卵石铺就,或以石块砌阶,最宽处达2.5米小者1米;或蜿蜒起伏,或缓行平坦,时断时续,长约600米。常思岭,又作相思岭,明王应山《闽都记》载:“常思岭在方岳里,界闽、福清二县,高数千仞,袤二三里。高处有福海庵,有亭以憩行者。”明王世懋《闽都疏》载:“由石竹山而北,至常思岭。三十余里间皆福清县属,特多崇刚壮岳,峰骨怒立。峦岫皆欲飞舞,五虎一台,徒悬数十里处,皆奇观也。常思岭以南,山皆南向,独此岭北拱,遂为闽县属,水东北流矣。二县所由界也。”王世懋雨中度常思岭诗云:“策马千山欲暮时,湿云如罩雨如丝。无端更上常思岭,何地令人不可思。”明王应山亦有《度常思岭》诗:“盘盘磴道景初斜,林外飘摇雨是花。众说旅游喜新霁,我行景日已思家。”徐    《憩福海庵》:“白云深处梵王家,回望千层鸟道赊。满室空香薰贝叶,一声残磐落松花。听到野鹿群依草,出定山僧独施茶。礼罢瞿昙留偈别,寒鸦声里夕阳斜。”徐    次韵:“踏遍危峰到梵家,白云流水望中赊。隔山断霭千重翠,满路东风二月花。座上焚香翻贝叶,佛前鸣磐供新茶。樵歌隐隐孤村外,回首平林夕照斜。”林履端《尚干乡土治》所说:“宋蔡端明种达兴泉处”只得就是这一带。宋至和三年(1056),蔡襄任福州知府时,曾植松庇护道路,其德政为民众所感戴,民谣颂:“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2009年7月,县文物普查组在常思岭古驿道西侧福仓庵(今称海福寺)普查发现,寺内保存带有明代纪年铭文的石香炉,还有清代重修福海庵的残碑,碑中铭文对于研究常思岭古驿道有一定的价值。明十才子陈荐夫《游海福庵》有寺云:“独寻双叶叩禅关,身世无如云影闲。秋草自生僧定处,岩花故落水流间。天边西岭斜阳路,鸟外东林过县山。远树萧萧明月里,一声孤磐送人还。”
      穆岭古驿道,在闽侯青口镇青圃村至前洋村穆岭寺南。此段古道,南可通往常思岭古驿道,北与峡南枕峰寺(古称候潮寺)相连接。随着时间退隐,年代更迭,驿道具体路线多已模糊,但在穆岭寺南麓,还保留一段近百米驿道路线,尤为难得的是,在穆岭寺天仙府前,至今还保存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所建的穆岭亭,该亭曾是古时驿道上的行人避风雨憩息之所。
      方山古驿道,地处闽侯县祥谦镇山后村通往南通镇瓜山村方山驿这段山路。驿道用块石铺设,宽约1米,时断时续,约有五里之长。驿道在五虎山第四峰与第五峰峡谷间,保存着有一关隘寨门,传为元末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有定从事朱良初所筑。寨门坐西向东,由块石垒砌,进深10米,宽1.6米,东侧外寨墙高2.5米。目前福州地区同年代古寨遗存较少,它对研究当时地方历史、军事设施具有一定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方山古驿道祥谦镇山后村后山,还保存有一块“里程碑”,碑花岗石质地,高2.30米,宽0.30米,厚0.10米。上阴刻“闽县清廉里,南至大田驿二十五里,北取方山驿五里。”此碑文记载可知,如今的祥谦镇后山村王厝一带旧属清廉里,村南与青口镇大埕村大田驿相距二十五里,北面与南通镇瓜山村方山驿相距五里,该碑不但明确的记述古驿道路线与方位,还印证了新近发现的方山寺遗址就在王厝北的南通瓜山村方山自然村,该碑是研究闽侯古代交通、地名以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2003年,村民将其移置于祥谦镇辅翼村黄氏宗祠大门口右侧墙边,以便于管理保护。
                                                                                                   摘自闽郡南案《五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