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史话勾起的记忆

内容更新时间:2010-03-19 22:09:01来源:闽侯乡音报

      闲暇之余上网浏览,不经意间被一段文字所吸引:“闽,山多于田。人率危耕侧种,堘级满山,宛若缪篆,而水泉自来,迂绝崖谷,轮汲筩游,忽至其所。濒江善地,梁渎横从,淡潮四达,而龙骨之声,荦确如语。”这段记述来自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编撰者用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南宋时期福建地区农业生产自然环境以及地方水利特点。其中“龙骨之声,荦确如语”是形容旧时在农业灌溉方面广泛使用的龙骨水车发出的咿呀声犹如人语,笔者受其言所染,不由的勾起了对尘封已久的关于水车的回忆。
      龙骨水车是古代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灌溉农具。据传东汉末年由掖庭令毕岚发明,三国时发明家马钧加以创新改进,唐朝时龙骨水车技术已趋于成熟并由官府组织在国内推广使用。《旧唐书·卷17》载:“太和二年(828年)闰三月丙戌朔,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缘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至北宋时水车灌溉技术已非常普及。有苏轼诗为证: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畦翠浪走云阵,刺水绿秧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笔者多年前曾与龙骨水车有过亲密接触,曾经的点点滴滴至今仍记忆犹深。记得以前生产队里有两种水车,四个人脚踏的俗称“脚车”、“大车”,一人手摇的叫“手车”。大车扬程高,出水量大,手车则反之。大车由车架、大轮轴(车头)、车身三部分组成。车架由两根立柱、两个轮轴支架和一根横木搭成。车身以木板为槽,槽中架设行道板一条,行道板上下通周由一节一节的龙骨板叶用木销相连结,另外在板槽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转动的轮轴。下端为小轮轴(从动轮);上端为大轮轴(主动轮),大轮轴两边装有四个人踩踏用的脚蹬。手摇水车构造则简单多了,少了车架与车头,轮轴两边各安装一个手柄,再配制一副木制手把套上去就可以用了。一部新车造出来后,车身两边大都写上时间和某某人置造等字样,然后涂上桐油漆才算完工。
      设计制造龙骨水车,技术性要求较高,所以此活非一般木工所能及。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凡村里修造水车,几乎都是请上街章煌(译音)师傅来制作。章煌师傅造水车在选择材料方面特别有讲究。大部件采用轻质的杉木,这样可以减轻重量便于搬运;木铰链需用硬木才能确保坚固耐用;刮水的板叶选抗折裂耐磨的樟木制造;脚蹬只选棕树,因为棕树纹理粗可以防滑。“章煌师”经验丰富工艺独到,所造的水车紧凑、轻巧、耐用,比现在网上流传的那些仿制的水车美观实用多了。
      使用龙骨水车须掌握一定的安装技巧。要求车柱要插深立稳,大轴支架和横梁要绑牢。车尾入水深浅要适中,过深增加负荷,太浅出水量小,深浅度靠插在水中两根木棍上的绳子来调节。还有木铰链的松紧度要适中,车头须平顺地放置在木支架凹槽里,同时最好在凹槽里放点蜡烛,以此可以减少摩擦阻力和噪音。
      车水时人伏在车架上,踩动脚蹬使大轮轴转动,大轮轴上的木齿板带动槽内的木铰链板叶刮水上行,刮水板叶出木槽后重新绕过上端大轴,又回到行道板上边往下移动,绕过下端的轴重新刮水上行,如此反复循环,水便从低处源源不断地被车上岸来。社员们戏说踏水车是“日行千里路,不离车半步”。此情形清朝蒋炯《踏车曲》描写的最为细致入微:“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辐辐翻水如泻玉。大车二丈四,小车一丈六。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
      记得第一次与水车接触是在自家门前的河边。孩提时看见大人踏水车感觉特好玩,所以也想一试身手。谁知看似容易做起来难,上车没几下就乱了脚步,结果脚踩不到蹬子只好将身子悬吊在车架上哇哇大叫,狼狈不堪的样子常常引起围观者一片哄笑。不过“失败乃成功之母”,没过多久年幼的我就成了踏水车的高手。
      踏水车往往都是在赤日炎炎的干旱季节。人们头顶烈日汗流如洗,每踩踏一步犹如登山般辛苦,可那时换来的报酬每天仅10个工分,约6毛钱。踏车不仅辛苦,不时还要注意防范木铰链突然断开带来的危险。木铰链是由木销子连接起来的,使用中只要有任何一根木销断了,车大轴就会突然急速反方向空转。如果这时措施不当,不是人掉下车架,就是小腿骨被快速空转的蹬子撞得疼痛难忍,个中的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的到。
      踏水车虽然很辛苦,但种田人也懂得在劳作中苦中取乐从中寻找乐趣。每到入夜加班车水时,那些男女社员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一边踏车,一边仍然不忘插科打诨、打情骂俏。男人们还常常耍起“追车”的把戏,把车踏得特快,以此戏弄胆小的女性,直到她们苦苦告饶了才肯罢休。在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虽然他们如此只是图个穷开心,却一样闹的不亦乐乎。
      记忆中对龙骨水车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966年9月份那些抗旱的日子。那年村后千余亩稻田几乎都被太阳晒裂了口。村西头一部老式36匹烧木炭的抽水机没日没夜的响个不停,没多久江里的水就抽不着了,大队立即调来了十几部水车安装在江边,上百人轮番上阵日夜加班,把江底的水车上来再由抽水机抽送到田里。现场十几部水车吱吱呀呀的声音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好似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在旷野演奏,那些热闹的场景至今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龙骨水车已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荦确如语”的水车声成了笔者心灵深处永久的记忆。(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