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创始人——林启

内容更新时间:2010-03-12 17:10:42来源:闽侯乡音报

杭州林社。
 
西子湖畔林启青铜雕像。
 
       林启(1839-1900),字迪臣。侯官(今福州)人。浙江近代教育开拓者,浙江大学创始人。为官刚正廉明,勤于治理,提倡农桑,兴立学校,卓有政声。清光绪年间任杭州知府四年中,先后在杭州建起了三所新式模型的学校: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养正书塾(今杭州第四中学和杭州高级中学)。这三所学校不但奠定了浙江近代教育的基础,而且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清道光十九年,林启出生于侯官一贫苦家庭。他的父亲林禀生是一清贫的学者,以教读为业。在父亲的熏陶下,林启从小就勤奋上进,立志报国。清光绪二年,林启考上进士,步入仕途。先后授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担任陕西学政,十五年调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后来由于犯言直谏,上书请求停建颐和园,而被外放浙江衢州任知府,二十二年调任杭州知府。二十六年四月,病逝于杭州。
      林启去世后,他的后人要把他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而杭州人民则认为林启是杭州人的父母官,要求把他安葬在杭州,双方争执不休。最后,因为林启生前十分仰慕隐居孤山的林和靖(又名林逋,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曾留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等诗句,林家子孙才不得不同意把林启安葬在孤山北麓。
      杭州人民为何会如此爱戴林知府呢?据史书记载,林启为官刚正廉明,勤于治理。杭州人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林启“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林启的最大的贡献在于兴办教育,开创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他在杭州任知府期间,先后建起三所新式模型的学校: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养正书塾(今杭州第四中学和杭州高级中学)。
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
      光绪二十三年,也就是林启调任杭州任知府的第二年。林启办案至普慈寺,由于当地寺僧不守清规,被当地人所告。当时林启正拟建学校,便决定驱逐僧众,没收该寺院作为校址,并定名为求是书院。当时的浙江巡抚廖寿丰任命林启为“求是书院”总办(校长),负责确定章程、延聘师资、招收学生等事宜。
      这所求是书院,虽然设备简陋,却是一所结合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全新模式的学校,是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所大学,也是浙江大学的前身。
      林启认为:“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书院应以振兴中华,御侮图强为办学方针,注重实学,反对科举。书院开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史地、博物、音乐、英语、日语等现代课程,使用现代教学方式,以学习实用的科学为主。除了聘请来两位精通西学的本国学者担任教习外,甚至请来外教,由美籍博士Dr.E.L.Mattox(中文名王令赓)担任总教习(教务长),讲授英语、数理化等课程。邵裴子曾说求是书院“为浙江革命思想重要源泉之一。求是书院成立不过三年而校内革命思想已蓬勃发展,后来参加革命的亦有其人,成为本省及全国革命史上不可或缺之一部分”。
      后人评价求是书院,指出其有三个鲜明的教学特点:“其一,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特色。它明确办学目的以御侮图强为宗旨,以培养具有文理兼长、手脑并用的建国人才为目标。其二,强调培养人才为第一义,讲求实学为第一义。提倡洋为中用,仿照西方新学制。除授国文外,并授英、德、日等外文,数、理、化、博物等课程,更开设造船、种植、矿物、制造等技术科目。特邀有维新思想的文学大师宋恕(宋平子)教国文,聘请美国人王令赓为总教习,延请英、美、日等外籍学者来校任教,各科教授都由海内名家、一流学者担任。其三,倡导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的科技文化,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当时省派留学生,求是书院是全国第一个,是维新创举,起了极好的作用。创办的第二年,就派出四名留学生到日本学冶金、军工、商业和法律,其后又派出第二批、第三批留学生,造就了许多出类拔萃的英才。”
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
      林启的眼光并不仅仅局限于高等学府的建立,更把教育抓到了专业技术领域。
      杭州在古时有“丝绸之府”之称,可是到了光绪初年,已出现“蚕窳而丝劣”的状况。蚕丝生产衰退,农民养蚕欠收。林启看到这一现象十分心痛,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开始关心改进蚕种的问题,并上禀巡抚,请求拨款三万六千两来办蚕学馆。在林启的努力下,该蚕学馆于光绪二十三年发起创办,于次年正式开馆。而它就是如今的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
     当时蚕学馆就相当于现在的专科学校,专门教导民众如何养蚕缫丝。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从选蚕植桑到除去蚕之微粒子病,把优良的饲养技术传授给学生,然后推广到民间。学馆开设有动植物、理学、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候、土壤、饲育、植桑、缫丝、采种等课程,并在杭州城内和湖州设置了试验场。蚕学馆学制为两年,学生多为秀才,并向全国招生。为了鼓励人们学习养蚕技术,蚕学馆不仅供给伙食,还给每个学生3块钱零用钱。林启亲自兼任总办,请在法国留学时学过选种的江生金任总教习,聘请了日本蚕学家轰木长子、前岛次郎、西德德太郎等为教习。还派毕业生去日本学习养蚕和制丝技术。
      蚕学馆初期困难重重,虽然学馆的招生扩大到全国,并开出供给伙食,贴补零用钱等措施,但是由于那时人们心里“读书为做官”的思想根深蒂固,学馆生员依旧不足。不过蚕学馆所起的作用十分明显,他们精选出的良种和先进的养蚕技术很快传播到民间,全国各地不仅前来争购蚕种桑苗,而且也兴办起蚕桑学校,后来的蚕桑学堂的师资,都是聘请该蚕学馆的毕业生充任,可以说,蚕学馆对中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养正书塾——
今杭州第四中学和杭州高级中学
      清光绪二十五年,林启又在大方伯原圆通寺建立起养正书塾。
      说来巧了,这圆通寺里的和尚,也和普慈寺一样被百姓告发。林启调查后发现这些和尚不守清规,并倚仗官势,做了许多坏事。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圆通寺里的和尚只能伏法,官府查封了寺庙。
      由于当时维新派刚失败,清朝廷下令停止办学,因此林启只能使用“书塾”的旧名来应付朝廷。而实际上,养正书塾规模并不是一所书塾这么简单,它是一所中等学校,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为目的。开设了许多现代课程,有国文、小学、经学、修身、算术、历史、地理、物理、体操、英文、音乐等。
      1901年11月,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以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1923年,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1927年起高初中分置,高中称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
 
后记>>> 
     戊戌政变后,清朝廷为防止革命党人潜伏,一律禁止国内新办的学校。刚开始,浙江巡抚张曾扬也赞同此举。林启得知后,据理力争,愿意用全家性命来担保学校中无革命人。张巡抚为之动容,并据实向朝廷禀奏。在多方争取下,杭州三所学校不但没有停办,而且还有所发展。正是林启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让杭州人民感动,林启死后,他们在林启墓前立起牌坊,上书:
    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两浙无两;
    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
    横额:古之遗爱。
(本报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