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第一寺 —— 塘岸药山寺

内容更新时间:2010-02-26 23:17:42来源:闽侯乡音报

      一提起寺院,人们自然就联想到佛教。其实早先的寺,并不是指佛教寺院,它是古代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同时又是接待异国宾客的地方。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因考虑到鸿胪非久居之馆,故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洛阳老城以东兴建第一座寺院,取名“白马寺”,白马寺此后被誉为中华第一寺、中国佛教的“祖庭”。白马寺出现后,寺逐渐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从而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三国吴、晋时传入福建。晋太康元年起八闽始有僧寺出现。起先由最初的两、三处,至唐、五代时期的二百余所,宋时最为鼎盛,光福州地区就有1625座。《八闽通志》称其:“名山胜地多为所占,绀宇琳宫罗布郡邑”。福州太守谢泌赋诗曰:湖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福建境内佛寺遍布,以侯官县邑为最。许多寺院富丽堂皇,“祠庐塔庙,雕绘藻饰,真侯王居”(福州市志)。1983年我省被列入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就有14座。福建佛教历来以寺院多、僧尼多、高僧大德辈出而著称于世。说起现存的古刹名寺许多人如数家珍,但若是问起我省第一座寺院始于何时何地恐怕就鲜为人知了。让笔者感到惊奇和自豪的是,始建于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八闽第一寺”居然在笔者的老家塘岸,也就是说佛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寺院是建在今闽侯竹岐乡榕岸这个地方,算起来距今已有1731年的历史。此乃得到史料记载的充分证实,非个人臆造自诩。
      榕岸,旧时又名长岸、塘岸,宋时属侯官县西孝悌乡齐礼里,元、明、清为十四都。《八闽通志》载明:“药山在塘岸”。“药山寺在侯官县十四都,晋太康元年建”。《三山志》记载则比较简单:药山院 齐礼里。太建元年置。《福州市志》佛寺分布称:“福州之有佛教寺院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当时有寺院3所。其分布情况为:侯官(属今福州)的药山寺与灵塔寺,分别建于太康元年(280年)与太康三年(282年);怀安(属今福州)的绍因寺亦建于太康三年(282年)。”另有学者在《福州佛教建筑概况》一文中考证说:“吴晋之际福州佛教由外传入。晋太康元年,福州建药山院,为福建最早的有纪年可考的寺院。”查阅其他佛教论著亦有相同内容的记载。上述记载均印证了药山寺在塘岸的说法,不过尚有一点不明白的是,《三山志》为何将药山寺始建时间变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太建元年(569年),这一字之差是否笔误所致尚不得而知。
      物换星移,沧桑巨变,昔日的晨钟暮鼓早已烟消云散。千年后的今天,药山寺早已荡然无存,连所在的方位都已失考。不过依据当地的一些遗存和近年来发现的僧人墓葬来看,笔者大胆推测药山寺位置大概位于“山抱桥”古道尽头“门弄头桥”附近。山抱桥古道宽约两米,由石板铺成,始于湖头古村落,止于门弄头桥,长约两千多米,已有千年历史。笔者认为此路由寺院举财督造可能性较大,但是否跟药山寺有关尚须考证。另位于古道尽头的门弄头桥为单跨石梁桥,造工古朴考究,建造时间约在宋朝。从桥名中可以看出,旧时该桥附近应有较大型建筑物存在,遗憾的是现在附近是一片荒野,难觅寺院踪影。笔者站在桥上环顾四周,只见身后主峰突起,左龙右虎互佐,远峰近案相对;周围清泉奇石争辉,林间松涛鸟语和鸣;视野开阔且不失清幽,环境优美,风景独特。白龙囷山广福寺释照泽住持慕名实地察看后,也连称这里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访问里人,得知附近的“望高山”素来就有“天子地”之说。或许正因为风水上佳的缘故,或许是受药山寺影响,继药山院之后尚有很多寺院在十四都境内相继出现过,志书上载明的就有建于梁太清元年(547年)的象峰寺;乾化二年(912年)的南禅院;宋乾德三年(965年)的石泉寺;政和二年(1112年)的林洋院以及新兴尼院、兴福庵、灵石尼院、南峰院、资福院、荐福院等十余座。遗憾的是现在均只见记载不见寺院。
      塘岸药山寺与县城甘蔗仅一江之隔。昙石山、庄边山遗址考古表明,上古时期就有人类在这一带活动。“八闽第一寺”始籍地得以发现被证实,不仅为地域宗教史研究提供了证据,对于人们研究中古时期当地历史文化也极具参考价值。它使得人们对闽江下游西晋时期人类活动的情况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也使榕岸村落现存的人文历史文字记载从唐末向前推移了六百多年。(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