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梅兰芳”的艺术人生
内容更新时间:2010-02-05 17:24:18来源:闽侯乡音报

林芝芳导演的《钗头凤》剧照。

林芝芳导演的《渔船花烛》剧照。

林芝芳(1917-1973)
字福生,原名依福,青口镇青圃人。闽剧“四大名旦”之一,闽剧“林派”创始人。首创闽剧旦角传统唱腔加尾音的唱法,俗称“走上坡”,婉转流利,展现出“林派”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饰演的青衣、花旦、刀马旦等各种角色,善于通过外部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著名小说家郁达夫曾称赞道:“花旦林之(芝)芳,唱做并美,微得梅兰芳气味。”其代表作有《红裙记》、《秋兰送饭》、《梁天来》、《窦氏女》、《凤头钗》和《三刺孙传芳》等。
九岁卖身 艺出三戏班
林芝芳出生于青口青圃一农户之家。他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父母希望他以后能吃饱穿暖,有福可享,给他取名“依福”。可惜林芝芳的一生并没有因此而顺利。在他九岁那年,还梳着娃娃髻的林芝芳,便被卖进了“高乐天”闽剧班,拜在高兴藩老师的门下。初入闽剧班,林芝芳便展现出极高的兴趣和天赋。
1927年,“高乐天”倒闭,将艺榜(相当于现在的演员合同)抵押给了“善传奇”,于是林芝芳再拜京鼓师傅陈幼榕为师,坐科学艺,兼修刀马旦,苦练刀枪。林芝芳小时候的发声便已是高亢宏亮,唱腔满弓满调。老师还笑赞过他是“铜斗喉咙”。虽然天赋好,但林芝芳不以为傲,学艺仍十分刻苦。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十三岁的林芝芳第一次登台演出《木兰从军》,饰演剧中的花木兰,便展露出其出众的才华。
1934年,闽班“善传奇”停演。恰巧“三赛乐”正缺包头旦角,便接林芝芳进班当客串。这时林芝芳的演技已渐炉火纯青,他所演的每一出戏都有其独到之处。林芝芳进班后,饰演《红裙记》中的达官俤,《窦氏女》中的窦淑娇、《王昭君》中的王昭君、《秋兰送饭》中的秋兰等,好戏连台,名躁一时。“三赛乐”老板一看人才了得,立即向剧商公会申请,愿受罚五百银元,把合同期未满的林芝芳留在了“三赛乐”。
林芝芳在“三赛乐”表演期间,渐渐达到其艺术巅峰期,并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在表演上,男旦武戏的被林芝芳带入闽剧,他在剧中运用了“鹞子翻身”、“卧鱼”、“探月”以及刀枪开打等,使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在唱腔上,他首创闽剧旦角传统唱腔加尾音的唱法,俗称“走上坡”,听来优扬婉转,扣人心弦,展现出“林派”独特的艺术风格。
1927年,“高乐天”倒闭,将艺榜(相当于现在的演员合同)抵押给了“善传奇”,于是林芝芳再拜京鼓师傅陈幼榕为师,坐科学艺,兼修刀马旦,苦练刀枪。林芝芳小时候的发声便已是高亢宏亮,唱腔满弓满调。老师还笑赞过他是“铜斗喉咙”。虽然天赋好,但林芝芳不以为傲,学艺仍十分刻苦。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十三岁的林芝芳第一次登台演出《木兰从军》,饰演剧中的花木兰,便展露出其出众的才华。
1934年,闽班“善传奇”停演。恰巧“三赛乐”正缺包头旦角,便接林芝芳进班当客串。这时林芝芳的演技已渐炉火纯青,他所演的每一出戏都有其独到之处。林芝芳进班后,饰演《红裙记》中的达官俤,《窦氏女》中的窦淑娇、《王昭君》中的王昭君、《秋兰送饭》中的秋兰等,好戏连台,名躁一时。“三赛乐”老板一看人才了得,立即向剧商公会申请,愿受罚五百银元,把合同期未满的林芝芳留在了“三赛乐”。
林芝芳在“三赛乐”表演期间,渐渐达到其艺术巅峰期,并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在表演上,男旦武戏的被林芝芳带入闽剧,他在剧中运用了“鹞子翻身”、“卧鱼”、“探月”以及刀枪开打等,使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在唱腔上,他首创闽剧旦角传统唱腔加尾音的唱法,俗称“走上坡”,听来优扬婉转,扣人心弦,展现出“林派”独特的艺术风格。
震惊四座 一日三送饭
林芝芳在“三赛乐”时,曾“一日三送饭”,不仅展现出其精湛的演技,更令他誉满八闽。
有一次,“三赛乐”赴南港文山乡演戏。戏迷们早就听闻林芝芳的大名,日场折子戏便点了林芝芳的拿手戏《秋兰送饭》,并规定他用官家婢女打扮。只见林芝芳头梳蚱蜢髻,身穿长式梅香夹,举止稳重,感情含蓄蕴藉。戏迷们看上了瘾,便要求把夜场的头出武打戏换下来,再演一次“送饭”。同时又规定林芝芳要用地方富豪人家婢女打扮,于是林芝芳改用古装打扮,穿婢女夹,而且表演风格也相应转变成粗犷泼辣,真情坦露,令戏迷们大呼过瘾。结果又进一步要求加演“亮光戏”(下半夜收戏时的压台戏),要林芝芳第三次“送饭”。锣鼓响后,林芝芳穿着旗袍夹,腰缚色带,梳水辫,一派旗人婢女的打扮上场,这下观众被震摄住了,台下一片哄动,唱彩之声响彻夜空。翌日,东家鸣炮欢送,簇拥着林芝芳渡江到湾边,又特雇一辆汽车送到城里。于是“林芝芳一日三送饭”的佳话传遍八闽。
林芝芳在“三赛乐”时,曾“一日三送饭”,不仅展现出其精湛的演技,更令他誉满八闽。
有一次,“三赛乐”赴南港文山乡演戏。戏迷们早就听闻林芝芳的大名,日场折子戏便点了林芝芳的拿手戏《秋兰送饭》,并规定他用官家婢女打扮。只见林芝芳头梳蚱蜢髻,身穿长式梅香夹,举止稳重,感情含蓄蕴藉。戏迷们看上了瘾,便要求把夜场的头出武打戏换下来,再演一次“送饭”。同时又规定林芝芳要用地方富豪人家婢女打扮,于是林芝芳改用古装打扮,穿婢女夹,而且表演风格也相应转变成粗犷泼辣,真情坦露,令戏迷们大呼过瘾。结果又进一步要求加演“亮光戏”(下半夜收戏时的压台戏),要林芝芳第三次“送饭”。锣鼓响后,林芝芳穿着旗袍夹,腰缚色带,梳水辫,一派旗人婢女的打扮上场,这下观众被震摄住了,台下一片哄动,唱彩之声响彻夜空。翌日,东家鸣炮欢送,簇拥着林芝芳渡江到湾边,又特雇一辆汽车送到城里。于是“林芝芳一日三送饭”的佳话传遍八闽。
大胆创新 演活《红裙记》
林芝芳的表演不拘一格,富有魅力。他善于从生活出发,着眼于塑造新人物。闽剧《红裙记》中的柳氏就被林芝芳塑造出新花样。
《红裙记》剧中故事描写福州书生王成龙嗜赌成性。一日,家徒四壁的他将其妻柳氏的一条红裙当做赌资,转眼输尽。王成龙投水闽江,幸被陕商许希和救起带回长安。历十三年,柳氏守节抚孤,其子王达官渐渐长大,每日上街卖饼分担母忧。
王成龙在长安入赘许家,奉命到福州经商,偶遇王达官卖饼,知其为亲生骨肉,又闻柳氏之贤,不胜感慨。他来到故宅,思虑再三,留房契一张、白银千两、红裙一条,与柳氏母子作为补偿,他觉得自己已负柳氏,不可再负许氏,含泪扬帆而去。
《红裙记》剧中的柳氏是一个懦弱善良、贤妻良母式的典型女性。但林芝芳认为,柳氏与王成龙离异十三年,作为一个三十出头的妇女,家里偶然出现一个貌似丈夫的男人,能不一番窥视吗?如果把柳氏演为“非礼勿视”或“闭门存春色”的妇女,不但在艺术上没戏可演,更在生活上失去真实感,不符合人物性格。为了演活这个人物,林芝芳在这里大胆地创造了“认痣”的“出格”表演。他借关门之机,冲出帘外,几次上前,欲认而又不敢认。动用“眼神”、“颤手”、“双抛袖”等强烈动作,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柳氏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痛苦之情。
林芝芳的表演不拘一格,富有魅力。他善于从生活出发,着眼于塑造新人物。闽剧《红裙记》中的柳氏就被林芝芳塑造出新花样。
《红裙记》剧中故事描写福州书生王成龙嗜赌成性。一日,家徒四壁的他将其妻柳氏的一条红裙当做赌资,转眼输尽。王成龙投水闽江,幸被陕商许希和救起带回长安。历十三年,柳氏守节抚孤,其子王达官渐渐长大,每日上街卖饼分担母忧。
王成龙在长安入赘许家,奉命到福州经商,偶遇王达官卖饼,知其为亲生骨肉,又闻柳氏之贤,不胜感慨。他来到故宅,思虑再三,留房契一张、白银千两、红裙一条,与柳氏母子作为补偿,他觉得自己已负柳氏,不可再负许氏,含泪扬帆而去。
《红裙记》剧中的柳氏是一个懦弱善良、贤妻良母式的典型女性。但林芝芳认为,柳氏与王成龙离异十三年,作为一个三十出头的妇女,家里偶然出现一个貌似丈夫的男人,能不一番窥视吗?如果把柳氏演为“非礼勿视”或“闭门存春色”的妇女,不但在艺术上没戏可演,更在生活上失去真实感,不符合人物性格。为了演活这个人物,林芝芳在这里大胆地创造了“认痣”的“出格”表演。他借关门之机,冲出帘外,几次上前,欲认而又不敢认。动用“眼神”、“颤手”、“双抛袖”等强烈动作,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柳氏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痛苦之情。
后记:
新中国成立后,闽剧迷们把林芝芳与郑奕奏等人评为新的闽剧“四大名旦”。1952年,林芝芳出任福州市闽剧团团长,并从事导演工作。他所导演的《钗头凤》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剧中的林芝芳反串陆母,并以其出色的表演征服了观众。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在怀仁堂观看了他的闽剧。周恩来总理会见林芝芳时,紧握他的手嘱咐道:“我听过你的唱片,希望你回去后,好好培养闽剧后一代。”
正是这句话激励着林芝芳的后半生,他更加努力地培养闽剧新秀,教导出王梅芳、周淑琴和女儿林秀英等一批闽剧明星。可惜的是,十年动乱期间林芝芳遭受了残酷迫害,以致卧病不起。于1973年不幸逝世,享年57岁。但林芝芳的闽剧艺术及其精神,一直唱响在八闽大地。(■ 本报记者 曾致远)
新中国成立后,闽剧迷们把林芝芳与郑奕奏等人评为新的闽剧“四大名旦”。1952年,林芝芳出任福州市闽剧团团长,并从事导演工作。他所导演的《钗头凤》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剧中的林芝芳反串陆母,并以其出色的表演征服了观众。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在怀仁堂观看了他的闽剧。周恩来总理会见林芝芳时,紧握他的手嘱咐道:“我听过你的唱片,希望你回去后,好好培养闽剧后一代。”
正是这句话激励着林芝芳的后半生,他更加努力地培养闽剧新秀,教导出王梅芳、周淑琴和女儿林秀英等一批闽剧明星。可惜的是,十年动乱期间林芝芳遭受了残酷迫害,以致卧病不起。于1973年不幸逝世,享年57岁。但林芝芳的闽剧艺术及其精神,一直唱响在八闽大地。(■ 本报记者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