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士典范——陈襄

内容更新时间:2010-01-16 10:36:00来源:闽侯乡音报

      “儒者”,是指崇信孔子学说的学者。但就陈襄而论,也许光光一个“儒者”并不足以表达其人全貌。《论语·子路》中记载,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即怎样做才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士”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这个“士”是官吏身份;其二,在思想上,“士”要“行己有耻”,就是说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士”应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要求在才能上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按照孔子对“士”的定义,陈襄当可称为“儒士”的典范。
 
 
      陈襄(1017-1080),字述古,号古灵先生,南通镇古灵村人。著名的学者,宋时儒学领军人物,乃“海滨四先生”之一。其人忠心爱国,公正廉明,且识人善荐,善于断案。著有《古灵集》二十五卷传世,另有《易讲义》、《中庸义》等,可惜已经失传。
 
出仕:宋代儒者  早年及第
      陈襄出生于宋天禧年间,自小就跟着村里的老儒学习,深受儒学文化的熏陶。18岁时陈襄进入福州城读书,与陈烈、周希孟和郑穆在福州倡导儒学,被人合称为“海滨四先生”。庆历二年,年至二十五岁的陈襄进士及第,被授于福建浦城县主薄,代理县令,从此逐渐展露他的才干,曾担任过秘书省著作郎、秘书丞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开封推官、尚书刑部郎中、尚书都省事等等,一路官运通畅,深得宋神宗皇帝的赏识。
品德:公正廉明  忠君爱国
      陈襄初入仕途时,担任的是福建浦城县代理县令。上任后,他得知此县豪门世族势力强大,只手遮天,经常挟制官府,以致“挠法缺令者久之”。于是,陈襄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整顿吏治。比如每当审案时,必定命令数名小吏环立公案前,使“私谒不得发,老奸束手”。他与那些豪门世族撇清关系,概不接见他们,拒收贿赂。而断案时有小吏在,更不容许这些土豪们搞什么小动作。在任期间,陈襄判决了不少疑案。无论那些豪门世家的人如何老奸巨滑,最终也只能“束手”。在整顿吏治的同时,陈襄还兴学重教,建起了学舍三百间,亲自上台讲课,传播儒学思想。当陈襄调任至台州(今浙江)仙居县令时,更做《劝学》一文,并当众宣读,劝导当地青年入学,深受百姓爱戴,离任之日,百姓夹道相送。
      宋神宗即位后,陈襄曾奉命出使辽国 。而辽国轻视大宋,对身为使者的陈襄更是不冷不热,就席时“设小座招待”。陈襄因此愤怒不已,为维护大宋的尊严,不顾个人安危,据理力争,决不就座。事后辽国因此反向朝廷抗议,以致陈襄官被贬至明州(今宁波)。
      陈襄虽身处仕途,却不忘儒者风范,礼贤下士。神宗熙宁五年,陈襄出任杭州太守,而著名的大诗人苏轼此时正在杭州就任通判。所谓通判也就是州府长官的行政助理,握有裁可、连署州府公牍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虽然陈襄是苏轼的顶头上司,且又比苏轼大了20岁,但陈襄并没有把他当作下属看待,反而与苏轼结为忘年之交。陈襄、苏轼在杭州都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如陈襄疏浚唐代李泌六井,灌溉农田,苏轼为他写下了《钱塘六井记》;苏轼疏浚西湖、葑泥筑堤,留下著名的“苏堤”。加上他们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有共同语言,因而感情就容易沟通。如苏轼在《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中,第二首写道:“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入菲。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诗中,苏轼一方面感叹时事,一方面以赞扬的口气追忆陈襄为杭州人民办好事,杭州人民感德太守陈襄,为其放鸽祝寿一事(其中“雪衣”指白鸽)。陈襄和诗写道:“春阴漠漠燕飞飞,可惜春光与子违。半岭烟霞红旆入,满湖风月画船归。缑笙一阕人何在?辽鹤重来事已非。犹忆去年题别处,鸟啼花落客沾衣。”诗中,陈襄深情地惋惜未能与苏轼同赏西湖美好的春光,更借“辽东鹤”典故,感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
才干:识人善荐  善于断案
      陈襄为官以讲求“民间利疾”为要务,兴学校,修水利,重民事,凡事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在陈州(今河南淮阳)任职期间,为范仲淹修好学舍,并上台讲授《中庸》之道。任河南孟县河阳令时,当地农民不懂种水稻,陈襄便划出两百亩地作示范田,并教当地人如何种植水稻。孟县农民掌握水稻种植技术后,次年水稻果然获得了丰收。在杭州任职时,组织疏导唐代李泌六井,引水灌溉农田……并手书数十本,所记内容皆是有关民生疾苦的事。
      宋神宗皇帝因此对陈襄十分器重,曾让陈襄推荐贤能,于是陈襄便向宋神宗推荐了33个人。除个别人以外,其余均成为了当时的硕学名臣。其中有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北宋哲宗宰相、北宋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北宋大儒、哲学家、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张载……也正因为此事,陈襄辩人识才之名,名躁天下,被广为传颂。
      除了识人善荐以外,陈襄善于断案之名也广为流传。日本电视剧《一休》中的“摸钟断案”故事,其实就是取材于陈襄在浦城主簿任上的断案实例。
      陈襄在浦城县任职时,县里一户人家夜里遭到偷窃,第二天到县衙报了案。陈襄问明案发的前后经过,带差役亲赴现场查验,可是苦于毫无线索。事后陈襄心生一计,将附近街弄游手好闲之人和犯有前科的偷儿等作为嫌疑犯,拘捕进衙,予以审查。
      嫌疑犯们高高矮矮,胖胖瘦瘦,一到大堂,就沸反盈天地闹开了:有高喊“冤枉”的,有痛哭流涕的,有哀求“陈青天明鉴”的,有你怨我骂的……总之,没有一个承认自己犯了偷盗罪。
      陈襄朝嫌疑犯们扫了一眼,和颜悦色地说道:“盗贼就在你们之中,为了不冤枉好人,我不得已委屈你们来县里走一遭。这儿附近有座庙,庙里有台大钟,这台钟非常神奇,善于明辨是非,识别好歹。谁做了坏事,一摸钟它就会发出敲击声;没有做坏事,任你怎么摸它,也不会发出声。谁是偷儿,你们只要到那里一摸就知。”说着,陈襄挥挥手,让差役押着嫌疑犯前往古庙。
      到达大庙后,陈襄便让差役在大殿上的香炉里置好香,先行祭祀。他领着下属朝大钟三跪九拜,一副恭而敬之、虔诚求问的样子。祭祀完毕后,他又叫人用帷幕将大钟严严实实地裹护起来,好似一帧硕大的帷帐。
      一切安排停当后,陈襄便喝道:“好,现在你们依次进入帷幕摸钟。”嫌疑犯们也不敢怠慢,一个个鱼贯而入,又一个个鱼贯而出。“好,现在摊开手掌让我查验。”陈襄说。嫌疑犯们列着队,有秩序地从陈襄面前走过去。
      结果,大部分人的手掌上有墨迹,唯独一个矮胖子手上没有。陈襄一声怒喝:“把他抓起来,打入监牢听审。”
      矮胖子大叫道:“您别冤枉好人!刚才根本没有发出钟声,有什么凭证说明我是盗贼?”
      陈襄冷笑道:“你偷了别人的东西,做贼心虚,害怕大钟发声,所以没有去摸它。”
      矮胖子又叫道:“我摸了,我摸了。我在幕里,您在幕外,何以知道我没有摸?”
      陈襄哈哈大笑道:“我叫人在钟上涂上墨。别人摸了,手上有墨,你呢?”
      矮胖子看看别人的手,又看看自己的手,才恍然大悟自己中了圈套。(曾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