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鲜活的记忆
内容更新时间:2009-12-18 12:07:16来源:闽侯乡音报
宋代怀安县修建的出省驿道——拔仕官路。
“怀安”古邑,曾风采了589年的历史。也许今天对它的回忆,是来自心灵深处对历史的一种眷念,也想让人们重温一段鲜活的存在。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福州郡守何允昭奏:“闽县画疆,不啻百里,户逾二万,吏思簿籍繁征输远”, 于是析闽县九乡八千户置怀安县,这是“怀安”古邑名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当时的怀安县与闽县、侯官县,并存在今天福州的这片土地上,且都归福州府统辖。今人依然熟知的上渡三县洲,即为当时三县共属之闽江河道冲积洲。至于新置的怀安县共辖九乡四十四里,这九乡分别是:敦业乡、感应乡、八座乡、灵山乡、侯官乡、承平乡、移风乡、同乐乡。其中感应、侯官、同乐三乡中有十里在今闽侯境内地,其余大部分地则隶属仓山区建新镇。
怀安县治最初设在芋原江北30里(今闽侯县荆溪镇桐口村)。宋咸平二年(999年),福州转运使丁谓奏移至城西北25里的南台岛北端的石岊村(今仓山区建新镇淮安村),改“闽越亭”为县衙署。石岊村峰峦秀拔,有高广坦平之巨石冠于山巅,故名“石岊”。 侯官县迁治到石岊村后,该村改称“怀安”, 后又改“淮安”, 沿用至今。 宋政和八年(1118年),水口盐仓还移驻到怀安。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治所曾一度移至县治西,不久又迁回淮安村。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移治于古罗城永安门外(今鼓楼区三角井附近)。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撤并入侯官县,其县治废。
怀安县共历时598年。在置县的鼎盛时期,怀安共有50个村、18个码头、14座庙宇、30口井及驿站、孔庙、县学等,人户多达13000余,人烟稠密,物产丰饶、经贸繁荣。其时,洪山桥未建,怀安已砌一座横跨闽江的大桥,从闽江上游来的人客多由此转道福州等地,
至今江边尚留有“大桥头”的地名。怀安县这一段鲜活的历史,已消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但历史文化却沉淀了下来,形成了怀安古邑独特的魅力。
由洪山桥向北往右、沿闽江江岸,走进怀安故地淮安村,还能隐约地触摸到怀安古邑的脉搏……
最先经过唐丞相朱敬则墓遗址,之后是明代翁正春的冢碑。翁正春(1553-1626),字兆震、谥文简,侯官洪塘(今福州建新镇洪塘村)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状元及第。累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他为官清正,因数次上疏劾奸宦魏忠贤而被指为“东林巨魁”,遂不安于位,1622年请辞还乡。其墓原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屡遭盗掘,现已毁损不堪。
走到淮安村马道尾附近,荒草堆中闪出一座土墙斑驳、丝萝垂挂的古庙身影,这就是当地村民所指的“相公庙”。“相公庙”始建于清,但2005年12月间的一场大火焚去了它的面目,惟留一具空壳连着四周的风火墙。从现存遗迹看,“相公庙”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前为天井,主殿分隔成三间,分别奉祀提统抚、城隍与妈祖。徘徊庙内,但见梁壁坍圮、焦木横陈、瓦砾遍地、野花茅草旺长。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置身于此,稼轩词句便有了抒发境地。
相公庙下的香蕉林边有两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怀安窑址”的碑刻。这方圆约一万平方米的土地是从前的怀安窑址,曾出土南朝及唐代瓷器,是迄今我省发现年代最早并有明确纪年的古代瓷窑址。距古窑址二百余米处即怀安衙署遗址。自清代改为民居后,其衙署格局尽失,现存三进房屋更是破败不堪,再难展示当年的“官厅”气派。
从武夷山脉奔流而下的闽江,至南台岛被石岊山破分为白龙、乌龙二支流,淮安村所临的即为乌龙江的第一段——“岊江”。江天辽阔,清风浩荡,吹散了几多物华人事,惟有位于淮安村东南的芋原驿码头,仍深情地泊在时光的岸边,这是怀安惟一保留下来的接官道古码头。《闽都记》中,一句“皇华使节往来络绎”,道出了昔日贸易往来的情形。条石铺就的古码头约5米宽、60米长,除近水边一块石上犹存“五贯文造舍”等字样外,无其它铭文刻痕可寻。历史的顾盼,古意苍然的码头却充满着人文的气质。遥思宋时朱熹来榕,舟泊芋原渡,亟待与闽都俊杰交游切磋,喜吟曰:“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江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兹焉同舟济,讵止胡越亲。相期岂今夕,岁晚无缁磷”。又感于当地山川风物,写下一首《石岊江行》:“春日江中注,我行溯其波。扬帆指西澨,两岸青山多。青山自逶迤,飞石空嵯峨。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搴蓬骋遐眺,击揖成浩歌。独语无人晤,兹怀竟如何”。江涛拍岸,汩汩有声,仿佛是前尘往事的忆诉,一遍又一遍。
从古码头折而向东,在马鞍口可望,破败不堪的五帝庙顶着飞翘的檐角伶仃而立。五帝庙祀“五帝”,系指张元伯、钟仕秀、刘元达、史文业、赵公明五人,又称“五灵公”、“五道将军”、“五公爵”等,敕封“瘟部尚书”。此庙不举香火已久,又因建于山坡下,饱受大雨及山洪肆虐,庙内异常潮湿,木头构件渐次朽烂,戏台、钟鼓楼等都已崩塌,所供神祇更不知去向何方,一地颓垣断壁让人慨叹。 该“五帝庙”占地面积约四百平方米,为明清时期所建,具福州地区传统古建筑风格。 “五帝”是盛行于闽江流域的民间信仰,曾几何时,五帝庙俨然是淮安村民们的精神会所。
最后来到怀安衙署遗址南面约二百多米处的地方,一个宁谧的小村隐于其间。村中一条悠悠生碧的小河,倒映一座石桥的身姿,这便是仕达桥,亦即怀安石桥。“仕达”一名无疑寄寓了古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石桥现存长度8.7米,桥面宽3米,以4条石梁平铺桥面。从残存桥的建筑形制及风格推断,桥建于宋代,当为多孔平梁石板桥。残桥并不起眼,近乎粗陋,但这几道短短的石梁,却透素朴的古韵,也是一种美。
钩沉的只是点点滴滴,唯愿人们能从这雪泥鸿爪,偶尔记起怀安古邑一段不长但也不短的生动存在,因为有时历史的去留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