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湖头村之谜
内容更新时间:2009-12-18 12:05:50来源:闽侯乡音报
前些日子,笔者在荆溪白头查阅叶氏谱牒时,发现几部不同版本的叶氏宗谱中均提到叶四翁之六世孙叶渥约在970多年前携两男迁居长岸湖头,成为长岸叶氏始迁祖。长岸即竹岐乡榕岸的旧称。榕岸叶氏源自白头这是不争的事实。可问题是现在乡间从没有人听说过有湖头这么一个地方,相关志书亦无只言片语记载。湖头在哪里?曾经是什么摸样?又是由于什么原因消亡了?湖头的兴衰变化能告诉我们什么?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笔者踏上了索隐解谜之路。
湖头,顾名思义就是位于湖上头的地方。寻找湖头,必须得找到湖的遗址。纵览榕岸全境,闽江远离村落约两公里,除了村后的“湖头山”和解放后有个人工修筑而成的“聚宝湖”以外,再没有其它跟湖有关联的地方。湖头到底在哪里?走访乡人,没有人会回答的出来。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笔者历时月余,对湖头山周边的地形地貌进行反复的观察与思考,然后结合有关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渐渐的,800多年前湖的轮廓和湖头古村落在脑海里慢慢明晰起来。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特大洪水过后,偌大的甘州被冲毁并演变成水道。水道“岁久益深”,闽江航道由此改道北走,原绕榕岸、白龙洲南面山边蜿蜒而下的闽江干流逐渐变成了河汊。后随着江中洲地逐年淤积抬高,河汊内水流变缓形似一个大水湖。而后经过数百年的沉淀淤积,至清朝时湖水断流演变为内江,内江继而淤积成为许多大小不一的池塘,池塘再变洼地,最后形成了现在这个模样。现今榕岸千亩蔬菜基地至白龙村一带靠山边的低洼地就是原来的湖址所在。以上推测并非笔者主观臆断,清朝时期榕岸地名曰榕江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乡间老人也证实了旧时村民常在内江举行龙舟竞渡的说法。位于村西头的“湖头山”和庄边山旁边的“后湖堘”,其山名和地名也佐证了以上的推断。湖头山因湖而得名,东北方向是旧湖址,南面隔着一条溪流,西头靠北有一片低丘陵岗地,其间有块岩石形似马鞍,旁边有座小庙宇,俗称马鞍境。马鞍境面积约0.3平方公里,地势较高,不易受闽江洪水侵扰,周围可耕地多,渠道纵横,水源充足,古道穿越其间,交通便利,生存条件优越,适宜人群居住。经多方考证,这里就是笔者一直想要寻找的千年古村落——湖头自然村。
湖头自然村紧挨着湖头山,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无一户人家,只有一座小庙和一座旧磨坊。湖头这个地名虽鲜为人知,但古时候遗留下来的许多人类活动痕迹和有关谱牒记载,进一步证实了历史上湖头村曾经存在过。经考证,那时的湖头,湖水贯通闽江,江潮起落,村民临湖而居,农耕渔猎,经商买卖,习文育人,乡风淳朴。当时湖头船埠承续了甘州江店之风,建、延、邵、汀上四府来往于福州的商船和下游海舟多在此靠泊交易,商业气息浓厚,曾经繁闹过一时。叶氏宗谱载,榕岸叶氏始迁祖叶渥,号小秀才,生于淳化二年(公元991),甘洲水毁后从龙南迁居长岸湖头,其家濒水,早晚二潮,甃石高一丈二,清风满户,常泊海舟。 “通宵月白簾栊画,破暑潮来镛户秋”,这一副叶渥撰写的对联所描写的景致佐证了上述的记载。荆溪文人徐昭先生在《千年沉陆——闽侯县甘州》一文中也曾有“长岸曾尾继甘洲市集,相当繁盛过,不久又忽然消失”之说。此外,湖头又因历史上出现过叶仪凤进士和宰相黄洽两位名人而名噪一时。叶仪凤,甘州叶氏宗谱始纂者,历漳州、邵武军教授,官至朝奉郎,公元1182年终老于长岸湖头。另一名人黄洽系晚唐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黄滔的后裔,官至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宰相)。宋光宗赵惇即位时,黄洽惧于李后淫威特乞请归田。后看上了湖头这块宝地,特选择在此隐居安度晚年,时间长达11年。乡间关于黄洽(乡间称其黄绍英)宰相的传说很多,影响较广。上年纪的老人在其“厝埕地”还见过当时黄洽为朝拜皇帝特别竖立的“拱北石”。由于两位名人同为读书人出身,在其影响下,湖头人习书之风盛行。这从叶渥后裔叶发、叶莫兄弟进士和叶梦魁、叶蓁、叶霖等几位文人身上以及该地历史悠久的文昌阁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可反映出,湖头当时人丁兴旺,俊彦辈出。记得上世纪80年代之前,湖头尚遗存一条千年石板古道。古道始于湖头船埠,经山抱桥(宋代古桥)直至崙头山脚下。石板为横铺,道宽约2米,可容官轿抬行;观之石板表面光滑,说明历时已久,来往者众。由此看来,湖头得益于船埠码头和古道之便,加上自然条件优越,由此吸引人们到此经商务农、聚居繁衍可谓是顺理成章之事。据笔者所知,湖头旁边还有个叫“院尾”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末村民在那里取土时,挖出了很多砖瓦、陶、瓷制品以及古铜钱等物品,想必院尾附近存在过书院或寺院。以上这些丰富的历史人文积淀,显示并证实了湖头在南宋时期曾经繁荣过。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湖头村不知何时走向了衰亡。甃石、船埠不见了,湖没了,村落没了,黄洽的故居和文昌阁只留下地名,原住民的后裔绝大部分也难寻下落。二十年前的湖头满眼尽是农田和水渠,一条光滑的石板路蜿蜒于田间。如果不是笔者有心去探寻追踪,可真想象不出这里曾是个繁闹的村落。令人遗憾与疑惑的是,这么一个古村落,查阅史志未见有任何的记载,更查不到其衰亡的确切原因。据笔者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分析,湖头衰亡原因主要跟地理变迁和人口变化有关。一是长年淤积造成湖水断流,湖头失去了船埠码头之利,导致商铺倒闭人口流失;二是洲地抬升后形成了新的村落,湖头人随人群外移聚居;三是依据史料记载和当地人口发展史,笔者曾在《宋、元朝榕岸人口兴衰之谜》一文中提出宋元时期榕岸人口从兴盛转为衰落的个人见解,同时证实了元末明初当地人口大幅锐减的事实。村落是以人类群居的方式形成的,当人口出现大量减少的时候,村落自然随之消亡。如果从以上几点来分析,湖头村走向衰亡也就不足以为怪了。
时光荏苒,万物在变。1992年以来,随着“316”国道的开通和我省有计划的组织实施“造福工程”,以山洋村为主的数十户山区群众先后搬迁到此安家落户,人气日渐旺盛。随后又有数家上规模工艺品企业进驻湖头,连接八方的福银高速公路闽侯出口也位于此地。江潮船埠千年梦,盛境马鞍四季春。如今的湖头,人来车往,工业兴旺,人们安居乐业,又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