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台湾

内容更新时间:2009-10-19 09:43:25来源:闽侯乡音报

      海西,春潮涌动。一水之隔的闽台在沧桑岁月的进程中,彼此的脚步再一次历史性地走近了。仰望这明媚的天,我想起了许多在台湾留下足印的闽侯先贤,林森就是其中的一位。
      林森(1868-1943),字长仁, 号子超,闽侯县祥谦镇凤港村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台湾是林森成年后社会生活及革命活动的起点,在这里,他度过了青年时代10年左右的光阴,与台湾有着特殊的情缘。
      1887年,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创办台湾西学堂,这个西学堂开创了台湾近代科技教育的先河。时在福州英华书院求学的林森得知这一消息,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欣然前往求学。这是林森首次渡台,三年毕业。当时闽台之间,海上交通便利,林森在台学习期间的假期,曾数度回闽,短期逗留即返台。
      1890年,西学堂毕业后,林森又考进当年新设立的台北电报学堂。次年被分派到台北电报总局工作。这一年,林森回福州与郑氏女结婚。但由于工作需要,婚后仅三天,林森就返回台北电报局。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给日本。全国人民愤慨激昂,纷纷反对割让;而“台民奔走相告,聚哭于市”。 台湾各界发向清廷的抗议电报、向各地拍发的求援电讯都通过台北电报局发出。林森处身其间,尤为痛心,他深感到清廷腐败,生灵涂炭,国土日蹙,民族危亡,因而立下“以身许国”的大志。是年5月,清政府驻台机构奉命撤回福建,林森任职的台北电报局也在撤退之列。但林森却没有随之回闽,而是投入到反清抗日的运动中。第二年,林森返回福州,奔走于沪、粤之间,联络革命志士,并与孙中山先生取得联系,接受革命主张。
      1898年,林森冒险再往台岛,要在台北集结同志策划抗日斗争。回到台北,林森立即开展联络活动,但因事机不密,日本警察到处侦捕,为避免日方的注意,林森由台北转往嘉义,到台南法院嘉义支部任翻译。他在法院期间,遇到抗日志士被捕受日本人审讯时,林森为之翻译尽量避重就轻,以减轻或避免他们受日本人的残害;当台湾同胞吃官司时,林森则尽力为他们辩解。后来,他又回到台北,遭遇日本军警追捕,藏匿友人家中,才幸免于难。这一年,林森奉孙中山之命为掩护活动,改名天波。并会见兴中会负责人杨心如,正式加入兴中会。1899年,孙中山召他回大陆商议反清大计,林森才离开了台湾。
      林森在台湾期间与当地人结下了深厚情谊,其中有两个与之友谊最深,一是台北的张少湘,一是台南的林志图。
      张少湘原籍福州,比林森大6岁。父亲曾经是沈葆桢的幕僚,因无意仕途,举家迁居台北,在延平北路开设留芳照相馆,兼营印刷。林森于1898年又一次前往台湾时,就在张少湘家落脚,彼此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张少湘同情和支持林森的革命活动,林森寄居他家期间,他家在一段时间成为革命同志聚会、联络的场所。林森离台后,两人仍书信不断。张的后人还保存着林森的一份亲笔信:“ 隔别二十稔,怀念时萦……甚望知友尚是健康,衣锦而还。作斗酒叙旧之乐。设我兄有意良会,何日首途,乞先函示,森当策杖相迎,舒我积愫……”。张少湘1933年去世,享年72岁,林森闻耗十分悲痛,亲作挽联吊唁。
      林志图系台南麻豆林文敏后代,祖籍福建安溪。林森在嘉义地方法院工作时,与他渐渐熟悉,因都姓林,便以兄弟相称。林森在林志图家大约住了半年时间,后孙中山电召他回大陆。当时林森因缺乏路费,难以成行。林志图即赠银元50元,林森只收下30元。随后林志图亲自到布袋嘴去雇船,再送林森到布袋嘴,直到船扬帆以后才放心地回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林森当了国府主席之后,多次邀请林志图回大陆做客,直到1930年,林志图才由大连秘密转赴南京会老友。1931、1933年,林志图因家道中落,两次渡海到大陆,将两个儿子托付林森代为栽培,林森慨然接受。林森25岁丧妻,誓不再娶,未有子嗣,他把志图两个儿子当作自己后代悉心培养成才,此事一时传为佳话。林森用国民政府用笺,写的 “兰室清言怀古契,竹森幽趣得天和”一幅赠给林志图的对联至今还挂在台湾麻豆林家祠堂里。
      林森对台湾一往情深,而台湾人民也没有忘记林森。至今在台湾还有不少林森的遗迹,就是明证。
      林森在嘉义时,也经常前往台北活动。今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的甘谷街福德祠门前转弯角的房屋,就是他每次到台北时下榻的地方,福州同乡会征求房主同意后,在此屋墙上贴一铜牌,大书“林森下榻之处”等字,以资纪念。
      1947年冬,嘉义建立一个“青芝亭”,树立一个碑以纪念林森。碑文记载:故主席林公子超,民国前十四年春,为革命渡台,任台南地方法院嘉义支部通译翌年春,应总理召返国。
      更令人回味的是在台湾,迄今仍有许多县市与乡镇保留“林森路”或“林森街”之名。譬如南北两大直辖市的台北市有“ 林森南北路”;高雄市有“ 林森一路、二路、三路”;其他21个县市中仍保留林森街或林森路的亦有: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及嘉义市等;此外县辖市及乡镇,以“林森”命名的街道则更为普遍。若论战后台湾各地街道名称的变革,以人物命名的普遍性而言,除了“ 中山”与“中正”之外,似乎应数“林森”先生了。遍布岛内各级行政区域的“林森路”或“林森街”,迄今仍被众多台湾民众自然地接纳与沿用,不仅是林森曾在台湾生活10年的缘故,而且是对其革命功史与功绩的纪念,更反映了两岸人民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情缘。(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