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砚轩珍得其二 海峡两岸各藏一
内容更新时间:2009-08-10 09:44:21来源:闽侯乡音报


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的生春红古砚。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端石随形方池砚
林白水,原名林獬,又名万里,字少泉,1916年以后才以“白水”为笔名。他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报业先驱。1926年,因写文章猛烈抨击军阀张宗昌,被军阀杀害,英勇就义。
值此白水先生光荣就义83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寄后人思念。林白水在《绝命书》中说道:“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只好听之!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须格外慎重。可电知陆儿回家照应。”写完后即被押赴天桥刑场,枪声响处,他即倒在血泊之中。
林白水遇难,其表兄黄翼云、黄展云悲恸之余,翼云亲撰《闽县林白水先生传略》一文,文中除旌其忠勇,还追忆了他生平爱好、锦绣才华。文中特写道:“公暇时临池,为钟鼎籀文,搜集金石书画以自遣。尝以千金,购得其舅家黄莘田‘十砚公’遗砚‘生春红’一方,曰:‘此吾舅家之遗也,当为谨藏之。’”又云:“公不务生产,身后萧条。只余砚三十余方及图书金石百橱归其中表李率阁收藏。”
林白水遇难时,随身留有两件遗物,一是玉器两件,一是铜币一枚。盖因他生前极喜文物收藏,书法、字画、碑帖、金石无不精通,尤爱收集古砚。
在林白水所藏储砚中,有绝品几方。
其一为宋代双龙砚。此砚为端石制成,长八寸,宽四寸,池中雕双龙,磷甲细如毫发,生动精觉,显示出自名家之手。背面刻有极为精细的篆书铭跋及图章。砚侧左右各刻隶楷。砚台通体色泽苍古,一望可知为年代久远之物,林白水称其千金购于袁珏生家,与后面将详细讲到的“生春红”砚并列为文房双壁。
其二为西洞大鱼脑砚。此砚原为浙江耕汲所藏,白水称其“精于鉴古,蓄砚尤富”。此端砚长四寸许,宽二寸,通体静穆。气度洋洋,中现鱼脑冻,周以胭脂晕,左上端有马尾纹,下端有金线火捺二,旁有碎点青花,色如云蒸霞蔚,明艳幽情。砚背与侧均有槟榔之纹。
其三为西洞小鱼脑砚。此砚长四寸,宽三寸,厚五分,系浙江藏砚家杨雪渔故物。砚背有铭。砚中有鱼脑冻,园如满月,直透至四周环以胭脂,明艳如朝霞,皎洁如秋月。
其四是大青花荷叶砚。此砚原是袁珏生所藏。白水知其爱藏墨,友人张耕汲将先生遗之墨宝割爱与白水,白水又与袁砚墨相易,遂得此砚。白水自云:“盖所好心方与血汗,不知几斗矣。余每得一砚,均有一段至复杂之历史。而其曲折纠缠,未有如此砚者。”
其五是鱼队儿青花砚。此砚长四寸,宽三寸,厚一寸。雕镂花纹极精,为乾隆水坑极品。砚面上端偏右有青花一片,如秋雁横空,又如初生鱼子结队游行;下端偏左,有金钱火捺二,捺之右方有细如鹅毛之青花结。此砚原为张耕汲藏,张亡砚去。林先生以五百金购《董美人墓志》,以此墓志从他人手中换得黄莘田、董玄宰自刻题跋的这方珍砚。
其六是刷丝歙砚。白水自说:“藏砚以端为多,歙石才四方,余此砚为歙石之上上品。砚长四寸,宽二寸许,厚不及五分,制如琴式。幽雅无伦。砚面刷丝如牛毛纹,顾每一转侧。为状不同。正观之有枣形之小碎点;稍侧,则现粗缕:再侧之,则细如牛毛,密如蛛网。歙石以龙尾为著,龙尾之胜,有名刷丝。”
然而,林白水藏砚中最著名的稀世之宝当属一方名为“生春红”的古砚。此砚当年在京沪浙文玩圈内即谓“奇珍”,也最为林白水所珍爱。此砚系名匠雕刻、名人题跋、材质名贵、传承有序,20年代林白水千金购得。林氏牺牲之后,该砚由他的女儿林慰君女士呵护、珍藏,几经磨难,见证了一代报业先驱、几代中华儿女对民族瑰宝、祖国文化的挚爱之情。
1925年,林白水花费重金购得名砚“生春红”,这是他最为得意的事情。得意的原因有三:其一,此砚由老坑端石极品雕制而成,材质本身已殊为珍贵;其二,此砚为清早期砚刻大师吴门顾二娘亲手所制,相传顾毕生所刻砚石不及百方,她的作品当时即为皇家收藏对象;其三,此砚为林白水的舅家老祖黄莘田老先生生前珍藏之物。
黄莘田,名黄任(1683年-1769年),字子莘,号莘田,康熙年中举,雍正年曾任广东端州市(今肇庆)的四会县知县兼署高要县官,是清康熙年间著名的藏砚大师。因才高气傲、性格耿介,颇受某大员所妒,遂以“饮酒赋诗,不理民事”为由将其弹劾。莘田听说后却欣然自得,在罢官回乡时,囊余两千金,以千金购得十块上好的端石,并专门盖房珍藏,取名为“十砚轩”,自号为“十砚老人”。
因久闻吴门琢砚高手顾二娘的大名,黄莘田与如夫人专程带着石料赶赴苏州,请顾二娘为其制砚。顾二娘见十砚老人如此痴爱砚台,且石料甚好,便喜而为之制砚。此后两人结下深厚交情。
顾二娘为黄所制名砚价值连城,名扬四海,以致得到当时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关注。乾隆皇帝在“题旧端石方池砚”一诗中言道:“书 (同窗)恒是伴南人,活眼一如月沼涵,十砚轩珍得其二,半欣聚古半怀 。(同惭)。”乾隆皇帝所谓的“旧端石方池砚”,从其砚池形式、款铭和“莘田自赏”、“十砚轩图书”等印铭的情况,显然就是黄氏所藏十方名砚之一。后被清宫收藏。
黄老先生的如夫人庄氏对十方名砚爱不释手,并亲自将其中最爱的一方命名为“生春红”,典出苏东坡的“小窗书幌相妩媚,令君晓梦生春红”之句。砚台长14.2公分,宽9.4公分,厚1.7公分,侧面刻有纂文“生春红”三字,正面饰以精细的云纹。夫妇二人返回福州之时,庄氏对金银珠宝视而不见,手中却紧紧抱着这块名砚。可惜没过多久,美人香消玉殒。老人睹物思人、悲痛欲绝,痛赋悼亡诗一首:“端江共汝买归舟,翠羽明珠汝不收。只裹‘生春红’一片,至今墨渖泪交流。”不久,老人也郁郁而终。“生春红”砚是如何流落民间也就不得而知。
近来翻阅有关砚石的资料,发现《台北故宫文物月刊》总第109期记载有周南泉先生文载,顾二娘在康熙五十八年为黄莘田手制的两方端石砚的下落,一方流落民间,另一方则由闽籍名士高官余甸、林佶和黄任铭刻题跋,后于清乾隆四十五年收入清宫收藏,此砚即深受乾隆皇帝珍爱的“旧端石方池砚”。而流入民间的那一方宝砚是否正是“生春玉”?尚无确证。
黄莘田是黄展云、黄翼云的先祖。林白水小时在黄家读书,黄家人对古砚极有研究,林白水自幼耳濡目染,因此也极懂欣赏古砚之妙道。斗转星移,林白水能够在藏海中觅得外祖家的这方珍砚,视之为拱璧也是理所当然的。
林白水得到此方珍砚后,每日把玩,不肯去手。因为喜爱至极,甚至以砚名命其斋名为“生春红室”。后来他主办的《社会日报》增加副刊,刊名也以此砚得名为《生春红》,专刊金石、古玩之类文章,可见其钟爱宝砚之情。
在林白水就义之后,“生春红”砚由他的女儿林慰君女士收藏。曾经有许多人向林女士提出购买此砚,抗战期间甚至有人劝她以200两黄金的高价卖给日本人,但均被断然拒绝。在1979年3月29日,林女士最终将“生春红”捐给台湾的历史博物馆,为名砚找到了适当的处所,也为两岸的交流增添光辉的一笔。
乾隆皇帝十分喜爱“十砚老人”之藏砚。已知宫中藏“十砚轩”顾二娘手制宝砚有两方,被乾隆视为至爱,从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中可见乾隆对这两方宝砚之评价与描述:“……十砚轩得其二……乃其十砚之二也……”乾隆皇帝所言“其二”,是指哪两方砚呢?现经考证,其一应是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之“端石随形方池砚”即乾隆称的“旧端石方池砚”,故宫周南泉先生在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09期所著刊《清初女琢砚高手——顾二娘及其制端石方池砚》一文,以及故宫贾文超先生在《收藏快报》2006年8月30日7版所著刊《琢砚名家顾二娘》一文,先后均已证实,此砚即是“十砚轩”顾二娘手制藏砚之一。另一方现在何处呢?人们一直在探寻。学术界有人认为,另一方即是林慰君女士所赠予台北历博的“生春红”宝砚。是耶?非耶?由于证据的缺乏,该砚是否即是“其二”中的另一方宝砚,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可确认它也是吴门大师顾二娘为黄莘田所雕琢的珍贵古砚。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黄莘田请顾二娘亲制的两方宝砚,现分别藏于两岸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方,即“端石随形方池砚”,台北历史博物馆亦藏有一方,即由林白水收藏、由其女儿林慰君捐赠的“生春红”古砚,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正是本文题目:《十砚轩珍得其二,海峡两岸各藏一》的由来。这两方古砚,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谨以此文怀念林公白水先生。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林白水研究会副会长 (收藏快报、东方收藏总编)。(余光仁)
值此白水先生光荣就义83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寄后人思念。林白水在《绝命书》中说道:“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只好听之!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须格外慎重。可电知陆儿回家照应。”写完后即被押赴天桥刑场,枪声响处,他即倒在血泊之中。
林白水遇难,其表兄黄翼云、黄展云悲恸之余,翼云亲撰《闽县林白水先生传略》一文,文中除旌其忠勇,还追忆了他生平爱好、锦绣才华。文中特写道:“公暇时临池,为钟鼎籀文,搜集金石书画以自遣。尝以千金,购得其舅家黄莘田‘十砚公’遗砚‘生春红’一方,曰:‘此吾舅家之遗也,当为谨藏之。’”又云:“公不务生产,身后萧条。只余砚三十余方及图书金石百橱归其中表李率阁收藏。”
林白水遇难时,随身留有两件遗物,一是玉器两件,一是铜币一枚。盖因他生前极喜文物收藏,书法、字画、碑帖、金石无不精通,尤爱收集古砚。
在林白水所藏储砚中,有绝品几方。
其一为宋代双龙砚。此砚为端石制成,长八寸,宽四寸,池中雕双龙,磷甲细如毫发,生动精觉,显示出自名家之手。背面刻有极为精细的篆书铭跋及图章。砚侧左右各刻隶楷。砚台通体色泽苍古,一望可知为年代久远之物,林白水称其千金购于袁珏生家,与后面将详细讲到的“生春红”砚并列为文房双壁。
其二为西洞大鱼脑砚。此砚原为浙江耕汲所藏,白水称其“精于鉴古,蓄砚尤富”。此端砚长四寸许,宽二寸,通体静穆。气度洋洋,中现鱼脑冻,周以胭脂晕,左上端有马尾纹,下端有金线火捺二,旁有碎点青花,色如云蒸霞蔚,明艳幽情。砚背与侧均有槟榔之纹。
其三为西洞小鱼脑砚。此砚长四寸,宽三寸,厚五分,系浙江藏砚家杨雪渔故物。砚背有铭。砚中有鱼脑冻,园如满月,直透至四周环以胭脂,明艳如朝霞,皎洁如秋月。
其四是大青花荷叶砚。此砚原是袁珏生所藏。白水知其爱藏墨,友人张耕汲将先生遗之墨宝割爱与白水,白水又与袁砚墨相易,遂得此砚。白水自云:“盖所好心方与血汗,不知几斗矣。余每得一砚,均有一段至复杂之历史。而其曲折纠缠,未有如此砚者。”
其五是鱼队儿青花砚。此砚长四寸,宽三寸,厚一寸。雕镂花纹极精,为乾隆水坑极品。砚面上端偏右有青花一片,如秋雁横空,又如初生鱼子结队游行;下端偏左,有金钱火捺二,捺之右方有细如鹅毛之青花结。此砚原为张耕汲藏,张亡砚去。林先生以五百金购《董美人墓志》,以此墓志从他人手中换得黄莘田、董玄宰自刻题跋的这方珍砚。
其六是刷丝歙砚。白水自说:“藏砚以端为多,歙石才四方,余此砚为歙石之上上品。砚长四寸,宽二寸许,厚不及五分,制如琴式。幽雅无伦。砚面刷丝如牛毛纹,顾每一转侧。为状不同。正观之有枣形之小碎点;稍侧,则现粗缕:再侧之,则细如牛毛,密如蛛网。歙石以龙尾为著,龙尾之胜,有名刷丝。”
然而,林白水藏砚中最著名的稀世之宝当属一方名为“生春红”的古砚。此砚当年在京沪浙文玩圈内即谓“奇珍”,也最为林白水所珍爱。此砚系名匠雕刻、名人题跋、材质名贵、传承有序,20年代林白水千金购得。林氏牺牲之后,该砚由他的女儿林慰君女士呵护、珍藏,几经磨难,见证了一代报业先驱、几代中华儿女对民族瑰宝、祖国文化的挚爱之情。
1925年,林白水花费重金购得名砚“生春红”,这是他最为得意的事情。得意的原因有三:其一,此砚由老坑端石极品雕制而成,材质本身已殊为珍贵;其二,此砚为清早期砚刻大师吴门顾二娘亲手所制,相传顾毕生所刻砚石不及百方,她的作品当时即为皇家收藏对象;其三,此砚为林白水的舅家老祖黄莘田老先生生前珍藏之物。
黄莘田,名黄任(1683年-1769年),字子莘,号莘田,康熙年中举,雍正年曾任广东端州市(今肇庆)的四会县知县兼署高要县官,是清康熙年间著名的藏砚大师。因才高气傲、性格耿介,颇受某大员所妒,遂以“饮酒赋诗,不理民事”为由将其弹劾。莘田听说后却欣然自得,在罢官回乡时,囊余两千金,以千金购得十块上好的端石,并专门盖房珍藏,取名为“十砚轩”,自号为“十砚老人”。
因久闻吴门琢砚高手顾二娘的大名,黄莘田与如夫人专程带着石料赶赴苏州,请顾二娘为其制砚。顾二娘见十砚老人如此痴爱砚台,且石料甚好,便喜而为之制砚。此后两人结下深厚交情。
顾二娘为黄所制名砚价值连城,名扬四海,以致得到当时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关注。乾隆皇帝在“题旧端石方池砚”一诗中言道:“书 (同窗)恒是伴南人,活眼一如月沼涵,十砚轩珍得其二,半欣聚古半怀 。(同惭)。”乾隆皇帝所谓的“旧端石方池砚”,从其砚池形式、款铭和“莘田自赏”、“十砚轩图书”等印铭的情况,显然就是黄氏所藏十方名砚之一。后被清宫收藏。
黄老先生的如夫人庄氏对十方名砚爱不释手,并亲自将其中最爱的一方命名为“生春红”,典出苏东坡的“小窗书幌相妩媚,令君晓梦生春红”之句。砚台长14.2公分,宽9.4公分,厚1.7公分,侧面刻有纂文“生春红”三字,正面饰以精细的云纹。夫妇二人返回福州之时,庄氏对金银珠宝视而不见,手中却紧紧抱着这块名砚。可惜没过多久,美人香消玉殒。老人睹物思人、悲痛欲绝,痛赋悼亡诗一首:“端江共汝买归舟,翠羽明珠汝不收。只裹‘生春红’一片,至今墨渖泪交流。”不久,老人也郁郁而终。“生春红”砚是如何流落民间也就不得而知。
近来翻阅有关砚石的资料,发现《台北故宫文物月刊》总第109期记载有周南泉先生文载,顾二娘在康熙五十八年为黄莘田手制的两方端石砚的下落,一方流落民间,另一方则由闽籍名士高官余甸、林佶和黄任铭刻题跋,后于清乾隆四十五年收入清宫收藏,此砚即深受乾隆皇帝珍爱的“旧端石方池砚”。而流入民间的那一方宝砚是否正是“生春玉”?尚无确证。
黄莘田是黄展云、黄翼云的先祖。林白水小时在黄家读书,黄家人对古砚极有研究,林白水自幼耳濡目染,因此也极懂欣赏古砚之妙道。斗转星移,林白水能够在藏海中觅得外祖家的这方珍砚,视之为拱璧也是理所当然的。
林白水得到此方珍砚后,每日把玩,不肯去手。因为喜爱至极,甚至以砚名命其斋名为“生春红室”。后来他主办的《社会日报》增加副刊,刊名也以此砚得名为《生春红》,专刊金石、古玩之类文章,可见其钟爱宝砚之情。
在林白水就义之后,“生春红”砚由他的女儿林慰君女士收藏。曾经有许多人向林女士提出购买此砚,抗战期间甚至有人劝她以200两黄金的高价卖给日本人,但均被断然拒绝。在1979年3月29日,林女士最终将“生春红”捐给台湾的历史博物馆,为名砚找到了适当的处所,也为两岸的交流增添光辉的一笔。
乾隆皇帝十分喜爱“十砚老人”之藏砚。已知宫中藏“十砚轩”顾二娘手制宝砚有两方,被乾隆视为至爱,从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中可见乾隆对这两方宝砚之评价与描述:“……十砚轩得其二……乃其十砚之二也……”乾隆皇帝所言“其二”,是指哪两方砚呢?现经考证,其一应是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之“端石随形方池砚”即乾隆称的“旧端石方池砚”,故宫周南泉先生在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09期所著刊《清初女琢砚高手——顾二娘及其制端石方池砚》一文,以及故宫贾文超先生在《收藏快报》2006年8月30日7版所著刊《琢砚名家顾二娘》一文,先后均已证实,此砚即是“十砚轩”顾二娘手制藏砚之一。另一方现在何处呢?人们一直在探寻。学术界有人认为,另一方即是林慰君女士所赠予台北历博的“生春红”宝砚。是耶?非耶?由于证据的缺乏,该砚是否即是“其二”中的另一方宝砚,目前尚无定论,但我们可确认它也是吴门大师顾二娘为黄莘田所雕琢的珍贵古砚。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黄莘田请顾二娘亲制的两方宝砚,现分别藏于两岸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方,即“端石随形方池砚”,台北历史博物馆亦藏有一方,即由林白水收藏、由其女儿林慰君捐赠的“生春红”古砚,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正是本文题目:《十砚轩珍得其二,海峡两岸各藏一》的由来。这两方古砚,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谨以此文怀念林公白水先生。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林白水研究会副会长 (收藏快报、东方收藏总编)。(余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