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地宋代银矿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
内容更新时间:2009-07-31 15:23:27来源:闽侯乡音报

王振镛测量骨骸罐。

山脚下堆积大量矿石。

矿洞可容纳数人。

图案精美的明代青花瓷。

保存完整的山寨东门。
本报讯 作为宋代全国23个重点银矿之一,良地银矿遗址藏匿在廷坪的深山老林里。由于山势险峻,就连当地的村民都很少造访,它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7月27日,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对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探访当年矿工的生活区,挖掘出明代永乐年款的青花瓷;更可贵的是,工作人员还找到了宋代矿工的骨骸罐。
“在遗址中发现骨骸罐和青花瓷,印证了史料记载的真实性,佐证了良地银矿是当时全国重要的银矿之一。”福建博物院原副院长王振镛告诉记者。
“在遗址中发现骨骸罐和青花瓷,印证了史料记载的真实性,佐证了良地银矿是当时全国重要的银矿之一。”福建博物院原副院长王振镛告诉记者。
山寨东门保存较完整
良地银矿遗址位于我县廷坪乡汶合村良地自然村。根据《闽侯县志》记载,该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1989年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村民都叫遗址所在地为银山。
听说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到山上考察,不少村民都蠢蠢欲动,“上面路很险,而且听老人说,以前矿工曾经被镇压过,听说当时只留下一个活口,所以后来就很少人上去了。”村民陈荣爱说,遗址近在咫尺,但是村民一般不上山。
早上7时许,由陈荣明等3个村民带路,考察队队员开始上山。银山山势险峻,由于很少人上山,原来的山路已经逐渐湮没。“在半山腰有个古堡,小时候我们上山见过,后来去的人少了,路也难走了。”村民陈荣明说。
村民所指的古堡位于银山半山腰,海拔约920米。这是山上难得的一块平地,在平地的西侧有一石门,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蚀,门楣已经坍塌。对这处石门,村里上过山的村民都很熟悉。可是距离西门东侧约100多米处的另外一处石门,由于杂草丛生,树林茂密,却只有陈荣明等几个村民知道。
花了大半个小时,3个村民用柴刀劈开了一条路,一处完整的石门展现在眼前。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王振镛如获至宝。这是一座连石门的栓洞都保存完整的石门。根据现场测量结果,该石门高2米多,宽1.35米,门槛高2米,全是用青石砌成。石门一侧是天然巨石,而另外一侧用块石砌成一道百米长的寨墙。
王振镛告诉记者,石寨的东门和西门确定了,方圆四五百平方米的矿工生活区遗址就能确定了。生活区全部用寨墙围起来,形成一道屏障,且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为银矿在当时有着特殊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道屏障可以防止矿工逃跑,也可以防止外敌入侵。”他说。
听说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到山上考察,不少村民都蠢蠢欲动,“上面路很险,而且听老人说,以前矿工曾经被镇压过,听说当时只留下一个活口,所以后来就很少人上去了。”村民陈荣爱说,遗址近在咫尺,但是村民一般不上山。
早上7时许,由陈荣明等3个村民带路,考察队队员开始上山。银山山势险峻,由于很少人上山,原来的山路已经逐渐湮没。“在半山腰有个古堡,小时候我们上山见过,后来去的人少了,路也难走了。”村民陈荣明说。
村民所指的古堡位于银山半山腰,海拔约920米。这是山上难得的一块平地,在平地的西侧有一石门,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蚀,门楣已经坍塌。对这处石门,村里上过山的村民都很熟悉。可是距离西门东侧约100多米处的另外一处石门,由于杂草丛生,树林茂密,却只有陈荣明等几个村民知道。
花了大半个小时,3个村民用柴刀劈开了一条路,一处完整的石门展现在眼前。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王振镛如获至宝。这是一座连石门的栓洞都保存完整的石门。根据现场测量结果,该石门高2米多,宽1.35米,门槛高2米,全是用青石砌成。石门一侧是天然巨石,而另外一侧用块石砌成一道百米长的寨墙。
王振镛告诉记者,石寨的东门和西门确定了,方圆四五百平方米的矿工生活区遗址就能确定了。生活区全部用寨墙围起来,形成一道屏障,且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为银矿在当时有着特殊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道屏障可以防止矿工逃跑,也可以防止外敌入侵。”他说。
矿工生活区惊现明代青花瓷片
在矿工生活区的南侧,几块巨石的下方,有一个天然石洞,工作人员在这里有重大发现,令人惊喜万分。
县博物馆馆长曾江用铁铲挖开泥土表层发现了宝贝,一片蓝白相间的青花瓷赫然出现在大家面前。他赶紧拿出刷子,将上面的泥土扫掉,碗底出现了“永乐年制”四个字。“虽然可能不是永年年间的东西,但是可以确定这是明代的东西,这件东西非常宝贵。”王振镛说。据他分析,这件器物可以证明良地银矿虽然在宋代开始,但明代它也是重要的生产矿区。
此外,工作人员还发现青花压手杯的碎片,这可能是茶盏的碎片。另外一个陶片上还有擂纹,“这个陶片上有擂纹,古人一般用来擂茶、研磨药材,这不是一般矿工使用的。”王振镛介绍说。据他推测,遗址肯定设有管理机构,因为矿工使用的生活用具极为简单,一般是一些精陶类的,而这些细瓷器应是当时驻扎在矿区内的高层管理人员所使用。
县博物馆馆长曾江用铁铲挖开泥土表层发现了宝贝,一片蓝白相间的青花瓷赫然出现在大家面前。他赶紧拿出刷子,将上面的泥土扫掉,碗底出现了“永乐年制”四个字。“虽然可能不是永年年间的东西,但是可以确定这是明代的东西,这件东西非常宝贵。”王振镛说。据他分析,这件器物可以证明良地银矿虽然在宋代开始,但明代它也是重要的生产矿区。
此外,工作人员还发现青花压手杯的碎片,这可能是茶盏的碎片。另外一个陶片上还有擂纹,“这个陶片上有擂纹,古人一般用来擂茶、研磨药材,这不是一般矿工使用的。”王振镛介绍说。据他推测,遗址肯定设有管理机构,因为矿工使用的生活用具极为简单,一般是一些精陶类的,而这些细瓷器应是当时驻扎在矿区内的高层管理人员所使用。
当年开采银矿曾用黑火药
遗址现存有许多矿洞,当地村民都说山上有50多个洞,其中大洞就有36个。这些洞都位于海拔1000多米悬崖峭壁上,连绵一两公里。曾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矿洞,因为采矿是有一条矿脉,所以这些矿洞呈“一”字形排列。
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曾记载了采银矿实情:“取银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数十丈,烛光自照。所取银矿皆碎石,用臼捣碎,再上磨,以绢罗细。然后以水淘,黄者即石,弃去;黑者乃银,用面糊团入铅,锻为大片,即入官库。候两三日,再煎成碎银,每五十三两为一包。”
据王振镛介绍,古人采矿可能用火烧,然后用水冷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来开挖。但是他观察矿洞后,发现这些矿洞截面基本没有人工凿过的痕迹,所以他提出这些矿洞可能是用黑火药炸开的观点,“古人可能就是用硝等东西来开采,因为宋代后我们中国就掌握了火药技术。”
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曾记载了采银矿实情:“取银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数十丈,烛光自照。所取银矿皆碎石,用臼捣碎,再上磨,以绢罗细。然后以水淘,黄者即石,弃去;黑者乃银,用面糊团入铅,锻为大片,即入官库。候两三日,再煎成碎银,每五十三两为一包。”
据王振镛介绍,古人采矿可能用火烧,然后用水冷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来开挖。但是他观察矿洞后,发现这些矿洞截面基本没有人工凿过的痕迹,所以他提出这些矿洞可能是用黑火药炸开的观点,“古人可能就是用硝等东西来开采,因为宋代后我们中国就掌握了火药技术。”
悬崖峭壁藏宋代矿工骨骸罐
村民陈荣明今年已经55岁,他10多岁时,曾在山中峭壁上见到了3个骨骸罐。“当时还是孩子,所以发现骨骸罐后,大伙们都吓跑了。”此后,该处地方由于人迹罕至,所以已经无路可循。陈荣明将这个信息告诉工作人员后,立即引来了大家的兴趣,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山势非常陡峭,而且灌木丛十分茂密。3个村民在前面用砍刀劈开一条进山的路,大伙紧随其后,花了1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这处峭壁。骨骸罐在峭壁上一个石洞内,离地有五六米高,多亏了村民帮忙,工作人员才爬上了峭壁。洞里藏着两个骨骸罐,并排而立,“是宋代的骨骸罐!”王振镛捧过骨骸罐后,激动地大叫一声。骨骸罐旁摆着砖、瓦,这砖厚度达7厘米,瓦片厚1.4厘米,“这是宋代的东西,宋代骨骸罐旁常有这东西。”王振镛说。
据现场测量,骨骸罐高25厘米,外直径为11.5厘米,两个骨骸罐都是宋代的制品。“以前有3个骨骸罐,不知道为啥,现在只剩下两个。”村民陈荣明对此很是纳闷。
按照良地陈姓族谱记载,陈氏家族是在明代隆庆年间迁入良地,所以这个宋代的骨骸罐基本排除了当地陈氏家族的可能,“是宋代矿工的骨骸罐,这个骨骸罐制作简单,符合矿工的身份。”另外,根据陈氏家族的风俗,陈氏一般将先人安葬在东面的另一座山上,而这两个骨骸罐却位于银山的西面,所以工作人员推断这是矿工的骨骸罐。
王振镛告诉记者,发现这些实物可以与文史记载相佐证,良地是宋明两代的大型银矿场,“这里是宋明两代重要的'国营企业',福建当时金、银的采冶量居于全国前列,而银则居第一。当然这里只是矿场,至于冶炼的地点,目前还不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记 者 陈宗兴 文/图)
山势非常陡峭,而且灌木丛十分茂密。3个村民在前面用砍刀劈开一条进山的路,大伙紧随其后,花了1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这处峭壁。骨骸罐在峭壁上一个石洞内,离地有五六米高,多亏了村民帮忙,工作人员才爬上了峭壁。洞里藏着两个骨骸罐,并排而立,“是宋代的骨骸罐!”王振镛捧过骨骸罐后,激动地大叫一声。骨骸罐旁摆着砖、瓦,这砖厚度达7厘米,瓦片厚1.4厘米,“这是宋代的东西,宋代骨骸罐旁常有这东西。”王振镛说。
据现场测量,骨骸罐高25厘米,外直径为11.5厘米,两个骨骸罐都是宋代的制品。“以前有3个骨骸罐,不知道为啥,现在只剩下两个。”村民陈荣明对此很是纳闷。
按照良地陈姓族谱记载,陈氏家族是在明代隆庆年间迁入良地,所以这个宋代的骨骸罐基本排除了当地陈氏家族的可能,“是宋代矿工的骨骸罐,这个骨骸罐制作简单,符合矿工的身份。”另外,根据陈氏家族的风俗,陈氏一般将先人安葬在东面的另一座山上,而这两个骨骸罐却位于银山的西面,所以工作人员推断这是矿工的骨骸罐。
王振镛告诉记者,发现这些实物可以与文史记载相佐证,良地是宋明两代的大型银矿场,“这里是宋明两代重要的'国营企业',福建当时金、银的采冶量居于全国前列,而银则居第一。当然这里只是矿场,至于冶炼的地点,目前还不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记 者 陈宗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