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一胜”将军府
内容更新时间:2009-07-17 11:19:10来源:闽侯乡音报

庙前叠拱三翘檐建筑——门楼。 张存金 摄

青石“晴雨表”——蟠龙石圆柱。 吴国棋 摄

庙中雕梁画栋,尉为壮观。 张存金 摄
上街新洲将军府位于上街镇新洲村南,始建于明代中叶,是为纪念宋末元初开拓新洲的金氏始祖金履丰(驾前大将军)而建的祖庙。历经多次重修而形成如今规模,1989年列为我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奇特,规模宏大
新洲将军府坐东朝西,全木结构。建筑总面积1480平方米,面阔五间。分前、中、后三进,沿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门楼、戏台、前殿、钟鼓楼、前拜亭、中殿、后拜亭、后殿等建筑。
刚到将军府前,一眼就见庙前的叠拱三翘檐建筑——门楼,庙的大门两侧雕刻着一副对联:“庙貌壮千秋座对旗山环璧水,钧威扬八部驾由橘渚驻新洲”。现年已84岁高龄的退休教师金可庄告诉记者,祖庙前建有门楼,是将军府独有的,而门上的对联则记载了将军府的地里位置和悠久的历史。
从侧门进入庙中,有一戏台与门楼连为一体,戏台上方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藻井,四周及顶棚布满了各式彩绘,色彩艳丽,生动活泼。戏台两侧是梁架出挑悬式酒楼。“上面的藻井,不仅用来装饰,更重要的是起到扩音作用。据说,从前在戏台的地板下,还放置着许多大水缸,也是用来扩音的。”金可庄说,从前人们常用藻井、水缸等增强唱戏的音响效果。而两侧的酒楼则是供当时的富人看戏之用,“相当于现在的包厢。”除了戏台,将军府的门楼、前后拜亭等共建有十三个形状不一、大小各异、花纹别致、结构精巧的藻井,藻井内点缀着镂花彩金的花鸟人物,形象逼真、生动活泼。“过去,这些藻井的下方,都悬挂着大小不一的油灯。点上油灯,庙中如同白昼,很是壮观。”金可庄说。
中殿、后殿采用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前殿、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后殿则为悬山顶。在中殿、后殿的前方,均设有拜亭。庙中亭、台、楼、榭结构精巧,雕梁画栋,木刻石雕处处可见。屋顶的镂花屋脊,飞龙腾云吐水,花鸟栩栩如生。尤其是前大厅游廊上方,镂空精雕榫接而成的拱形卷棚,刻有丰富多彩的百花图案,美不胜收。“这里真可谓无木不雕花,无花不彩金。屋顶上的雕刻都是双面的,雕刻技艺令人惊叹。”金可庄告诉记者,1989年元月,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北京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刘开济和省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黄汉民在考察中,对将军府建筑结构极为欣赏,认为其建筑规模在福州地区独具一格,不仅艺术精湛,更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是福州地区颇具特色的上乘建筑。省老领导温附山也曾题写“闽都一胜”的匾额,目前,这块题匾仍悬挂在大殿中。
在前殿大厅前,有一对青石蟠龙石圆柱,高4.5米,直径约0.6米,龙身浮悬,昂首翻翔,双目炯炯有神,做腾飞之势,栩栩如生。金可庄说,这是我县仅有的一对蟠龙石刻遗存。每当气温突变,即将下雨之时,龙身就会一片潮湿,有时还会往下滴水,犹如出水蛟龙。雨过天晴,龙身又恢复常态。此种景观,犹如神龙显应,令人叹为观止。庙中十多处大理石石柱上,刻有历代名人撰写的楹联,字体多样、字迹清秀、遒劲有力。
将军府前耸立着两株参天古榕,主干大十围,高近十米,树冠跨三十余米,形如凉伞。金可庄说,这两株榕树,在建庙之前就有了,虽历经数百年,依然常年苍翠,不但为古庙增色,而且冬蔽风沙,夏遮烈日,是保护将军府的天然屏障,更是村民纳凉、避暑、休憩的绝佳场所。
新洲将军府坐东朝西,全木结构。建筑总面积1480平方米,面阔五间。分前、中、后三进,沿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门楼、戏台、前殿、钟鼓楼、前拜亭、中殿、后拜亭、后殿等建筑。
刚到将军府前,一眼就见庙前的叠拱三翘檐建筑——门楼,庙的大门两侧雕刻着一副对联:“庙貌壮千秋座对旗山环璧水,钧威扬八部驾由橘渚驻新洲”。现年已84岁高龄的退休教师金可庄告诉记者,祖庙前建有门楼,是将军府独有的,而门上的对联则记载了将军府的地里位置和悠久的历史。
从侧门进入庙中,有一戏台与门楼连为一体,戏台上方是一个巨大的圆形藻井,四周及顶棚布满了各式彩绘,色彩艳丽,生动活泼。戏台两侧是梁架出挑悬式酒楼。“上面的藻井,不仅用来装饰,更重要的是起到扩音作用。据说,从前在戏台的地板下,还放置着许多大水缸,也是用来扩音的。”金可庄说,从前人们常用藻井、水缸等增强唱戏的音响效果。而两侧的酒楼则是供当时的富人看戏之用,“相当于现在的包厢。”除了戏台,将军府的门楼、前后拜亭等共建有十三个形状不一、大小各异、花纹别致、结构精巧的藻井,藻井内点缀着镂花彩金的花鸟人物,形象逼真、生动活泼。“过去,这些藻井的下方,都悬挂着大小不一的油灯。点上油灯,庙中如同白昼,很是壮观。”金可庄说。
中殿、后殿采用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前殿、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后殿则为悬山顶。在中殿、后殿的前方,均设有拜亭。庙中亭、台、楼、榭结构精巧,雕梁画栋,木刻石雕处处可见。屋顶的镂花屋脊,飞龙腾云吐水,花鸟栩栩如生。尤其是前大厅游廊上方,镂空精雕榫接而成的拱形卷棚,刻有丰富多彩的百花图案,美不胜收。“这里真可谓无木不雕花,无花不彩金。屋顶上的雕刻都是双面的,雕刻技艺令人惊叹。”金可庄告诉记者,1989年元月,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北京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刘开济和省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黄汉民在考察中,对将军府建筑结构极为欣赏,认为其建筑规模在福州地区独具一格,不仅艺术精湛,更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是福州地区颇具特色的上乘建筑。省老领导温附山也曾题写“闽都一胜”的匾额,目前,这块题匾仍悬挂在大殿中。
在前殿大厅前,有一对青石蟠龙石圆柱,高4.5米,直径约0.6米,龙身浮悬,昂首翻翔,双目炯炯有神,做腾飞之势,栩栩如生。金可庄说,这是我县仅有的一对蟠龙石刻遗存。每当气温突变,即将下雨之时,龙身就会一片潮湿,有时还会往下滴水,犹如出水蛟龙。雨过天晴,龙身又恢复常态。此种景观,犹如神龙显应,令人叹为观止。庙中十多处大理石石柱上,刻有历代名人撰写的楹联,字体多样、字迹清秀、遒劲有力。
将军府前耸立着两株参天古榕,主干大十围,高近十米,树冠跨三十余米,形如凉伞。金可庄说,这两株榕树,在建庙之前就有了,虽历经数百年,依然常年苍翠,不但为古庙增色,而且冬蔽风沙,夏遮烈日,是保护将军府的天然屏障,更是村民纳凉、避暑、休憩的绝佳场所。
显祖功立祠以纪念
“新洲将军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人专祠,是为纪念新洲金氏始祖金履丰将军而建的祖庙,其历史沿革与彭城金氏宗祠同源于璧团洲‘中堂庙’。” 金可庄介绍说,上街新洲金氏由河南光州固始彭城随王审知入闽,其始祖为金衡。金衡十一世孙金景文是南宋绍兴科进士,赠中大夫,任东阳府(金华)推官。金履丰是金景文曾孙,宋端平二年(1235年)二月初二生于浙江兰溪县金府。因其战绩卓著,南宋时被敕封为驾前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后因愤于时弊,举家归隐侯官县璧团洲,成为彭城璧团金氏始祖。
金履丰迁居璧团洲后,“结茅而居,垦沙造园”, 种橘子、栽甘蔗,把一片荒沙改造为良田。传说金履丰所种的橘子“粒大核小”、甘蔗“质疏汁甜”,所制糖板人称“洲板”,并被福州府选为贡品。璧团洲也因遍种橘树,而得“橘园洲”的美称。后因璧团洲屡遭洪患,田舍屡屡被毁,金氏族人就由璧团洲迁到西面的另一块洲地居住、生活,并把新居住地命名为“新洲”。
清乾隆丁未(1787)年,金履丰的后裔把原将军府第“中堂庙”拆迁,并分开建成彭城金氏宗祠和金将军府。此后,金将军府分别于光绪丙午年(1906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和1989年扩建和复修,形成如今的规模。1991年,海内外热心人士再次集资40余万元,历经三年,对庙中文物进行维护和修复。
“新洲将军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人专祠,是为纪念新洲金氏始祖金履丰将军而建的祖庙,其历史沿革与彭城金氏宗祠同源于璧团洲‘中堂庙’。” 金可庄介绍说,上街新洲金氏由河南光州固始彭城随王审知入闽,其始祖为金衡。金衡十一世孙金景文是南宋绍兴科进士,赠中大夫,任东阳府(金华)推官。金履丰是金景文曾孙,宋端平二年(1235年)二月初二生于浙江兰溪县金府。因其战绩卓著,南宋时被敕封为驾前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后因愤于时弊,举家归隐侯官县璧团洲,成为彭城璧团金氏始祖。
金履丰迁居璧团洲后,“结茅而居,垦沙造园”, 种橘子、栽甘蔗,把一片荒沙改造为良田。传说金履丰所种的橘子“粒大核小”、甘蔗“质疏汁甜”,所制糖板人称“洲板”,并被福州府选为贡品。璧团洲也因遍种橘树,而得“橘园洲”的美称。后因璧团洲屡遭洪患,田舍屡屡被毁,金氏族人就由璧团洲迁到西面的另一块洲地居住、生活,并把新居住地命名为“新洲”。
清乾隆丁未(1787)年,金履丰的后裔把原将军府第“中堂庙”拆迁,并分开建成彭城金氏宗祠和金将军府。此后,金将军府分别于光绪丙午年(1906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和1989年扩建和复修,形成如今的规模。1991年,海内外热心人士再次集资40余万元,历经三年,对庙中文物进行维护和修复。
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金氏人迁居新洲后,发展繁盛,名人辈出,出现过三朝八大夫,四代七进士。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为帮助中山国(当时为明附属国,现为日本冲绳县)搞好朝贡、发展贸易,敕选闽人三十六姓赴中山,金将军五世孙金瑛就是其中之一。据说,金瑛文武双全,专司贡事,广敷文教。后来成为中山国金姓的始祖。其后裔在当地繁衍兴旺,现已发展为十一支系。
金可庄介绍说,金瑛之孙金璧,曾于明天顺七年和成化五年两次奉中山王之命,赴闽谢恩并学造历法,中山国造历也自此而始,这是金履丰后裔与中山国的历史文化渊源。金瑛的六世孙金伯通(系金履丰将军的十一世孙),曾在世子尚元府中任家将。1562年,金伯通奉命护航朝贡,船至闽江口,因遭暴风雨袭击而倾覆,金伯通不幸落水殒命,尸体顺潮漂入鼓山远洋江滨,当地人从其腰牌得知是琉球国金将军,遂将其尸体进行防腐,建庙奉祀,尊敬如神。福州与那霸市缔结友好城市后,两地间经济、文化交往密切。那霸市访华代表团来福州,必到远洋将军庙朝拜金将军。1994年,新洲将军府重修竣工,鼓山远洋金将军庙理事会和乡人均到新洲拜祖庆贺。“可见,新洲和远洋两将军家庙,也是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金可庄说。(记者 张存金 吴国棋 通讯员 蔡丽梅 金宁华)
金氏人迁居新洲后,发展繁盛,名人辈出,出现过三朝八大夫,四代七进士。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为帮助中山国(当时为明附属国,现为日本冲绳县)搞好朝贡、发展贸易,敕选闽人三十六姓赴中山,金将军五世孙金瑛就是其中之一。据说,金瑛文武双全,专司贡事,广敷文教。后来成为中山国金姓的始祖。其后裔在当地繁衍兴旺,现已发展为十一支系。
金可庄介绍说,金瑛之孙金璧,曾于明天顺七年和成化五年两次奉中山王之命,赴闽谢恩并学造历法,中山国造历也自此而始,这是金履丰后裔与中山国的历史文化渊源。金瑛的六世孙金伯通(系金履丰将军的十一世孙),曾在世子尚元府中任家将。1562年,金伯通奉命护航朝贡,船至闽江口,因遭暴风雨袭击而倾覆,金伯通不幸落水殒命,尸体顺潮漂入鼓山远洋江滨,当地人从其腰牌得知是琉球国金将军,遂将其尸体进行防腐,建庙奉祀,尊敬如神。福州与那霸市缔结友好城市后,两地间经济、文化交往密切。那霸市访华代表团来福州,必到远洋将军庙朝拜金将军。1994年,新洲将军府重修竣工,鼓山远洋金将军庙理事会和乡人均到新洲拜祖庆贺。“可见,新洲和远洋两将军家庙,也是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金可庄说。(记者 张存金 吴国棋 通讯员 蔡丽梅 金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