梢排:曾经的水上运输队
内容更新时间:2009-07-17 11:08:53来源:闽侯乡音报
“阳春三月好放排, 头排去达二排来。 幺妹的山歌逗人爱, 好似春风扑我怀。 飘过千重岭 ,飞落万丈崖......”这是一首专门为放排人谱写的歌曲。曾经,在闽侯竹岐沿江一带,也有一群世世代代闯荡闽江以运放竹木排筏为营生的放排人,人们习惯称之他们为“梢排兄”。也许有的人并不知道这种叫法的真正含义,其实这是当地人对放排人的一种尊称。梢排是竹木水上集运的一种方式。排筏即是运输工具又是货物,运输成本低廉。旧时闽西北林区生产的木材除了少数陆地运输外,基本上都是以装排形式梢运流送至县城或下游福州、长乐、连江等地区。
今年65岁的郑金顺,身材魁梧,黝黑的脸庞略带几分沧桑。他就住在竹岐乡竹岐村,从事木排梢运多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梢排兄。一提起梢排往事,他就显得异常兴奋。他说,梢排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要胜任这个职业,既要具备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除了胆大心细还要识水性。上世纪70年代之前,竹岐乡和春风村有专门的运木队,承接水上木材梢运业务。福州铅笔厂和火柴厂的木材梢运业务都是委托他们来完成。当地沿江一带有100多人从事这个行业,郑金顺就是其中的一个。梢排业务鼎盛时期,梢排兄的足迹遍及闽西北地区,每年从闽江上游梢运到福州、连江、长乐等处的木材量都在三万立方米以上。清流、永安、三明、建瓯、建宁、泰宁等地均留下梢排兄匆忙的身影。
木排梢运,先要把木材在江边装订成排。装排工具主要是搭钩和斧头。辅助材料有串柴、圈仔、篾缆、竹钉、梢夹、梢枕和木梢等。木排规格宽4米,排长分别为24、28、32米三种,长短则由梢工凭自己的驾驭能力来选择。木排两端各设排梢一根,作为定向舵。主排中间搭盖临时的帐篷,供梢工居住,兼存一路上的柴米油盐,每天一日三餐就在这排上因陋就简架锅做饭。每排由2名梢工操作,位于前面的叫“排头”, 由技术熟练的梢工担任,排尾的梢工听从排头指挥。梢排就是用木梢用力划动水面来纠正木排的方向,推进木排前进完全是靠水的流速。
在上游,急流险滩之中危机四伏。木排经过清流县和永安县境内的九龙十八滩时尤为惊险。这里所说的“龙”,是指溪水在短距离内大落差形成的急流。木排顺流而下时要不断的左躲右闪,以免触礁“打破排”。有《船民谣》为证:九龙十八滩,一滩高一丈,回头看清流,宁化在天上。九龙十八滩,滩滩鬼门关,礁多风浪险 ,死生一瞬间。木排与船比起来,过龙的时候风险更大。因为木排长且浮力有限,从滩上冲到龙底的瞬间,在惯性作用下,排头径直猛冲到水里,砸开一片浪花,还没等站在排头的梢工缓过神来,木排又向下一个龙冲去。据说过第三个龙时最危险,出事故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浪涌涛奔排自走,艄呼舵应疾若飞。过龙冲滩神鬼泣,沉浮生死又一回。”这是梢排兄过九龙十八滩时的真实写照。就因为梢排具有很大的风险,故梢排工多烧香拜佛,祈求诸神保佑一路平安。但竹岐梢排兄却与人不同,他们不信鬼邪,不拜神求佛,更没有那么多的陈规陋俗和禁忌。他们凭的是自己的勇气和胆量,相信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一路上搏风斗浪,从没有在风险和困难面前退却过。
梢排除了危险与辛苦,还有就是枯燥和寂寞。白天排筏在河道中放流,接触不到外人,夜泊河边汊湾,唯有风声河雾作伴。梢排兄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在平缓的溪涧放流中偶见河边洗衣的姑娘少妇了。这时候他们就唯恐天下不乱,故意捣鼓些声响引起她们抬头观望,若能和哪个姑娘少妇搭讪上几句会让他们臭美谈论好一阵子。
闽江上游滩多流急,通常是单排独梢,到了水口以下,江宽水缓,改由若干排扎成纵列,集束梢放或由拖轮拖运。“梢排”日进程一般在三十公里左右,快慢完全由水流急缓程度来决定。从永安城关梢运到福州,正常水位时一般要11天才能到达目的地。梢排的收入在当时是最高的。民国时期,一连排从永安运抵福州每人约可得到500斤大米的报酬。
上世纪70年代初,九龙溪的上游先后修建嵩口坪与安砂两个水库,宁化、清流木材水运受阻。1970年,金溪下游与富屯溪汇合处修筑贵岭拦河坝,阻碍将乐、泰宁、建宁的水运。1978年,金溪中游筑起池潭电站的大坝,泰宁、建宁水运更加困难,木材水运逐渐衰落。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华东地区最大水电站水口电站的建成,闽江被截流,木材水运终止。梢排这项古老的职业就这样消失了。
竹岐梢排兄,一群敢于挑战大自然让人敬仰的人,一群具有聪明才智和勇于拼搏的群体,虽然他们耀眼的风采早已退出人们的视野,但梢排兄闯险滩、战激流,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却一直被人们传诵着。(陈英水)
今年65岁的郑金顺,身材魁梧,黝黑的脸庞略带几分沧桑。他就住在竹岐乡竹岐村,从事木排梢运多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梢排兄。一提起梢排往事,他就显得异常兴奋。他说,梢排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要胜任这个职业,既要具备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除了胆大心细还要识水性。上世纪70年代之前,竹岐乡和春风村有专门的运木队,承接水上木材梢运业务。福州铅笔厂和火柴厂的木材梢运业务都是委托他们来完成。当地沿江一带有100多人从事这个行业,郑金顺就是其中的一个。梢排业务鼎盛时期,梢排兄的足迹遍及闽西北地区,每年从闽江上游梢运到福州、连江、长乐等处的木材量都在三万立方米以上。清流、永安、三明、建瓯、建宁、泰宁等地均留下梢排兄匆忙的身影。
木排梢运,先要把木材在江边装订成排。装排工具主要是搭钩和斧头。辅助材料有串柴、圈仔、篾缆、竹钉、梢夹、梢枕和木梢等。木排规格宽4米,排长分别为24、28、32米三种,长短则由梢工凭自己的驾驭能力来选择。木排两端各设排梢一根,作为定向舵。主排中间搭盖临时的帐篷,供梢工居住,兼存一路上的柴米油盐,每天一日三餐就在这排上因陋就简架锅做饭。每排由2名梢工操作,位于前面的叫“排头”, 由技术熟练的梢工担任,排尾的梢工听从排头指挥。梢排就是用木梢用力划动水面来纠正木排的方向,推进木排前进完全是靠水的流速。
在上游,急流险滩之中危机四伏。木排经过清流县和永安县境内的九龙十八滩时尤为惊险。这里所说的“龙”,是指溪水在短距离内大落差形成的急流。木排顺流而下时要不断的左躲右闪,以免触礁“打破排”。有《船民谣》为证:九龙十八滩,一滩高一丈,回头看清流,宁化在天上。九龙十八滩,滩滩鬼门关,礁多风浪险 ,死生一瞬间。木排与船比起来,过龙的时候风险更大。因为木排长且浮力有限,从滩上冲到龙底的瞬间,在惯性作用下,排头径直猛冲到水里,砸开一片浪花,还没等站在排头的梢工缓过神来,木排又向下一个龙冲去。据说过第三个龙时最危险,出事故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浪涌涛奔排自走,艄呼舵应疾若飞。过龙冲滩神鬼泣,沉浮生死又一回。”这是梢排兄过九龙十八滩时的真实写照。就因为梢排具有很大的风险,故梢排工多烧香拜佛,祈求诸神保佑一路平安。但竹岐梢排兄却与人不同,他们不信鬼邪,不拜神求佛,更没有那么多的陈规陋俗和禁忌。他们凭的是自己的勇气和胆量,相信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一路上搏风斗浪,从没有在风险和困难面前退却过。
梢排除了危险与辛苦,还有就是枯燥和寂寞。白天排筏在河道中放流,接触不到外人,夜泊河边汊湾,唯有风声河雾作伴。梢排兄最开心的时候,莫过于在平缓的溪涧放流中偶见河边洗衣的姑娘少妇了。这时候他们就唯恐天下不乱,故意捣鼓些声响引起她们抬头观望,若能和哪个姑娘少妇搭讪上几句会让他们臭美谈论好一阵子。
闽江上游滩多流急,通常是单排独梢,到了水口以下,江宽水缓,改由若干排扎成纵列,集束梢放或由拖轮拖运。“梢排”日进程一般在三十公里左右,快慢完全由水流急缓程度来决定。从永安城关梢运到福州,正常水位时一般要11天才能到达目的地。梢排的收入在当时是最高的。民国时期,一连排从永安运抵福州每人约可得到500斤大米的报酬。
上世纪70年代初,九龙溪的上游先后修建嵩口坪与安砂两个水库,宁化、清流木材水运受阻。1970年,金溪下游与富屯溪汇合处修筑贵岭拦河坝,阻碍将乐、泰宁、建宁的水运。1978年,金溪中游筑起池潭电站的大坝,泰宁、建宁水运更加困难,木材水运逐渐衰落。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华东地区最大水电站水口电站的建成,闽江被截流,木材水运终止。梢排这项古老的职业就这样消失了。
竹岐梢排兄,一群敢于挑战大自然让人敬仰的人,一群具有聪明才智和勇于拼搏的群体,虽然他们耀眼的风采早已退出人们的视野,但梢排兄闯险滩、战激流,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却一直被人们传诵着。(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