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朝榕岸人口兴衰之谜

内容更新时间:2009-07-03 11:05:50来源:闽侯乡音报

      据说古时候甘州西起蔗洲,东迫斗米岐,南北夹在榕岸、高何、昙石、白头之间,形成一块长舌形半岛,拥有肥沃冲积平原,为福州闽江水道西大门户,是沿海鱼货食盐和上游粮食山货的集散地,相当于现在的台江,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因而有很多人到此落脚生息繁衍。近日在荆溪镇白头叶氏堘房支谱中,发现叶仪凤撰写的《甘州已经三变》节选文章,文章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叶仪凤是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官终朝奉郎,公元1182年终老于榕岸。《甘州已经三变》写到,当时甘州有叶垱、江宅、陈宅、蒯洲四个村落和一个商品交易中心江店,数千户人家。“人居稠密,榕树相对为荫,皆在大堘外。”甘州未冲走之前,“是时南岸一带差少”,大洪水过后,“梢通南港,岁久益深,以故人家皆移南岸居。”当时甘州“人居稠密”的景象“ 与今南岸一带人家相似。”后来南岸承续“江店”之风,招徕山海水陆客商,岸列甃石,“常泊海舟”,一片繁忙景象。
      南岸即现在的榕岸。如上所述,保守推测,当时榕岸的人口至少在千人以上。如果按正常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推算,到明朝中叶,榕岸人口至少达数千人,可事实上却大相径庭。《侯官乡土志》地形略上之二载:“竹崎……其位置扼闽江之西岸,……上下复有两溪,上曰小穆溪。下溪之名不传,北岸寥寥三四乡,南岸则一望皆山,绝无人居矣。”以上记载说明,下溪即现在榕岸土拦溪之北,当时尚有山洋顶 、中埕、竹桥、汶洲几个村落,南岸即榕岸、高何、白龙洲、荷洋一带则一望皆山,有地名无人家。当然,上述记载或许绝对了点,乡间相传古时候榕岸山兜地方曾住有蔡、陈两姓人家,但人丁也仅数十口而已。再查阅榕岸乡间所有的族谱,现住民基本上都是明朝中期以后才从邻县以及本县其他乡镇迁来,都不是宋朝时期原住民的后代。南宋初期迁居到榕岸唯一有文字记载的叶氏家族,龙南旧谱曾特别批注“长岸族繁不及备载”,说明当时人丁兴旺。可到了现在,其后裔在明嘉靖年间只查考到一位先祖。是什么原因导致宋元时期这里的人口出现如此兴衰现象?
      南宋之后,政权建都在杭州,福建成为南宋政权一个重要的后方基地,随之带动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刺激了人口增长。福州地区历史上出现了又一个人口高峰时期。宋代史学家吕祖谦“冶城”诗是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另外“潮回画揖三千只,春满红楼十万家”等诗句更是直接勾勒出了南宋时期稳定繁荣的景象。
      元朝初期,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为了灭南宋,战争期间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大量人口被屠杀和奴役。有资料表明,宋宣和三年(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至元十一年(1274年),人口仅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蒙古帝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了大量无辜民众的死亡,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受害者人数之多被作为世界记录,收录到《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1985年版。到元末,人口再度减少。《中国通史》第八卷载:元顺帝至正时期,政治大坏,全国各地灾荒不断,终于激起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大规模的战争延续二十余年。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全国各地的户口都急剧下降,中原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江南地区“人死兵戈者十七、八”。蒙古军征服南宋后,在侯官县设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朝的官名,为所在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元廷正式规定,各路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充任,此职的设置明显带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性质。元朝统治者将其政权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4个等级。南人,也叫蛮人,为第四等,被视为贱民,倍受歧视。经过战争的蹂躏和长期民族歧视政策的摧残,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了人口骤减。福建《人口志》载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福建共有1599214户,到了元至元十四~二十六年(1277年~1289年)只剩下680817户,还不到原来的一半。福州府(辖12县)管辖的人口也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主客户32万户下降到不足18万户。元代大诗人卢琦曾经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路逢村者谈,吞声重悲噎,我里百余家,家家尽磨灭。”另外明代也是呈不断下降趋势。明万历六年(1578年)的人口数仅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44.39%(福建《人口志》)。
      元、明两朝闽侯地区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战争、动乱以外,另外还有灾情、瘟疫等因素造成的。《福州市志》大事记写到:大德六年(1302年)五月,福州发生饥荒,官府发放救济粮;成化十九年(1483年)六月,福州受大风暴雨袭击,摧毁民房不可胜计,闽县、侯官等9县也同时受灾,山洪暴发,冲毁农田过半,沿海舟船漂没1万多艘,淹死1000多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三月,下大雨,至闰四月不止,洪水入城,闽县、侯官、怀安县漂流庐舍、漫没仓粮、伤害田稼,不可胜计。继复大疫,死者甚多;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福州旱,小麦歉收;至秋季,又大旱,稻田颗粒无收。另《闽侯县志》还有更凄惨的记载: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大旱,大饥,人相食。
      宋元朝榕岸人口从兴盛到衰败的具体原因虽然还不是很明了,但从上述历史资料描述中不难看出,战争、动乱、民族压迫以及灾情、饥荒、瘟疫等造成了那个时期人口的锐减,所有这些应该就是导致明朝中后期榕岸人丁兴旺景象不复存在的主要原因。(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