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葬墓”传略
内容更新时间:2009-06-19 11:29:44来源:闽侯乡音报
有关“天葬墓”的传说,史籍上曾有记载。相传商朝王室成员比干,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传说比干被剖心后,离开朝歌南行到心乡(新乡)去补心,走到牧野荒郊的时候,遇见坦己变化而成的老妇在街边高声叫卖无心菜。比干问:“你卖的什么菜?”老妇答:“无心菜。”比干又问:“菜无心能活,人无心能活吗?”老妇回答说:“菜无心能活,人无心立死。”一语道破天机,比干顿时口吐鲜血,倒地而死。接着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卷土成墓,将比干埋葬了,人称之“天葬墓”。周武王灭商后,封比干为国神,赐后代林姓;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魏孝文帝因墓立庙,其庙宇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
无独有偶,竹岐乡榕岸也有一座“天葬墓”。当地上年纪的人一般都知道“天葬墓”主人为甘蔗程氏始祖。关于榕岸“天葬墓”的来历,乡间流传不一,有多种版本,其中多带有神话色彩。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墓穴开挖后,墓穴上方堆满了松软的黄土,安放骸骨的陶瓮(俗称“金瓮”)摆放在松土上面,下葬之前,恰逢天降大雨,在雨水猛烈冲刷下,忽然间金瓮随泥土一齐滑入墓穴中被掩埋,其后裔认为此乃天意所为,故就势覆土为坟,曰“天葬墓”。“天葬墓”位于榕岸龙兴山,车辆可抵山下,上76级台阶即到墓前。墓地坐西向东,面朝福州,呈凤字形,全部由磨光花岗石垒砌铺设而成。三层墓埕,面宽11米,深约20米。第一层墓埕两边立有一对威武的石狮,雕刻逼真,栩栩如生。墓埕边缘立有石围栏,围栏石柱为荷花顶和狮子顶, 围栏排列着双龙戏珠以及松、竹、梅、鹿、鹤、花瓶等浮雕图案。第一层与第二层墓埕石墙中间镶嵌两块青色大石碑,碑刻详细记述了甘蔗程氏入闽始祖生平事迹。上七级台阶到第二层墓埕,中间有一长1.85米,宽0.8米的石桌,供摆放祭品使用。墓上方封土呈扁锥形,封土前竖立一块重修时保留下来的旧墓碑,碑宽78公分,高2米,碑文楷书阴刻:“唐漳州刺史彦赟程公偕玄孙宋处士文贞公五世孙伯竣伯藩公墓,大明崇祯甲申岁,孟夏月穀旦重修”,笔锋浑厚有力。碑文告诉我们,墓主人叫程彦赟,唐漳州刺史。《十国春秋.卷第九十五.闽六》载:“程赟,□□人。天佑时事太祖为威武节度都押牙,雅有幹材,太祖以心腹待之。常同将吏百姓列太祖功德于朝,愿建祠勒石,已而得允。朱文进即位,署赟漳州刺史,已而为留从效所杀。”程赟遇害后初葬于漳州,明代(1644)由房内子孙从漳洲迁至闽侯榕岸龙兴山,历年来多有修葺。1999年又进行了全面整修,墓茔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查阅碑铭和相关资料得知,“天葬墓”主人程赟(?-944年),字彦赟,又名文纬,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君子乡兴贤里,现为固始县祖师乡祖师村。根据祖师村程氏宗谱记载,甘蔗始祖程彦赟与祖师村故土程彦彬是同一世人。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程赟随王审知入闽。他形貌魁伟,胆识超群,文韬武略,气度不凡,故深得王审知器重,曾委以要职,为协助王审知征取汀、漳,擒囚王绪,巩固闽王在福建的统治势力立下了卓越战功。唐末天复元年(901),中原藩镇混战,只有南方半壁江山比较安定,王氏为巩固其在福建的封建割据局面,守地养民,整顿城池,在福州扩建一座比晋、唐规模更大的城池,于小城外加筑城墙,称为“罗城”。筑城时特委派程赟等得力干将监造罗城工程,筑城的砖上印有监造者程赟、陈祥等官员的名字。作为王审知的心腹干将,程赟得到闽王的特殊恩赐,以太子行第“延”字赐以子辈,这样既褒扬程赟的功勋,又护荫了程赟的子孙。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闽王审知得病毙于福州王府,时任拱宸都指挥史的程赟,追念闽王在位时常蹑麻履,省刑惜费,轻徭薄赋,境内安恬等伟绩,请立琅琊王德政碑,倡建忠懿闽王祠。现存闽王祠内还保存着忠懿王德政碑,记载程赟倡建闽王祠的事迹。闽王驾崩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文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军变事件不断发生,相互残杀,内乱不止。程赟受权位之争连累,不幸于天德二年(944年)在漳州刺史任上遇难。程赟随闽王入闽,忠肝义胆,丹心照古,广受称许。后人特将程赟等人塑像配祀闽王祠,并将程赟供奉于首位。鉴于程赟所处历史地位,唐名将墓葬现存甚少,1999年“天葬墓”被闽侯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程赟传四子,家难后四散迁居。长子延长避居永泰范坑,次子延美逃避古田团石岭,三子延春及四子延坚潜居闽侯甘蔗。由于延春失传,四子延坚则成为甘蔗程氏宗祖。现甘蔗程氏后裔已繁衍四十世,衍丁众多,俊彦辈出,为当地望族之一。(陈英水)
无独有偶,竹岐乡榕岸也有一座“天葬墓”。当地上年纪的人一般都知道“天葬墓”主人为甘蔗程氏始祖。关于榕岸“天葬墓”的来历,乡间流传不一,有多种版本,其中多带有神话色彩。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墓穴开挖后,墓穴上方堆满了松软的黄土,安放骸骨的陶瓮(俗称“金瓮”)摆放在松土上面,下葬之前,恰逢天降大雨,在雨水猛烈冲刷下,忽然间金瓮随泥土一齐滑入墓穴中被掩埋,其后裔认为此乃天意所为,故就势覆土为坟,曰“天葬墓”。“天葬墓”位于榕岸龙兴山,车辆可抵山下,上76级台阶即到墓前。墓地坐西向东,面朝福州,呈凤字形,全部由磨光花岗石垒砌铺设而成。三层墓埕,面宽11米,深约20米。第一层墓埕两边立有一对威武的石狮,雕刻逼真,栩栩如生。墓埕边缘立有石围栏,围栏石柱为荷花顶和狮子顶, 围栏排列着双龙戏珠以及松、竹、梅、鹿、鹤、花瓶等浮雕图案。第一层与第二层墓埕石墙中间镶嵌两块青色大石碑,碑刻详细记述了甘蔗程氏入闽始祖生平事迹。上七级台阶到第二层墓埕,中间有一长1.85米,宽0.8米的石桌,供摆放祭品使用。墓上方封土呈扁锥形,封土前竖立一块重修时保留下来的旧墓碑,碑宽78公分,高2米,碑文楷书阴刻:“唐漳州刺史彦赟程公偕玄孙宋处士文贞公五世孙伯竣伯藩公墓,大明崇祯甲申岁,孟夏月穀旦重修”,笔锋浑厚有力。碑文告诉我们,墓主人叫程彦赟,唐漳州刺史。《十国春秋.卷第九十五.闽六》载:“程赟,□□人。天佑时事太祖为威武节度都押牙,雅有幹材,太祖以心腹待之。常同将吏百姓列太祖功德于朝,愿建祠勒石,已而得允。朱文进即位,署赟漳州刺史,已而为留从效所杀。”程赟遇害后初葬于漳州,明代(1644)由房内子孙从漳洲迁至闽侯榕岸龙兴山,历年来多有修葺。1999年又进行了全面整修,墓茔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查阅碑铭和相关资料得知,“天葬墓”主人程赟(?-944年),字彦赟,又名文纬,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君子乡兴贤里,现为固始县祖师乡祖师村。根据祖师村程氏宗谱记载,甘蔗始祖程彦赟与祖师村故土程彦彬是同一世人。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程赟随王审知入闽。他形貌魁伟,胆识超群,文韬武略,气度不凡,故深得王审知器重,曾委以要职,为协助王审知征取汀、漳,擒囚王绪,巩固闽王在福建的统治势力立下了卓越战功。唐末天复元年(901),中原藩镇混战,只有南方半壁江山比较安定,王氏为巩固其在福建的封建割据局面,守地养民,整顿城池,在福州扩建一座比晋、唐规模更大的城池,于小城外加筑城墙,称为“罗城”。筑城时特委派程赟等得力干将监造罗城工程,筑城的砖上印有监造者程赟、陈祥等官员的名字。作为王审知的心腹干将,程赟得到闽王的特殊恩赐,以太子行第“延”字赐以子辈,这样既褒扬程赟的功勋,又护荫了程赟的子孙。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闽王审知得病毙于福州王府,时任拱宸都指挥史的程赟,追念闽王在位时常蹑麻履,省刑惜费,轻徭薄赋,境内安恬等伟绩,请立琅琊王德政碑,倡建忠懿闽王祠。现存闽王祠内还保存着忠懿王德政碑,记载程赟倡建闽王祠的事迹。闽王驾崩后,其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威仪文物皆如天子之制。尔后王氏兄弟子孙为争夺帝位,军变事件不断发生,相互残杀,内乱不止。程赟受权位之争连累,不幸于天德二年(944年)在漳州刺史任上遇难。程赟随闽王入闽,忠肝义胆,丹心照古,广受称许。后人特将程赟等人塑像配祀闽王祠,并将程赟供奉于首位。鉴于程赟所处历史地位,唐名将墓葬现存甚少,1999年“天葬墓”被闽侯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程赟传四子,家难后四散迁居。长子延长避居永泰范坑,次子延美逃避古田团石岭,三子延春及四子延坚潜居闽侯甘蔗。由于延春失传,四子延坚则成为甘蔗程氏宗祖。现甘蔗程氏后裔已繁衍四十世,衍丁众多,俊彦辈出,为当地望族之一。(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