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燕·线面·鼎边糊

内容更新时间:2009-06-12 11:01:11来源:闽侯乡音报

      闽侯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风味小吃品种繁多,有鱼丸、太平燕、蛋燕、虾酥、蛎饼、光饼、鼎边糊、白粿、线面、春卷、鸡胲(米时)等等。这些都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太平燕
      “太平燕”是一道闽侯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也是闽侯风俗中的喜庆名菜。闽侯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特别在结婚筵席上,这道菜一上桌,还需鸣放鞭炮,以示庆贺。故民间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之说。“太平燕”主要由鸭蛋和肉燕组成。
      肉燕又称“扁肉燕”,由于它形状有点像含苞待放的长春花,故又名“小长春”。制作肉燕的燕皮用的是精选的猪后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棰捣成肉泥,后慢慢地加入用细孔绢筛筛过的薯粉和适量清水,反复搅拌,不断压匀,初成硬坯再放在条板上,轧辗成薄片。最后敷上一薄层薯粉,折叠下来,略干为鲜燕皮,继续晾干为干燕皮,一般包装久贮一年不坏。包馅前,用刀切燕皮成约二寸左右方片,待用。制作肉燕的馅选瘦猪肉和虾米、荸荠、紫菜等共剁成酱,后加少许酱油、葱白调味。取燕皮方片包馅成小扁,蒸熟即成肉燕。
      福州方言称蛋为“卵”,称鸡蛋为“鸡卵”,鸭蛋为“鸭卵”。前者与“羁乱”谐音,含义不吉利;后者则与“压乱”、“压浪”谐音,含有平安、太平、大吉大利之意。因此福州人又通称鸭蛋为“太平”。 老百姓中还有句老话叫做:“吃鸭蛋讲太平”。
      扁肉燕与鸭蛋共煮,称 “太平燕”,寓意“太平”。由于“太平燕”象征着平安吉祥,加上造型美观,质嫩味鲜,所以一直深受闽侯人民的喜爱。
线面
      中国面条源于东汉,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早期的面条,人们只是将面块擀成薄饼状。那时面食统称为“饼”,故煮面即称为“煮饼”或“水溲饼”。
      到了宋代,面条花样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地方风味。据说当时的面条类食品有“猪羊庵”生面、鸡丝面、三鲜面、银丝冷淘、素面等等。而用手工拉制的线面,则是我国各类面条中质量最好、烹调性能最佳的优质传统面条,历代都把它称为“席上珍品”。
      闽侯的手拉线面有两大品种:一种称为特线面,面条稍粗,直径在0.7毫米以内;另一种称为“面尾”,面条较细,直径在0.6毫米以内。其制作考究,技艺精湛,选用上等面粉为原料,佐以食盐、生油、薯粉等,掌握阴晴气温,经发剂、拌剂、绞剂、粉条、油条、串面、挂面、拉面和换面等十多道工序制作成。但它的煮食却简单方便,即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待再沸后捞起,加上佐料即可。如加羊肉汤即为羊肉面,加鸡汤即成鸡肉面。
      现在面制品,绝大多数以机器代替了手工,如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都采用科学配方,机器制造线面,在色泽、细度等外观上不亚于手工制品,而且烹调时也不湖汤,耐煮,但就是缺少“面味”,不如手拉线面柔软、味道鲜美。
鼎边糊
      立夏季节,闽侯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是闽侯有名的风味小吃。
      鼎边糊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先把锅中的水用旺火烧沸,配上调料;再用米浆浇在锅边上,当米浆烤到半熟时卷起,迅即铲入锅汤之中。如此数遍后,加入虾米、香菇、蒜、葱、黄花菜等佐料,起锅即可食用。如果讲究的话,还可以用鸡汤、虾干、目鱼干、蛏干等烹制,味道更好。
     关于鼎边糊的源起,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之一说,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常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一刻钟左右,一锅又一锅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虽是一个传说,但道出了鼎边糊历史的久远,及人们对其钟爱之情。(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