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洋村的 “原始生态”
内容更新时间:2009-06-12 10:59:41来源:闽侯乡音报

“永远示禁”碑。 黄凌 摄

神秘“鬼洞”。 黄凌 摄

遥望龙潭瀑布。 黄凌 摄
山洋村位于竹岐乡海拔600米的一个山坳里,山里古木成荫,飞流瀑布,风光旖旎,再加上在我县尚属首次发现的“永远示禁”清代碑文,神秘的“鬼洞”等,近年来吸引了一批驴友慕名前来探访,近日记者走进大山感受——
竹岐乡山洋村位于海拔600米的山坳里,老一辈人说山里有块平地便称作“洋”,山洋因此而得名。传闻山洋风景绮丽,古木成荫,一片小桥流水人家之景色,更因它的龙潭瀑布、观音岩、鬼洞等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驴友前来此处一饱眼福。
6月8日,记者慕名前往山洋村,沿着崎岖的山路骑行,不到半小时就能到达村部所在地。
范本辉是村里的长者,今年已79岁高龄,他虽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得知记者的到来,他便自告奋勇,充当起了向导。老人介绍说,得益于前几年的“造福工程”,村里80%的人口搬迁到了平原地区,留下的都是些贫困的老人,现在水泥路修到村里来了,周末的时候,许多城里人会驱车前来感受这里的原生态,品味乡村土味,增加了不少人气。
6月8日,记者慕名前往山洋村,沿着崎岖的山路骑行,不到半小时就能到达村部所在地。
范本辉是村里的长者,今年已79岁高龄,他虽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得知记者的到来,他便自告奋勇,充当起了向导。老人介绍说,得益于前几年的“造福工程”,村里80%的人口搬迁到了平原地区,留下的都是些贫困的老人,现在水泥路修到村里来了,周末的时候,许多城里人会驱车前来感受这里的原生态,品味乡村土味,增加了不少人气。
碑文:彰显清代严厉的管理制度
在游览自然美景之前,范本辉老人兴致勃勃地将记者带到村委会附近“兴圣上境”庙前的一块石碑旁。碑额上镌刻“永远示禁”四字;碑文约600字。据老人介绍,此石碑立于清同治五年(1866)二月,是为了驱赶进村滋扰的麻风病乞丐,县府特别在村里立碑,以便让这条“驱逐令”合法化。
看着有些字迹模糊的石碑,老人介绍起了碑文的内容:该乡屡有发生散兵流犯、麻风乞丐结群到乡间勒索百姓财物之事。在设立“永远示禁”石碑之前,乡间父老立过乡规,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时间一长,乡规效力渐渐减弱,丐匪旧恶复萌,仍蹈前辙。希望县府派人调查,并要求予以出示“永远严禁”令,以杜绝祸患,安抚生民......
据说山洋乡民范守鉴等曾经抓过李明等10名恶乞扭送县府,恶乞被讯供严惩。为此,县府告示流丐人等,如来乡求乞,只允许在初一、十五,一行人进乡善求。在富庶家中求乞,应接受他们自愿的布施,不得恃众吵扰,强讨诈索。并告示:自公布之日起,如有违令者,乡民可协同村保等将其押送县府从重处理。
传此“示禁”碑在我县尚属首次发现,记载麻风乞丐这一题材可能为全省首次发现 ,对于研究清末社会历史现象、道德观念、管理制度等非常难得,是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石刻文物。
看着有些字迹模糊的石碑,老人介绍起了碑文的内容:该乡屡有发生散兵流犯、麻风乞丐结群到乡间勒索百姓财物之事。在设立“永远示禁”石碑之前,乡间父老立过乡规,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时间一长,乡规效力渐渐减弱,丐匪旧恶复萌,仍蹈前辙。希望县府派人调查,并要求予以出示“永远严禁”令,以杜绝祸患,安抚生民......
据说山洋乡民范守鉴等曾经抓过李明等10名恶乞扭送县府,恶乞被讯供严惩。为此,县府告示流丐人等,如来乡求乞,只允许在初一、十五,一行人进乡善求。在富庶家中求乞,应接受他们自愿的布施,不得恃众吵扰,强讨诈索。并告示:自公布之日起,如有违令者,乡民可协同村保等将其押送县府从重处理。
传此“示禁”碑在我县尚属首次发现,记载麻风乞丐这一题材可能为全省首次发现 ,对于研究清末社会历史现象、道德观念、管理制度等非常难得,是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石刻文物。
古树瀑布: 小山村里的旖旎风光
看过石碑,记者跟随老人的步伐领略天然美景。这里有一条小溪横穿山洋村,在流经两山之间的断层处飞流直下,形成了小瀑布。因瀑布正对面的山体形似龙舟,因而潭底名曰龙潭。站在瀑布顶往下张望,水花四溅,深不见底,由于地形险要,无法下到龙潭。为了一睹瀑布全貌,记者跟随老人绕到对面的龙船山,透过茂密的树林,落差近60米的龙潭瀑布才能尽收眼底。其壮丽之景色让人想起诗仙李太白笔下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听着哗哗的水声,老人回忆起了儿时在龙潭嬉戏的景观,他曾在那游泳、垂钓。现在年事已高,无法再沿着陡壁下到潭底。
山洋村最早的村民是在明朝中叶逃避战乱而迁徙到此,他们在“洋”的每个入口种植了许多柳杉、红豆杉等名贵树种,以防止阵阵的山风抽入“洋”内形成短时间的高速气流,范本辉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这些高大树木的遮挡,一阵稍大的山风就能将瓦顶掀开。
淳朴的村民世世代代都保护着这些百年老树,而这里的古树似乎也带着灵性。
听村民们介绍,村里有棵“情人树”,据说是两棵不同种类的树木交织一起,就像是情人一样相依相绕。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那棵“情人树”,只见一棵树的树干从另一棵树的树干中间横穿而过。“这两棵树分别是柳杉和红叶树,正好一公一母,我小时候就已经看见它们此般‘恩爱’,估计有上百年历史了。”老人介绍说。
“情人树”远近闻名,许多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会相约在“情人树”下,以鉴证他们的爱情,同时祈祷着爱的期限也像树的年龄一样,百年不衰。
山洋村最早的村民是在明朝中叶逃避战乱而迁徙到此,他们在“洋”的每个入口种植了许多柳杉、红豆杉等名贵树种,以防止阵阵的山风抽入“洋”内形成短时间的高速气流,范本辉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这些高大树木的遮挡,一阵稍大的山风就能将瓦顶掀开。
淳朴的村民世世代代都保护着这些百年老树,而这里的古树似乎也带着灵性。
听村民们介绍,村里有棵“情人树”,据说是两棵不同种类的树木交织一起,就像是情人一样相依相绕。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那棵“情人树”,只见一棵树的树干从另一棵树的树干中间横穿而过。“这两棵树分别是柳杉和红叶树,正好一公一母,我小时候就已经看见它们此般‘恩爱’,估计有上百年历史了。”老人介绍说。
“情人树”远近闻名,许多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会相约在“情人树”下,以鉴证他们的爱情,同时祈祷着爱的期限也像树的年龄一样,百年不衰。
“鬼洞”:小山洞的神秘故事
在老人介绍的景点中,“鬼洞”是最吸引人眼球的,因为它神秘,少人问津。传说洞势险峻,洞中怪石起伏,洞深无人敢探究竟。
山洋村只有几名村民曾到访过“鬼洞”,范朝清就是其中的一个,但他已经3年未到洞中。据他介绍,“鬼洞”地处悬崖峭壁,原是山上一块巨石滑落山崖,被一块竖起的石头撑住形成。到“鬼洞”并无山路,只能沿着荆棘的陡崖攀爬而至。
在范朝清带领下,一路的披荆斩棘后,“鬼洞”终于在记者面前浮现出了它的真面目。原来“鬼洞”并不像传说的那样深不见底,它由一大一小两个洞组成,面积不过10平方米大小。两洞中间隔着岩石,岩石上有一个通风口。洞内还摆置着用石头砌起的进贡的地方。据说,由于“鬼洞”的神秘,每到多灾之年,村民们会请人拿着提线木偶到洞中做法,以避邪。解放前,由于地势险要,这里曾是土匪们集结之地,他们在村里打完劫便带着战利品来到此地享用。
山洋村只有几名村民曾到访过“鬼洞”,范朝清就是其中的一个,但他已经3年未到洞中。据他介绍,“鬼洞”地处悬崖峭壁,原是山上一块巨石滑落山崖,被一块竖起的石头撑住形成。到“鬼洞”并无山路,只能沿着荆棘的陡崖攀爬而至。
在范朝清带领下,一路的披荆斩棘后,“鬼洞”终于在记者面前浮现出了它的真面目。原来“鬼洞”并不像传说的那样深不见底,它由一大一小两个洞组成,面积不过10平方米大小。两洞中间隔着岩石,岩石上有一个通风口。洞内还摆置着用石头砌起的进贡的地方。据说,由于“鬼洞”的神秘,每到多灾之年,村民们会请人拿着提线木偶到洞中做法,以避邪。解放前,由于地势险要,这里曾是土匪们集结之地,他们在村里打完劫便带着战利品来到此地享用。
后记: 一天的时间无法造访这里所有的景致,但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像。范本辉老人有个心愿,因为住在这里的村民越来越少,他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将家乡的一草一木开发成旅游景点,让更多的城里人来这里游玩,从而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记 者 黄 凌 通讯员 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