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社·书院·学校
内容更新时间:2009-06-05 11:11:27来源:闽侯乡音报

闽侯七里位于闽江下游平原,幅员辽阔,人烟稠密,商贾云集,人文鼎盛。“里”之称始于宋代,足见历史悠久。
尚干古称永庆里,始祖林穆,从闽王王审知入闽,官居左朝奉大夫,定居归义里枕峰村。其后裔宋代尚书干官林津龙的儿子林维本从枕峰迁居永庆里塔林村,以其父官名称地名至今。
尚干,淘江三面环流,面朝五虎山。朱熹有诗句“五虎朝洋居万户”,陈宝琛有诗句“珠山历代有贤人”。民国时期出了国府主席林森,人们往往以尚干代表七里。因为有“二七”烈士林样谦,后来以祥谦公社代表七里。改革开放以来便以青口汽车城象征七里。
由于经济发达,这里很早就有了诗社、书院和学校。
尚干古称永庆里,始祖林穆,从闽王王审知入闽,官居左朝奉大夫,定居归义里枕峰村。其后裔宋代尚书干官林津龙的儿子林维本从枕峰迁居永庆里塔林村,以其父官名称地名至今。
尚干,淘江三面环流,面朝五虎山。朱熹有诗句“五虎朝洋居万户”,陈宝琛有诗句“珠山历代有贤人”。民国时期出了国府主席林森,人们往往以尚干代表七里。因为有“二七”烈士林样谦,后来以祥谦公社代表七里。改革开放以来便以青口汽车城象征七里。
由于经济发达,这里很早就有了诗社、书院和学校。
学校的前身是书院
尚干有一所省二级达标高中——闽侯县第二中学,占地一百三十亩,有四百米跑道的大操场,示范图书馆(称林森图书馆)。每年高考上本科线的都在三百人左右,2007年得县文、理科双状元,文科生以全市第二名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理科生考上中国科技大学。
闽侯二中曾换过十个校名,最早的校名是省立乡村师范。1934年时任国府主席林森亲自捐资一千银元,加上当地乡亲共筹资三千七百银元,以原来淘江书院与陶南书院为基础办起了学校。
淘江书院建于明代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陶南书院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宝琛倡建并亲自手书。1906年这里办“陶南小学”就是现在的尚干中心小学前身。
两书院并排,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皆三进两天井,最后一进在山坡上,蔚为壮观(今保存山坡上部分)。
林森推荐留日回国的乡人林葭藩为省立乡师校长,并亲自撰书四大字“勤朴精诚”为校训。还有一幅对联:“树立农村基础,养育民族健儿”。
葭藩校长主持在书院旁建“永干堂”。手书勒石铭:“干上学,学上干。心如此石坚,身似铁罗汉。农村重寄在吾曹,百折犹苦干。”(此碑尚存)另一副对联:“乡是吾家,校亦吾校;师先达己,后必达人。”
闽侯二中曾换过十个校名,最早的校名是省立乡村师范。1934年时任国府主席林森亲自捐资一千银元,加上当地乡亲共筹资三千七百银元,以原来淘江书院与陶南书院为基础办起了学校。
淘江书院建于明代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陶南书院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宝琛倡建并亲自手书。1906年这里办“陶南小学”就是现在的尚干中心小学前身。
两书院并排,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皆三进两天井,最后一进在山坡上,蔚为壮观(今保存山坡上部分)。
林森推荐留日回国的乡人林葭藩为省立乡师校长,并亲自撰书四大字“勤朴精诚”为校训。还有一幅对联:“树立农村基础,养育民族健儿”。
葭藩校长主持在书院旁建“永干堂”。手书勒石铭:“干上学,学上干。心如此石坚,身似铁罗汉。农村重寄在吾曹,百折犹苦干。”(此碑尚存)另一副对联:“乡是吾家,校亦吾校;师先达己,后必达人。”
书院的前身是诗社
据闽侯七里志记载,闽侯百六峰诗社成立于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年),早于陶南书院九十六年,诗社社址在奎光阁,每年正月初十年例诗会,还有文昌阁伴夜吟唱,平时有奎光课诗、陶楼唱酬等活动。
从五虎山第二峰起支脉迂回一百零六峰,结脉于尚干塔林山(亦称珠山)。唐代诗人黄子野隐居五虎山,轻舟一棹悠游淘江,歌曰:“早潮初起海门开,漠漠彤云雪作堆。一百六峰都淹尽,不知何处有僧来。”百六峰诗社便是借山峰取诗意而来。诗社主事者进士林椒辰,举人林翰西、秀才林幼安。
我们至今尚保存有陈宝琛给吟友林汉棠的诗稿,人称百六峰三友:林幼安、虞九钟、少田臣的诗稿,还有林翰西、林宝亮等诗稿。他们不仅诗好,书法也遒劲有力,个个是名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
从五虎山第二峰起支脉迂回一百零六峰,结脉于尚干塔林山(亦称珠山)。唐代诗人黄子野隐居五虎山,轻舟一棹悠游淘江,歌曰:“早潮初起海门开,漠漠彤云雪作堆。一百六峰都淹尽,不知何处有僧来。”百六峰诗社便是借山峰取诗意而来。诗社主事者进士林椒辰,举人林翰西、秀才林幼安。
我们至今尚保存有陈宝琛给吟友林汉棠的诗稿,人称百六峰三友:林幼安、虞九钟、少田臣的诗稿,还有林翰西、林宝亮等诗稿。他们不仅诗好,书法也遒劲有力,个个是名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
更早的诗社在宋代
闽侯文史资料第四期(1990年)刊有百六峰诗社简史,提到在百六峰诗社成立前九年,尚干举人林雪访于1801年自京归来游观音阁诗:“风月消沉寺久荒,荆榛占断旧吟场;呼僧急剪当门棘,还与梅花自主张。”可见在百六峰诗社前另有旧吟场。
作者近访省立乡师首届学生,他回忆七十五年前葭藩校长常有赞言:“花溪流水潺潺,文昌、淘江、陶南。有堂名曰永干,永干,永干,永干!继绝赖吾乡贤,八方星光璀灿。”当时花溪水源很大,乃卧牛山(闽二中后山)名泉流下,溪两岸一片红海棠,才得“花溪”雅称。溪北突出一岩,上有白玉观音,人们在此建观音阁,观音阁内设花溪诗社,七里志记载观音阁是宋代建筑。1992年闽二中在此修建食堂,地下挖出九百斤铜钱,有晋代“五铢”,唐代“开元”、宋代“崇宁”、“禧宁”等,没有明清民国时期的。可见观音阁花溪诗社的时间是宋代无疑。
闽二中七十周年校庆纪念册封底二有花溪·古榕照片。如今花溪无水,古榕参天,树干三人合抱不及,甚是壮伟,至少几百年之久。
尚干长林世存录记载,诗社诗人林守观公在花溪观音阁内课教弟侄,有几僧童共学诗,守观公作诗相赠:“儒释奇童共好文,居然侍坐乐同群;他年学就分途走,半是青云半白云。”
闽侯二中文化底蕴丰富,可总结七个两
两寺:兴林寺、三大神寺
两堂:永干堂、师友堂
两池:鸭蛋池、四角池
两阁:文昌阁、奎光阁
两院:淘江书院、陶南书院
两社:百六峰诗社、花溪诗社
两名人:林森、林祥谦(祥谦手栽龙眼树在校内)
两书院与两诗社乃闽侯二中文化之根,也是七里的文化之源。
福州一中、五中的前身分别是凤池书院、鳌峰书院。闽侯二中前身是两书院、两诗社实为罕见。
作者近访省立乡师首届学生,他回忆七十五年前葭藩校长常有赞言:“花溪流水潺潺,文昌、淘江、陶南。有堂名曰永干,永干,永干,永干!继绝赖吾乡贤,八方星光璀灿。”当时花溪水源很大,乃卧牛山(闽二中后山)名泉流下,溪两岸一片红海棠,才得“花溪”雅称。溪北突出一岩,上有白玉观音,人们在此建观音阁,观音阁内设花溪诗社,七里志记载观音阁是宋代建筑。1992年闽二中在此修建食堂,地下挖出九百斤铜钱,有晋代“五铢”,唐代“开元”、宋代“崇宁”、“禧宁”等,没有明清民国时期的。可见观音阁花溪诗社的时间是宋代无疑。
闽二中七十周年校庆纪念册封底二有花溪·古榕照片。如今花溪无水,古榕参天,树干三人合抱不及,甚是壮伟,至少几百年之久。
尚干长林世存录记载,诗社诗人林守观公在花溪观音阁内课教弟侄,有几僧童共学诗,守观公作诗相赠:“儒释奇童共好文,居然侍坐乐同群;他年学就分途走,半是青云半白云。”
闽侯二中文化底蕴丰富,可总结七个两
两寺:兴林寺、三大神寺
两堂:永干堂、师友堂
两池:鸭蛋池、四角池
两阁:文昌阁、奎光阁
两院:淘江书院、陶南书院
两社:百六峰诗社、花溪诗社
两名人:林森、林祥谦(祥谦手栽龙眼树在校内)
两书院与两诗社乃闽侯二中文化之根,也是七里的文化之源。
福州一中、五中的前身分别是凤池书院、鳌峰书院。闽侯二中前身是两书院、两诗社实为罕见。
百六峰诗社复社二十年
解放后于1950年诗社还办了一次诗会,从此沉寂近四十年。1989年,省、县诗词学会相继已成立。林萱孙、林朝绥和林佑润等倡议恢复诗社活动,以百六一唱征诗五百五十首,分十一门评奖。中华诗词学会、海内外学者、台港教授、县委书记、人大主席及两乡一镇领导都寄来贺词,歌开放、颂改革,开创本地诗坛新风。
二十年来,百六峰诗社组织过数十场较大型诗会并有专刊,参加过全国性、省、市、县各类诗会。吟友发展到四十余人,其中,九十岁以上两位,八十岁以上十位,其余均为七十岁以上。今年继续发展一批年轻的,目前最年轻的是师大二年级女生。
为提高诗社水平,一方面诗社以老带新,发掘并学习传统古资料。陈子波先生看到清举人林雪访游观音阁诗:“凤月消沉寺久荒,……,还与梅花自主张。”特画梅一幅赠与百六峰诗社。有感于诗画,笔者情不自禁步原韵和诗:“莲社重开寺不荒,陶南书院亦吟场,杨风雅僧尤喜,诗伴梅花好主张。”与古人对话中获得灵感和新意。另方面准备拜访104岁的郑宜恺老诗翁、93岁的赵玉林诗翁、90岁的台湾陈子波诗翁、80多岁的陈侣白诗翁、郭道鉴诗翁、林祥钟等诗翁,拍下他们吟唱的韵调录像,作为珍贵资料让百六峰诗社吟友慢慢欣赏学习。也为抢救珍存文化遗产做些贡献。(陈明安 )
二十年来,百六峰诗社组织过数十场较大型诗会并有专刊,参加过全国性、省、市、县各类诗会。吟友发展到四十余人,其中,九十岁以上两位,八十岁以上十位,其余均为七十岁以上。今年继续发展一批年轻的,目前最年轻的是师大二年级女生。
为提高诗社水平,一方面诗社以老带新,发掘并学习传统古资料。陈子波先生看到清举人林雪访游观音阁诗:“凤月消沉寺久荒,……,还与梅花自主张。”特画梅一幅赠与百六峰诗社。有感于诗画,笔者情不自禁步原韵和诗:“莲社重开寺不荒,陶南书院亦吟场,杨风雅僧尤喜,诗伴梅花好主张。”与古人对话中获得灵感和新意。另方面准备拜访104岁的郑宜恺老诗翁、93岁的赵玉林诗翁、90岁的台湾陈子波诗翁、80多岁的陈侣白诗翁、郭道鉴诗翁、林祥钟等诗翁,拍下他们吟唱的韵调录像,作为珍贵资料让百六峰诗社吟友慢慢欣赏学习。也为抢救珍存文化遗产做些贡献。(陈明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