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岸“诸人人”

内容更新时间:2009-06-05 11:05:38来源:闽侯乡音报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榕岸妇女跟其他地方一样,社会地位低下。从一出生,有的女婴就被溺、被弃或作童养媳。女孩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从7-8岁开始就要煮饭、放牛、干农活。婚姻多是父母包办,没有自主权,而且家庭暴力现象很多,女人经常挨打挨骂,甚至有的被丈夫强卖给别人为妻。
      榕岸妇女,当地称之“诸人人”,未婚者称“诸人仔”。说起“诸人人”的来历,考古学家欧潭生先生在国台办《台声》杂志上发表的《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一文中指出:中原与福建人口的四次大交流都与河南有关,特别是唐朝的两次南迁,人口最多,影响最大。因此,台湾、福建和海外侨胞称自己为“唐人”,把故乡说成“唐山”,把聚居的地方命名为“唐人街”,这是有历史根据的。据民间传说,唐朝军队打进福建后,把闽越土著男子杀光,剩下的闽越土著姑娘与唐朝士兵结合,就地屯居,繁衍后代。所以,今天福建方言仍然通称男子为“唐部人”、“唐部仔”,通称女子为“诸人人”、“诸人仔”(诸,就是闽越王无诸)。据欧潭生先生介绍,这个历史传说已经被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血样基因分析所证实。
      榕岸“诸人人”历来勤劳善良。除了生儿育女外,同样和男人一样风里来、雨里去,犁、耙、布、捾、割、担,样样皆能;她们习惯头戴尖顶竹壳斗笠,着青色济衫穿折腰裤,腰扎“一九蓝”围裙,挑重担,扛大梁,个个都是劳动能手。1954年7月,县妇联动员全县妇女积极参加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生产运动。同时,在榕岸乡召开全县妇女劳动生产现场会,参观榕岸乡妇女犁田、耙田、插秧等各项技能表演,促使南通、南屿、荆溪等地妇女也参加犁田、耙田等各项农业技术劳动。解放初期,榕岸第一批新党员中就有 “诸人人”的身影,她们积极参加土改运动并带领妇女融入社会各个阶层,发挥了她们应有的作用。榕岸“诸人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半边天”。
      旧时榕岸“诸人人”吃苦耐劳、省吃俭用的精神令人钦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正月初一外,几乎没有一天有空闲。晴天不是下田间,就是上山砍柴。田间劳作回到家里,还要挑水、浇菜、洗衣、煮饭、带孩子、喂猪、圈鸡等等。雨天在家里也是照忙不停,辫草鞋、砻谷子、舂米、磨麦、扎济(宁麻线)、打索(农用绳索),整个人就象一台机器,永远不停地忙碌着。她们生活都非常节俭,衣服补了又补,穿了又穿;曾有一位妇女卖破烂的时候把一条裤子一称,吓人一跳,足足一斤一两重。可怜天下父母心,伟大莫过母爱情。有好吃的东西她们自己都舍不得吃,总是让给小孩,由于缺乏营养,以致很多妇女得了黄肿病、贫血病。以前生活虽然很苦,可她们却没有怨言,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为了生存,为了家庭,她们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长期艰辛的生活,也练就了她们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她们一直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学会了苦中取乐。在筑堤坝、修水库的工地上,她们优美嘹亮的夯歌令多少男性忘记了疲劳;在较为悠闲的耘田劳作中,她们放开歌喉与男人盘起诗来,“诸人人”们的声浪和犀利的诗句让不少须眉败下阵来。榕岸“诸人人”不愧为伟大的女性,值得人们敬仰,她们永远是榕岸“唐部仔”的骄傲。
      如今的榕岸“诸人人”,“妇女能顶半边天”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她们和男同胞一起并肩战斗,一同播撒着汗水,她们拥有同样的广阔天地,拥有同样的平台。女大学生、女企业家、女干部比比皆是。“岂信男尊女不如,木兰英名垂千古。不做攀缘凌霄花,敢当一代女丈夫”。 如今榕岸的“诸人人”已经融入了新时代的潮流,成为海西建设的主力军。她们与男同胞一起谱写了昨天,并肩铸造了今天,也必将与男同胞一起共同托起希望的明天!(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