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种的民族

内容更新时间:2009-05-22 10:44:14来源:闽侯乡音报

刀耕火种的民族走过五千多年历史。
 
      民族,对今天的人们而言,这字眼并不陌生。民族最早是由那些星罗棋布、独立而又分散的古老氏族和部落,逐步融合、同化而有了共同文化而孕生的。
      在闽侯的土地上,除了汉族,还和谐地生活着27个少数民族:畲族、苗族、壮族、高山族、满族、侗族、土家族……
      闽侯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畲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畲族有1306人。其中有300多人现今在大湖的六锦村生活着。
      “畲”, 是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的一个古老字眼,意为刀耕火种,说的是一种生产方式。
      很久以前,在中国东南部生活着 “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的一群人。他们在缺少水源的山里旱地上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艰难地拓荒造田,延续不知多少漫长岁月。同时,在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里狩猎,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到了南宋,人们把这一种生存态的群体,称为畲族。“畲” 字衍化为了族称。
      据说广东潮州凤凰山是这一民族最初发祥的地方。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那里。传说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娶皇帝的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这传说被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畲族“祖图”, 在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时悬挂出来。现今畲族居民也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
      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宋代,畲族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明清始,畲族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今天的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与汉族杂居。
      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一地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作客人。渐渐地,畲民也自称“山哈”。 “山哈” 畲语就是住在山里的客户。
      恶劣的生存环境,低下的生产方式,注定畲族是一个艰辛生活着的民族。千百年来,无数的畲民在艰苦的旅途中走走停停,繁衍香火。偏僻的山区让他们能够怀着对传统的忠诚和依恋,厮守着自己的风俗。
      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世代恪守的古老风俗,口口相传。
      每年农历的“三月三”, 是畲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畲民们踏青、吃乌米饭、对歌盘歌祭祖……从晨至暮,整个畲山沉浸在欢歌笑语中。当然除此,畲民也热热闹闹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还虔虔诚诚地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祭祖。
      畲族婚姻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留在家中“招儿子”。
      畲族传统婚礼别具情趣,新郎由岳家亲迎,并以饭酒款待。用餐前,餐桌上空空也,必等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则唱<<筷歌>>,要酒则唱<<酒歌>>,司厨也要以歌相和, 其物随声而出。餐毕,新郎还需把桌上东西一件件唱回去。
      畲族服饰反映在妇女穿着打扮上。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就是 “凤凰装”。 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这身装寓示吉祥如意,也纪念着他们的始祖。
      美丽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她们编织的手工艺品种类丰富,风格独特,特别是精美彩带和竹编最受赞誉,已成为了当今最抢手的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
       畲族人民喜欢体育活动。体育活动项目也很多,有武术、登山、打尺寸、骑“海马”、 竹林竞技等。其中武术里的畲拳最著名,乃畲族独创,有300多年的历史。武术精通的拳师一般都会点穴术和医术。畲族武术的许多价值,还需进一步挖掘。
      畲族是一个乐观的民族。畲民们特别喜欢唱山歌,每逢佳节喜庆和祭祖之日,总是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野劳作、探亲访友、迎接宾朋时,也常常用畲语歌唱形式表达。畲族流传至今的山歌有1000多首,最著名的是《高皇歌》。
      走过岁月的坎坎坷坷,在开放改革的大潮中,畲族山乡激流澎湃。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幸福着他们;现代生活的观念和方式,美丽着他们。
      大湖乡的六锦村就是一个这样的缩影。今天的六锦村通了水泥路,建了自来水厂,修了小水电站,通了电视和电话,盖了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楼,还创办了六锦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发展着毛竹加工、蔬菜与食用菌生产、畜禽饲养、苦笋甜笋种植……美好生活的畅想代替了曾经的贫穷和偏僻。
      畲族,一个用坚韧走过千百年的少数民族,艰辛并快乐着。(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