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钺的爱国情愫

内容更新时间:2009-05-22 10:37:31来源:闽侯乡音报

      原名柏丸,字擘黄,闽侯县南屿镇尧沙村人。中国现代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是我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唐钺8岁进私塾,14岁就读于鹤龄英华书院。后几经停学、转学,进入上海的闽皖铁道学校。1914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心理学和哲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哲学部心理学系继续深造并从事心理学研究。192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最早留美并获得哲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两位学者之一,也是首位获得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哲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之后留在哈佛研究心理学。唐钺不仅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还是忧国忧民、胸怀祖国的爱国志士。1921年,唐钺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回国,到北大讲授心理学,并参与创建中华心理学会,任指导员。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担任中央研究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及所长,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哲学教育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任教授,后转至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解放初,尽管生活艰难,研究条件也差,他却毫无怨言地在工作岗位上耕耘。
      唐钺早年曾发表多篇有关白鼠的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论文,还发表不少心理学与哲学方面的译著及有关国故方面的研究成果。50年代,他对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与心理学作过系统的分析批判。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专门从事西方心理学史的教育与研究,1982年出版《西方心理学史大纲》一书。
      唐钺强调科学基础训练的重要,强调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和对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任教期间,坚决支持建立心理实验室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室。
      唐钺还长期从事译校工作,先后发表过康德的《道德形上学探本》、约翰·穆勒的《功用主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和《宗教经验之种种》、兰德编的14家《西方心理学家文选》、普莱尔的《幼儿的感觉与意志》等多种译著。他翻译墨菲的《近代心理学史导引》第二版的若干章,一直是北大心理学史教学的参考读物;他翻译安吉尔的《机能心理学的领域》已被收集在全国编译的《西方心理学家文选》(1984年版)之内。他的译著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抗战期间,唐钺随研究所辗转长沙、阳朔、桂林、重庆等地。旧中国的落后更激起他报效祖国的决心。1946年后,他重回北京,再进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任教。1947年,中国心理学会正式成立,唐钺是三位理事之一。1949年,他担任哲学系心理学教授,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他尝试在教学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批判西方心理学。他积极帮助中青年教师,为我国培养一批科学人才,其中有著名的神经生理解剖学家张香桐、朱鹤年教授等,著名心理学家杨清、张述祖、沈德灿等,大大充实我国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队伍。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年近九旬高龄的唐钺教授,不顾心脏病与白内障的折磨,用放大镜亲自修订他自50年代起为北大心理学本科生编写的讲义《西方心理学史大纲》。该书史料确凿,评述精辟,思想深邃,富于哲理,不仅是一部西方心理学思想史著作,还是一部简明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典籍,被我国心理学界视为名著。
      唐钺为人治学的严谨风范和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摘自《闽侯清廉人物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