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与疍民

内容更新时间:2009-05-15 15:14:45来源:闽侯乡音报

      民国时期,在闽江南岸竹岐乡汶洲和十九股洲之间有条港汊叫“汶洲港”,附近还有一条“白龙港”。汶洲港港深浪平,是个避风良港。港里平时聚集有几十条船,100多船民。他们有的从事货物船运,有的专业从事捕鱼,乡人皆呼之为“曲蹄”。查资料,他们为疍民。在中国的历史上,疍民是个特殊的群体,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古越族的后代。关于疍民这个民族,史书上是这样记载:西汉刘邦立无诸为闽越王(公元前202年), 汉武帝公元前110年灭闽越后,“尽徙其民于江淮间”。 “疍为蛇种,即无诸国之遗民也”。“与全闽衣冠族姓由中州南来者,固风马牛不相涉也。”“其人以舟为居,以渔为业,浮家泛宅,逐潮往来,江干海澨,随处栖泊。各分港澳,不相凌躐。间有结庐岸上者,盖亦不业商贾,不事工作,习于卑贱,不齿平民。以其脚多弯曲故谓之为乞黎(曲蹄)云云。”疍民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船民,他们是当地土著民族。
      旧时候,疍民身份平贱,称他们为“曲蹄仔”、“曲蹄婆”。他们被压在最底层,受尽凌辱、剥削与压迫,统治者不准他们岸居、不准入学、不准与陆上人通婚等。他们没有土地得不到粮食。到麦子或稻谷收成时,女船民就三五成群结伴到岸上拣麦穗、稻穗,有的去搓一些没打干净的稻谷。秋收的时候田里没水,村民在稻楻里打稻子的时候会飞撒出来一些谷粒,稻楻拉走后她们就围在那里扫谷粒,俗称“扫楻埕”。村民挖番薯的时候,她们就跟在后面挖捡遗漏的番薯仔。她们所有这些无奈的行为,还经常受到岸上村民的白眼。有的船家妇女结伴到岸上内河扒池螺卖些零钱,也会被岸上的小孩一起起哄讥笑。每年洪水过后,沿江的地大都被沙覆盖掉,不能耕作。为了恢复生产人们就想尽办法把表面的沙扒掉,再把底下的黏土掏上来,重新造地恢复耕作,这个劳作过程俗称“扳桶”。“扳桶”是个非常吃力的农事,但是船民还是很乐意和岸上村民商量,由他们来完成,然后栽番薯,收成时按约定进行分成。
      但船民和村民也有融洽的时候。每年春节初二到初四这三天时间里,水上船家妇女就早早起来精心打扮一番,头戴红花,着蓝衫青裤,腰挂小竹篓,带着小孩结伴登岸,挨家串门去讨粿。此讨粿习俗有关志书上也有记载。讨粿时要用福州话为东家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糕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竖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糖粿过门前。”这叫“讨粿诗”,又是贺年词。一般是每走一户,每人都会讨到一块粿。一天下来,人缘好的或诗喝的好的会讨来很多粿,如芋粿、九重粿、糖粿等,如果讨来的粿一时吃不完她们就把它晒干备用。听老人讲有的村民为了求平安,正月初一就开始把各种粿切成小小的一块一块,煎好后放在篮子里,自家人都舍不得吃,特地请船家妇女来喝“讨粿诗”,然后不论大人小孩每人分发一块。一帮唱完一帮又来,乐此不疲。讨粿喝(唱)贺年诗寓意吉祥,一是图个热闹,二是希望新年开春讨个好彩头。
      旧时候岸上人结婚都是请船家妇女作伴娘,人们称之她“伴房嫂”。 旧时候“伴房嫂”地位卑微,赚人薪钱,由人使唤。一场婚礼下来虽然也有酬劳和讨一些花纸(小费),但在婚礼过程中尤其是在闹洞房时尽是被人戏耍,甚至遭到性骚扰。为了生存。她们只好强装笑颜应付了事。
      渔民受敬重是在他们发挥特长的时候。每年重阳节“做半蛋”前一两天,村民都会请渔民到鱼塘里捕鱼。捕鱼时池塘边围满了人,有想买鱼的,更多的是围观看热闹的。只见渔民师傅一人身挎一张网,双眼紧盯着水面,约计鱼群所在的位置后,马上将渔网用力一甩,原来挎在身上的一束渔网顿时变成一张又圆又大的网撒向水面并迅速沉入水底,运气好的一网上来会捕到几十斤鱼。这时候人们都会投出赞赏的眼光,称赞他们高超的捕鱼技艺,同时按约定给予相应的报酬。
      村民和船民最友好时候是在“撑船”过程中。解放前,陆上运输非常落后,闽江上下游物资流通一般都是靠木帆船来运输,人们管从事水上货物运输职业叫“撑船”。“撑船”凭的是力气,且不花成本,虽然很辛苦,迫于生计,还是有很多年轻男性村民长期从事这个职业。他们成群结队临时受雇于船家,主要航行于福州至南平、邵武、永安、建宁、建瓯等地,上行的货物主要有食盐、面粉、布匹、棉花和日常生活用品,下行货物主要有大米、茶叶、纸张、笋干、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来回一趟半个多月,一位村民一般可得到100斤大米的报酬。旧时闽江河道滩险礁多,船运行业风险性较大。“滩上是船主,滩下变苦主”的翻船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在“撑船”过程中,船民与村民均不分彼此紧密合作,同甘苦、共患难,风雨同行。好多船民与村民在长期的合作中,成为了好朋友,相互之间结下了深深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船民翻身得解放,人民政府从经济上扶持他们从事渔业和水上运输生产,同岸上人们一样上学、盖房,可以自由结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木帆船相继都安装上了动力设备,由此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后来几十吨的木帆船又换成了数百吨的钢船,经济效益直线上升。很多船民靠采挖、运输闽江沙石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有的创办企业发了财,盖起了漂亮的别墅。现在“船民”一词完全赋予了新时代的含义,跟所有的人一样,成了新时代的主人。
      疍民在历史上曾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对待,如今在全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却没有它的名字,原因是疍族已完全同化于汉族,它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语言、服饰、宗教信仰等。所以,解放后疍民就没列入少数民族。“疍族”一词现在虽然消失了,但疍民不屈不饶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