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尚干

内容更新时间:2009-05-11 09:32:38来源:闽侯乡音报

      人们常说一句话:“浓缩就是精华”。我认为用这句话形容千年古镇尚干,很恰当。
      尚干镇地处闽侯县东南部,全镇面积仅为5平方公里,人口却近达16000人,人口密度居全县第一位。小小的尚干如一颗明丽的珍珠,镶嵌在闽侯的大地上, 焕发着玲珑生命的精美。
      看那巍巍的五虎山高耸尚干之西,美丽的陶江如玉带环绕着尚干的东、西、北三面,南亚热带海洋的风爽爽朗朗地吹拂着, 还有那纵横的港汊里肥美鱼虾和平静的沃野中飘荡的花果稻香……尚干诠释着的是江南水乡最美的旋律和风韵。
      从古到今,尚干这片土地总是得到名人贤士们的钟爱。最当在这儿拿起说的是尚干林氏始祖林津龙。这位林津龙是宋宝祐年间的进士,他的先祖是唐末随开闽王王审知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的左朝奉大夫林穆。据说林穆在功成名就之后来到七里,在枕峰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那儿卜宅安居,成为了淘江林氏始祖。林津龙是林穆的十二世孙。在枕峰生活得还不错的林津龙,却看上了尚干这片土地,在南宋理宗年间,举家从枕峰迁到了尚干。后果得地理形胜之利,自己当官当到尚书干办,其子孙更是瓜瓞绵绵。原居此地的朱、何、严三氏族便被林氏族湮没。于是这片原在汉晋时名上虞的土地,被改称尚干,以林津龙的官名乡,林津龙也成为了尚干林氏始祖。
      尚干林氏诗礼传家,他们代代都传颂着一句话:“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特别是明清时期,尚干创办了著名的陶南、淘江书院,并且村村都有家塾村塾。当时为科举培养了一批英才,先后出过18个文武进士,百余个举人。其中林应雷进士,在明万历年间曾“两平盐政”、“ 三握郡符”。 清末民初,尚干依然私塾林立,后还兴办学堂,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也为家乡倡建了尚干中心小学。解放前,尚干先后还办过乡村师范、七濑中学、闽侯中学。今天,全县办校历史最长的闽侯二中设此,全镇共有中学3所、小学2所、幼儿园4所。在尚干,文化深植沃土,文明之风源远流长。
      文化文明之风滋孕着尚干子孙,从中走出的一位女子深深影响着尚干这方土地。这女子叫林五娘,是林津龙的女儿,排行第五,故唤五娘,尊为义姑。自幼随父居官在外,知情达理,深明大义,聪慧能干,人誉“虽女胜男”。 五娘十九岁时,父母病故,便随兄维本居住在尚干。元至元十七年(1280)七月二十二日,林维本带一家人乘船往筹岐村祭墓,返回途中遭大风船翻,船中九人全部遇难。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林维本妻郑氏生下遗腹子元士,因悲伤过度而亡。于是家中仅遗下祖母黄氏、九岁侄女、幼侄元士及五娘本身。五娘上事祖母,下抚孤侄,治家有方,教育侄儿严而有恩。当时不断有人向她求婚,但五娘为延续林氏,矢志终生不嫁。五娘二十九岁时,祖母病卒,她治丧如礼。逾年,侄女出嫁,她将嫂遗下的全部嫁妆办给。五娘含辛培养侄元士长大成人,择偶成婚。并将所有资产、凭据全交元士掌管,自己诵经菇素,终天命。元士生五子,世系绵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尚干林氏族后裔在尚干林氏祠堂建“义姑祠”。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尚干都举行各种大型纪念义姑的民俗活动,并且年年不断。
      “义” 的精神在代代尚干人血脉里流淌着,护家卫国。明嘉靖年间,尚干群众就配合着戚家军追歼入侵之倭。清光绪年间的中法甲申海战中,尚干武探花林培基组织数万乡民向督署递送“抗法万民书”、组织义勇抗法;尚干乡民林狮狮驾着盐船,趁夜突袭法军“伏尔泰” 座舰,致敌帅孤拔受重伤,自己英勇献身。 “二·七”烈士林祥谦,面对军阀屠刀,铁骨铮铮地回答 “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不仅如此,尚干自古还是七里全境贸易集市中心,商贾云集,被誉为“小福州”。特别是明清以来,境内手工业作坊林立,榨油、酱园酒库、打铁铺、水碓舂米、榨糖等业,兴旺发达。编织、刺绣产品,远销东南亚。今天,尚干在精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着力发展着工业和商贸业。打造的尚干中心一条街,东接福厦公路,西连316-324国道连接线,街两旁店面300多间,热热闹闹的。
      在尚干,我领略了知性、情义和发展的卓越魅力,也相信尚干的明天会更加精彩。(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