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祠中品历史 文昌阁里访书声

内容更新时间:2009-05-11 09:30:26来源:闽侯乡音报

树龄达300年的铁树,仍郁郁葱葱。
 
规模不大,但不乏威严。
 
      位于上街镇红峰村的都巡许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宗祠规模不大,但许氏“叔侄父子三进士”的历史盛传于世,“都巡”也因许氏第十世祖许庠官至巡抚都察使而得名。而祠中的两株树龄达300多年的铁树也颇为珍贵。
历史悠久,布局奇特
      都巡许氏宗祠位于上街红峰凤山南麓,座北朝南。宗祠面阔五间,三进布局,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宗祠前修有三重埕,并在其左右立双斗旗杆夹。现年67岁的许善明老人告诉记者,宗祠建在三重埕上,不仅是因山势而定,也是让宗祠显得更加雄伟、威严,而旗杆夹则是过去当官的许姓人回乡谒祖时插旗之用。
      宗祠大门正上方镶嵌着刻有“凤山许氏宗祠”横式石匾和青石刻竖式“圣旨”牌。在正对着大门的木制影壁墙上方,悬挂着一块刻有“叔侄父子三进士,父子孙孙世翰林”的木匾额,记录着许氏家族曾经的辉煌。
      从大门进入宗祠,依次建有回廊、大殿和文昌阁等建筑。
      大殿前天井的南、西、东三侧用回廊连接,四周的风火墙上,雕刻着“二十四孝”浮雕组图,形象逼真,色彩艳丽。
      宗祠大殿面阔三间,七柱四杠梁,为单层木结构厅堂,所有木柱题写着脱胎油漆贴金楹联,金碧辉煌。屋顶雕梁画栋,极为精美。大殿中央端坐着都巡许氏第十世祖许庠的神像,神像上方悬挂着“巡抚都察院”牌匾,屏柱上镌刻着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清太傅陈宝琛撰写的对联,右刻“地以官名溯豸節馨香祖德繩繩光數典”,左刻“祠因山建看鳳崗形勢吉人藹藹應歸昌”。神像后的神龛里,则摆放着许氏先人的牌位。
      文昌阁建于大殿的正后方,是一座两层木构房屋。在二楼居中的房间里,摆放着师长、书童、神驹等雕像。许善明告诉记者,文昌阁是旧时供许氏子弟读书的场所,在宗祠中修建文昌阁在别处极为少见。而文昌阁中疑似师长模样的人的身份已无法确定,但当时人们到此读书,都要在此行跪拜礼,以求学业有成,光宗耀祖。在大殿与文昌阁之间的天井里,有两株高达6米的硕大的铁树。据许善明介绍,两株铁树为建祠时所种,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树龄了。“这么大树龄的铁树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许善明说,“由于铁树过于高大,致使树的根系无法承载而逐渐倾斜。为了保护铁树,也为了大殿的安全,在1999年重修祠堂时,分别在铁树下方修建了柱子,阻止铁树继续倾倒。”虽然铁树已呈45度角倾斜,但仍葱郁异常。2003年,我县将这两株铁树列为“名木古树”加以保护。
多次修缮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
      “这座宗祠自修建至今,已经过五次修缮扩建。”许善明说,都巡许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初始仅有大殿一间,在乾隆丁亥年进行第二次重修时,扩建了回廊、文昌阁、三重埕等其他附属设施,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后又经多次修缮,并保持了宗祠的历史风貌。“解放后,宗祠被鞭炮厂长期租用,内外设施破坏严重,濒临倒塌。我们于1996年9月开始,用一年时间,投入20多万元,对宗祠进行了第五次重建。”许善明说,修缮后的宗祠,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和规模。曾有一段时间,宗祠还是当地人特别是老年人聚会和休闲的地方,但近年来光顾的人逐渐减少,同时,因缺少经费,现在宗祠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只是偶尔村中有大事需要商量时,才会利用宗祠的大厅做为会所。
名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
      都巡许氏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园885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闽王入闽,定居闽清,后于宋端拱戊子年(公园988年)分迁至上街茂峰山下定居。许氏发展到第十世后,逐渐走向辉煌。第十世祖许庠官至巡抚都察使,显赫一时,许氏人就以官名为地名,为居住地命名为“都巡”。
      据当地老人介绍,都巡向来民风淳朴,文化教育事业发达。仅宋朝,除了北宋名臣许庠、宋朝福州第一个状元许将外,还出过“五代四郎官”,即朝奉郎许远、文林郎许玢、朝奉郎许隐、朝散郎许周;而清代出现了许亨超、许利宾、许贞干“叔侄父子三进士”, 许任寀、许廷坚、许元宁“父子孙三翰林”。
      在许氏宗祠大殿的前梁下,悬挂着“院士”和“抗日烈士”两块脱胎油漆木匾,尤为引人瞩目。“院士”牌匾记录的是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电子技术专家许居衍。据介绍,许居衍在参与、组织我国第一块硅平面单片集成电路的研制定型,主持、参与计算机辅助制版系统及离子注入技术的基础研究,以及在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研究方面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历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顾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顾问、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ICSICT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ASIC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电子与信息学部常委。许居衍于1965年被授予三等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被首批授予高级工程师,1985年授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1991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抗日烈士”牌讲述的则是抗日战争时,在江阴海战中以身殉职的许仁镐。据介绍,许仁镐毕业于国民党烟台海军学校航海科。历任国民党海军舰艇副枪炮官、枪炮官、副航海官、鱼雷官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海军“应瑞”舰上尉代鱼雷官。同年10月23日,在采石矶作战中殉职。
      在采访中,当地老人还告诉记者一个“三代出才女”的故事。祖居都巡村的许宜端,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他极为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育女成才。上世纪60年代初,其次女许如花考上福建医科大学,被当地人称为“女状元”,目前在福建省肿瘤医院任主任医师。20年后,他的孙女、侄孙女分别考上北京体育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现在国外深造。1999年7月,他的曾孙女许文君又以783的高分超过文史类高考重点线,考进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今天,许宜端的后人中有博士、硕士、大学生等30余人,遍布海内外。
      解放后,都巡村先后出了200多名大中专学生,其中院士1名、博士7名、硕士18名,令远近乡邻刮目相看。(记  者   张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