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古墓探究
内容更新时间:2009-05-05 09:11:56来源:闽侯乡音报
榕岸湖头山有一台古墓,据老人说墓葬规模很大,两旁列有石翁仲、石兽,台前立有一对望柱。乡间传说墓主是位宋朝宰相,名叫黄绍英,永泰人,告老返乡后隐居在榕岸村,病故后埋葬在此。在墓地西北方向约300米的地方有一座墓主人建的房子,房子北面有一块“拱北石”,供主人向皇上拱拜之用,以表孝忠,现均已不在,现在当地人管那个地方叫“厝埕地”。
古时闽江沿湖头山而下,墓地就在闽江畔,当船只上下经过墓旁时,船工划桨时一起一伏的动作,似在向古墓祭拜,晚上渔灯、船灯更是上下闪闪而过,乡人流传说宰相墓“日受千人拜,夜照万盏灯”,寓意风水很好。可惜古墓在公社化时期开发“万宝山”时候遭毁坏,石兽被推入烂泥田,石翁仲被石匠拿去打石磨用。今天随着人们保护文物意识的不断增强,尽管古墓现已不存在,但人们依然经常谈及。
黄绍英何许人也?是否宋朝宰相?经多方查找,均无此人。榕岸唯一跟宋朝宰相有关联的是在新版《闽侯县志》古墓葬简况表里有一行简单记载:黄洽墓、竹岐乡榕岸村、宋代。上网查找得知,黄洽确为南宋宰相,但是该记载明显与传说中的墓主人名字不相符。
黄洽(1122-1200),宋朝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东里人。字德润,号东里。祖莆田唐御史黄滔九世孙。宋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木待问榜,以太学士春试第二(榜眼),授绍兴府观察判官。后任枢密院编修,除知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官至宰相。宋光宗即位,乞归田,予提学洞霄宫, 宋庆元六年(1200年)去世,终年79岁,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再查《三山志》和《闽侯县志》(民国版),黄洽墓葬记载却是在灵光山,新旧历史记载出现了矛盾,一说葬在灵光山,一说在榕岸村,因无实物可辨,让人一时无法鉴别。如果不是黄洽的墓葬,那这台大古墓的主人又是谁?假如是的话,那他为什么改称自己是黄绍英同时对别人说自己是永泰人?另外黄洽祖籍在莆田,为什么辞职回乡后要选择在榕岸隐居并长眠在此?
查阅了有关黄洽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经过细心推理,答案逐渐浮出水面,榕岸湖头山宰相墓主人应该就是黄洽。
先说说宋光宗即位时黄洽乞请辞职归田的原因。南宋第一位皇帝是高宗,第二位为孝宗,光宗赵惇是第三位皇帝。孝宗共生4子,于乾道七年立恭王赵惇为太子。绍兴末年高宗听信道士皇甫坦荐言,遂聘武将李道之女“凤娘”李氏为恭王赵惇之妃。李氏刚做恭王妃期间,尚能安分守己。恭王被立为太子后,太子妃李氏开始暴露出她骄横蛮悍、无事生非的本性。她不断在高宗、孝宗、太子三宫之间搬弄是非,高宗知道后后悔不已,认为自己受了皇甫坦的蒙骗而撮合了这门亲事。
对李氏的做法孝宗也十分反感,屡屡训斥她道:“你应该学太上皇后的后妃之德,若再插手太子事务,朕宁可废掉你!”孝宗的劝诫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在李氏心中播下了怨恨的种子。淳熙末年,孝宗召集宰执大臣,表示自己欲行内禅之举,大臣们都交口赞同,惟独知枢密院事黄洽不发一语,孝宗问他:“卿意如何?”黄洽回奏道:“太子可负大任,但李氏不足以母仪天下,望陛下三思。”尽管孝宗对太子妃有所不满,但如此直言不讳,令孝宗难以接受,毕竟李氏是自己的儿媳。黄洽接着奏道:“陛下问臣,臣不敢不言。他日陛下想起臣的这番话,再想见臣恐怕是难有机会了。”退朝后,黄洽即请求辞职。此时,孝宗以为李氏虽然刁蛮骄横,还不至于祸乱朝政,凌驾于皇帝之上。但后来事实却不幸被黄洽言中。
黄洽为官直言敢谏。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想有所作为,经常召黄洽商榷政事,黄洽的许多见解常得孝宗赞许和采纳。为报孝宗的知遇之恩,黄洽更是洁身自爱,尽忠尽职。他常说:“居家不欺亲,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何用求福报哉。”
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去世,而孝宗也年至花甲,已无信心继续理政,于是在1189年退位,当了太上皇,太子赵惇即位,即为宋光宗。光宗即位时,对黄洽也十分器重。但光宗自幼懦弱多病,政事多由骄恣、凶悍的李皇后控制。李后更越发肆无忌惮。面对强悍的李后,黄洽怕遭不测,逐乞请归田。这就是黄洽乞归田的真正原因所在。
黄洽辞官回乡后,隐去真名为黄绍英,并选择在榕岸建房隐居,这显然是跟李后有直接关系的。那么他选择在榕岸隐居并修墓是基于什么考虑呢?按正常推理,应该跟人身安全、交通、风水等有关。一是黄洽原来祖籍莆田,中举前曾在福州黄巷居住,选择在福州郡西榕岸乡下隐居,相对安全。二是榕岸湖头山古时紧临闽江,从水路坐船回福州黄巷只需半天时间,来往方便。三是修建坟墓石料多来自下游闽安镇,船运非常便捷。四是也许是他看上了湖头山这块风水宝地。当然,这些仅仅是一种假想而已。
黄洽在朝时,孝宗、光宗对他赞赏有加。他返乡后,一边惧怕李后报复,一边又眷念皇帝的恩典。为了感恩,他在榕岸建房子的时候特地立了一块“拱北石”,每天朝北方拱拜,以表忠心,这种矛盾的心理活动应该说比较符合他当时的处境。
综上所述,推理榕岸湖头山宋朝古墓主人为黄洽不无道理。
黄洽从68岁乞请返乡至79岁终老于榕岸整整隐居了11年。八百多年过去了,古墓留给人们太多的遐想。根据规划,该墓地已作为工业用地准备进行开发利用,但愿在施工之前,文物部门和考古学家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答案和惊喜。( 陈英水)
古时闽江沿湖头山而下,墓地就在闽江畔,当船只上下经过墓旁时,船工划桨时一起一伏的动作,似在向古墓祭拜,晚上渔灯、船灯更是上下闪闪而过,乡人流传说宰相墓“日受千人拜,夜照万盏灯”,寓意风水很好。可惜古墓在公社化时期开发“万宝山”时候遭毁坏,石兽被推入烂泥田,石翁仲被石匠拿去打石磨用。今天随着人们保护文物意识的不断增强,尽管古墓现已不存在,但人们依然经常谈及。
黄绍英何许人也?是否宋朝宰相?经多方查找,均无此人。榕岸唯一跟宋朝宰相有关联的是在新版《闽侯县志》古墓葬简况表里有一行简单记载:黄洽墓、竹岐乡榕岸村、宋代。上网查找得知,黄洽确为南宋宰相,但是该记载明显与传说中的墓主人名字不相符。
黄洽(1122-1200),宋朝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东里人。字德润,号东里。祖莆田唐御史黄滔九世孙。宋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木待问榜,以太学士春试第二(榜眼),授绍兴府观察判官。后任枢密院编修,除知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官至宰相。宋光宗即位,乞归田,予提学洞霄宫, 宋庆元六年(1200年)去世,终年79岁,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再查《三山志》和《闽侯县志》(民国版),黄洽墓葬记载却是在灵光山,新旧历史记载出现了矛盾,一说葬在灵光山,一说在榕岸村,因无实物可辨,让人一时无法鉴别。如果不是黄洽的墓葬,那这台大古墓的主人又是谁?假如是的话,那他为什么改称自己是黄绍英同时对别人说自己是永泰人?另外黄洽祖籍在莆田,为什么辞职回乡后要选择在榕岸隐居并长眠在此?
查阅了有关黄洽的历史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经过细心推理,答案逐渐浮出水面,榕岸湖头山宰相墓主人应该就是黄洽。
先说说宋光宗即位时黄洽乞请辞职归田的原因。南宋第一位皇帝是高宗,第二位为孝宗,光宗赵惇是第三位皇帝。孝宗共生4子,于乾道七年立恭王赵惇为太子。绍兴末年高宗听信道士皇甫坦荐言,遂聘武将李道之女“凤娘”李氏为恭王赵惇之妃。李氏刚做恭王妃期间,尚能安分守己。恭王被立为太子后,太子妃李氏开始暴露出她骄横蛮悍、无事生非的本性。她不断在高宗、孝宗、太子三宫之间搬弄是非,高宗知道后后悔不已,认为自己受了皇甫坦的蒙骗而撮合了这门亲事。
对李氏的做法孝宗也十分反感,屡屡训斥她道:“你应该学太上皇后的后妃之德,若再插手太子事务,朕宁可废掉你!”孝宗的劝诫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在李氏心中播下了怨恨的种子。淳熙末年,孝宗召集宰执大臣,表示自己欲行内禅之举,大臣们都交口赞同,惟独知枢密院事黄洽不发一语,孝宗问他:“卿意如何?”黄洽回奏道:“太子可负大任,但李氏不足以母仪天下,望陛下三思。”尽管孝宗对太子妃有所不满,但如此直言不讳,令孝宗难以接受,毕竟李氏是自己的儿媳。黄洽接着奏道:“陛下问臣,臣不敢不言。他日陛下想起臣的这番话,再想见臣恐怕是难有机会了。”退朝后,黄洽即请求辞职。此时,孝宗以为李氏虽然刁蛮骄横,还不至于祸乱朝政,凌驾于皇帝之上。但后来事实却不幸被黄洽言中。
黄洽为官直言敢谏。孝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想有所作为,经常召黄洽商榷政事,黄洽的许多见解常得孝宗赞许和采纳。为报孝宗的知遇之恩,黄洽更是洁身自爱,尽忠尽职。他常说:“居家不欺亲,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何用求福报哉。”
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去世,而孝宗也年至花甲,已无信心继续理政,于是在1189年退位,当了太上皇,太子赵惇即位,即为宋光宗。光宗即位时,对黄洽也十分器重。但光宗自幼懦弱多病,政事多由骄恣、凶悍的李皇后控制。李后更越发肆无忌惮。面对强悍的李后,黄洽怕遭不测,逐乞请归田。这就是黄洽乞归田的真正原因所在。
黄洽辞官回乡后,隐去真名为黄绍英,并选择在榕岸建房隐居,这显然是跟李后有直接关系的。那么他选择在榕岸隐居并修墓是基于什么考虑呢?按正常推理,应该跟人身安全、交通、风水等有关。一是黄洽原来祖籍莆田,中举前曾在福州黄巷居住,选择在福州郡西榕岸乡下隐居,相对安全。二是榕岸湖头山古时紧临闽江,从水路坐船回福州黄巷只需半天时间,来往方便。三是修建坟墓石料多来自下游闽安镇,船运非常便捷。四是也许是他看上了湖头山这块风水宝地。当然,这些仅仅是一种假想而已。
黄洽在朝时,孝宗、光宗对他赞赏有加。他返乡后,一边惧怕李后报复,一边又眷念皇帝的恩典。为了感恩,他在榕岸建房子的时候特地立了一块“拱北石”,每天朝北方拱拜,以表忠心,这种矛盾的心理活动应该说比较符合他当时的处境。
综上所述,推理榕岸湖头山宋朝古墓主人为黄洽不无道理。
黄洽从68岁乞请返乡至79岁终老于榕岸整整隐居了11年。八百多年过去了,古墓留给人们太多的遐想。根据规划,该墓地已作为工业用地准备进行开发利用,但愿在施工之前,文物部门和考古学家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答案和惊喜。( 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