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州的别名
内容更新时间:2009-04-24 15:21:18来源:闽侯乡音报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为福州都督府,这是福州命名的开始,迄今有一千二百多年了。
秦到汉、晋、隋,福州曾随朝代之变迁而数易名,先后称为闽中、东治、建安、晋安、闽州、东都等。即使唐开元之后,福州之名仍迭有变更,如称:长乐郡、威武军、彰武军、福建路等。直到元代以后,福州之名才稳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但在福州很多的历史称呼中,仍有一些别称被今天的人们记忆并使用着:
三山 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三山围在城中。对这三山,宋代曾巩《道山亭记》曾提到说:“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乌石山)、东曰九仙山(于山)、北曰越王山(屏山)。三山者,鼎趾立。”诗人陈轩也有“城里三山古越都”之句。“三山”,作为福州的别名,当是从那时开始的。至南宋,梁克家撰《三山志》,为福州志乘权舆,而三山之名始著。
榕城 宋汉平中(1065-1068年),福建建安人张伯玉任福州太守,编户植榕。数年后, “绿阴满城,暑不张盖”。福州因此也被称为榕城。元代范德机“三山对月”诗中就有“榕城咽韵鼓”之句,足证当时已有“榕城”之称。
左海 “左海”一词,最早出自《礼记》:“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原来,我国古代地理方位,以“西”为“右”,以“东”为“左”。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故有“左海”之称。正如山东又称“山左”,江西又称“江右”一样。过去福州城里曾竖有一座巨大的街坊,上书“左海流芳”四个大字,表示福州是个“人才辈出”之地。至今,在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大门高墙的左上方,还书写着“左海伟人”四个泥金大字。福州人热爱自己的家乡,过去福州的先贤喜欢用“左海”来表明自己的里籍。清嘉道间的陈寿祺即把自己的文集取名为《左海文集》;清末著名爱国华侨闽清人黄乃裳,于1911年在福州主办过《左海公道报》。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是福州人,也曾以“左海”为笔名撰写诗文。
闽都 早在一千多前的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固始人王审知,率领部队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受后梁王朝封为“闽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王国”。因王审知将首都定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闽都”之称。此外,福州在我国历史上还曾两次被作为临时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元兵攻陷了当时南宋政权的国都临安(今杭州),恭宗皇帝赵显及太后均被元兵俘虏,其兄赵日正于5月1日在福州登基,称端宗皇帝。当时的福州成为临时首都,改国号为“景炎”。但在福州建立的“景炎”国号前后不到三年便告灭亡。第二次是在明朝末年。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八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被奉监国,于是在福州称帝,改纪元为“隆武”,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时改福州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为皇帝行宫,并封一批文武官员要职,犹如京城规范。不过此等风光前后不到二年。(曾小榕)
秦到汉、晋、隋,福州曾随朝代之变迁而数易名,先后称为闽中、东治、建安、晋安、闽州、东都等。即使唐开元之后,福州之名仍迭有变更,如称:长乐郡、威武军、彰武军、福建路等。直到元代以后,福州之名才稳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但在福州很多的历史称呼中,仍有一些别称被今天的人们记忆并使用着:
三山 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三山围在城中。对这三山,宋代曾巩《道山亭记》曾提到说:“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乌石山)、东曰九仙山(于山)、北曰越王山(屏山)。三山者,鼎趾立。”诗人陈轩也有“城里三山古越都”之句。“三山”,作为福州的别名,当是从那时开始的。至南宋,梁克家撰《三山志》,为福州志乘权舆,而三山之名始著。
榕城 宋汉平中(1065-1068年),福建建安人张伯玉任福州太守,编户植榕。数年后, “绿阴满城,暑不张盖”。福州因此也被称为榕城。元代范德机“三山对月”诗中就有“榕城咽韵鼓”之句,足证当时已有“榕城”之称。
左海 “左海”一词,最早出自《礼记》:“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原来,我国古代地理方位,以“西”为“右”,以“东”为“左”。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故有“左海”之称。正如山东又称“山左”,江西又称“江右”一样。过去福州城里曾竖有一座巨大的街坊,上书“左海流芳”四个大字,表示福州是个“人才辈出”之地。至今,在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大门高墙的左上方,还书写着“左海伟人”四个泥金大字。福州人热爱自己的家乡,过去福州的先贤喜欢用“左海”来表明自己的里籍。清嘉道间的陈寿祺即把自己的文集取名为《左海文集》;清末著名爱国华侨闽清人黄乃裳,于1911年在福州主办过《左海公道报》。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是福州人,也曾以“左海”为笔名撰写诗文。
闽都 早在一千多前的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固始人王审知,率领部队南下入闽,于公元893年攻下福州城,受后梁王朝封为“闽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王国”。因王审知将首都定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闽都”之称。此外,福州在我国历史上还曾两次被作为临时首都。一次是宋代末年,元兵攻陷了当时南宋政权的国都临安(今杭州),恭宗皇帝赵显及太后均被元兵俘虏,其兄赵日正于5月1日在福州登基,称端宗皇帝。当时的福州成为临时首都,改国号为“景炎”。但在福州建立的“景炎”国号前后不到三年便告灭亡。第二次是在明朝末年。明朝的南都(今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的八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被奉监国,于是在福州称帝,改纪元为“隆武”,这就是南明王朝的“隆武皇帝”。同时改福州为“福京”,把福州的布政使官署作为皇帝行宫,并封一批文武官员要职,犹如京城规范。不过此等风光前后不到二年。(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