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抱桥古道猜想

内容更新时间:2009-04-24 15:20:46来源:闽侯乡音报

 
 
 
      山抱桥(如图)是榕西村朱福山山脚下的一座古石桥,因桥头南边紧挨着朱福山余脉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山抱桥”。山抱桥是一座两孔石板桥,南北走向,桥长15米,宽2.2米,中间有一座条石砌成的船形桥墩,桥面由6块7-8米长的巨石连接而成。山抱桥依溪而建,造型奇巧,古朴雅致。闽侯县志古桥简况表所记载的榕岸村“纱帽桥”即山抱桥,出现张冠李戴原因可能是“山抱桥”与“纱帽桥”福州话谐音弄成的。该桥为宋朝建造,是当地保存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
      记得山抱桥两端曾连接着一条千年古道。古道从榕西村石岐开始(估计石岐古时候为闽江码头),然后经马鞍境过山抱桥拾级而上到达龙王庙,再经上洋顶过小岚到门弄头桥为止长约2000米。古道是由约80公分宽石板横排铺设而成,加上两边路肩路宽约2米,古道修建规格之高为方圆十里少见,造价一定不菲。古道石板虽然凹凸不平却光滑如镜,说明年代已久,估计已愈千年。民国时期榕西有位姓杨的好心村民,为了防止人们因雨天石滑而摔倒,特雇请一位石匠把石板表面凿花。
      山抱桥古道在古时候应该说是一项大工程,可想而知当时需花费大量银两。那么在一千年前为什么要建造它?又是谁建的呢?经过多次实地踏看和反复思考,排除了多种可能性后,猜想古道应与禅寺有关。一是古道周边多瘠地,且分散在四周,几百亩薄田又属多方所有,为了方便耕作私人特地投入巨资修建这么一段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二是古道在村西头,村民种田多数走近路从围岭顶过“桥汀”(踏步桥)进入田间,假设就是为了农作方便而修建的话,也不会舍近求远把桥修到村西头去;三是古道所经之处少有人家,更无名宦阔户,为方便山边少数普通住民出入而修建如此高规格的路不大可能;四是古道后面是高山,明显与官道无关。唯一符合常理的解析是古道尽头有一座大禅寺,来自四面八方的信男信女为禅寺捐款修桥铺路才有此可能。
      相传山抱桥也是由禅寺僧人和尼姑共建的。僧人负责督造南面一孔,北面由尼姑负责。南面一孔石梁长8米,宽0.73米,厚0.45米;北面石梁较短,长度只有6.6米,宽度厚度与南面一样。在桥梁督造期间,和尚和一位叫宋十四娘尼姑斗法,互不服输,终因和尚法力欠佳,南面有两块石梁被山洪冲到溪里,北面却完好无损。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这明显和禅寺有关联。
      古时山抱桥桥面原来有几行雕刻很深的文字,记载着建造年代、捐建人和一些或许跟古道有关的内容。遗憾的是清末时期,榕岸有一位塾师,他非常崇拜孔子,认为圣人创造的文字岂能任人踩踏,于是用石锥子把所雕刻的文字全部凿平,面目全非的石刻文字令今人无法辨别。但据已86岁高龄的刘景坤先生介绍,他从前曾认真辨认过,依稀可见的有寺、僧、舍和十四娘、同舍等几个字样。同时他还介绍说在靠近古道尽头望高山附近有很多和尚墓茔。这更进一步拉近了古道与禅寺的关系。
      据村民介绍,曾有人在开山种果挖掘山坡时发现过陶制棺材,长约40公分。当地民众历来习于土葬,不可能用那么小的陶棺。僧人葬俗火化居多,陶制棺材想必就是骨灰盒。陶棺的相继出土,为一千年前古道尽头存在禅寺的猜想提供了实物证据。
      查阅《闽都记》,福州郡西侯官胜迹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南禅寺 在十四都。五代梁乾元五年(915)建。榕岸旧属侯官县十四都,历史记载直接证明了南禅寺就在榕岸,与猜想基本上吻合。由于年代久远,禅寺现已荡然无存,确切情况如何,还是无法得知,还有待日后考古学家进一步来揭开迷底。
      随着农村机耕路网的不断延伸,山抱桥古道现在绝大部分已面目全非难觅踪影,唯有山抱桥正静静地卧在溪上与人们一同经历未来美好的时光。(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