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山深处
内容更新时间:2009-03-30 09:09:16来源:闽侯乡音报
我的好友在省城工作生活十多年了,但他每年总要回几趟大山深处的老家。大山的家是他生命中永远不能割舍的眷念,正如绿叶对根。
三月的一天,我随他走进了大山。好友的家在被称为“闽侯西藏”的廷坪乡一个小山村里,这里离省城约一百六十多公里。
三月是缤纷的季节,三月的大山更是神韵依依。 汽车行驶在盘山公路,山道弯弯,时而逶迤,时而扶摇。经历四个多钟头九曲回肠的车履兼程,到好友的家乡已近黄昏。
这是一个清丽的小山村,首先扑入你眼帘的便是满山满坡的葱绿,一棵棵大树、一株株小树似乎都找到自己最准确的位置,以肥厚的绿色遮盖黄色和荒凉,给出了这一片生机。在这绿意铺陈的大地上,错落有致地点缀着三十多户人家。高高低低的建筑,渗透着浓浓的古朴山风。黄昏的山村,炊烟袅袅;归圈的牛羊,叫声此起彼伏。
走进了山乡土地,也走进了温馨人家。好友的家是二层砖木结构,依山而建。屋里住着他年迈的双亲。老人纯朴的热情,亲切的话语,让我也有了一种回家的幸福。这一对老人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男的读过三年书,女的豆大字不识几个。他们共养育了三个孩子,二男一女。他们虽然懂得不多大道理,但坚信一个理“只有读书才有出息”。为了让孩子们多读书,他们在大山陡峭山路上艰难跋涉,在肆虐风雨中顽强抗争。艰辛生活的锻打使他们腰身过早的佝偻了。可喜的是三个孩子乖巧懂事,他们在与大山的摸爬滚打中学会了大山般的坚忍,在抗雨雪风霜前行中铸炼了战厄运的自信。最终他们都长成了一株株色彩斑斓的树,长成了一座座气宇轩昂的山,以朴实而生动的姿态走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大儿子念完大学,留在了省城机关工作;二儿子是县城小学教师;小女儿在省外上大学。已在城里安家的孩子要求父母随他们到城里住,但老人却“固执”地留在大山。老人说:一辈子与大山打交道,习惯了。
三个孩子虽离开了大山,但他们心中无时不眷恋着父母亲,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变化。今天,我的好友又为了发展家乡食用菌的事回来了。
夜深了,偶闻的犬吠声、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令山村的夜更加幽静。微弱的月光透过窗棂,照着我无眠的双眼。
翌晨,我走出房门,天空一片净朗,阳光和煦,青草清润,晨露透亮晶莹。一只鸟儿从头上飞过,停在树上欢唱个不停。山里的乡亲们起得特别早,扬鞭策牛,挥汗舞 锄,构成了一幅清晨山乡优美的图画。路过一片枇杷林,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树的脊背,正在果园里劳作的邻家老伯见到我们,动作麻利地摘一袋子枇杷,十分自豪地对我说:“孩子,尝一尝,这是我一个大学生侄子引进的新品种。”丰收的喜悦已挂在了阿伯古铜色的脸上。阿伯是一位退伍军人,在部队学得一手开车好技艺,有机会留在省城发展创业,但他毅然回乡带领乡亲们种果树,种药材树,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山里人就是一粒粒的种子,把自己扎在山土里,从春到秋,从夏到冬,开成花,结成果,从而挽起了代代山乡人的美好希望。也正是有了他们对大山的默默深情,才有了大山的日新月异,才使大山的文明代代传承。
一条条瘦瘦窄窄的山村小路,一缕缕缠山绕水的乡情。在离别小山村的途中,好友说:家乡的大山是他一生无法达到的高度,在那里,才能体会到真正的炊烟和乳汁,感动和善良。他坚信他这一代人会努力改变着家乡。是啊,一个人一生即使走得再远,但他最初的脚步依然是在故乡的小路上奔跑。如树,根总是在土地深处跋涉。
走近大山深处,亲进山里人家,便有了许多体悟。(曾小榕)
三月的一天,我随他走进了大山。好友的家在被称为“闽侯西藏”的廷坪乡一个小山村里,这里离省城约一百六十多公里。
三月是缤纷的季节,三月的大山更是神韵依依。 汽车行驶在盘山公路,山道弯弯,时而逶迤,时而扶摇。经历四个多钟头九曲回肠的车履兼程,到好友的家乡已近黄昏。
这是一个清丽的小山村,首先扑入你眼帘的便是满山满坡的葱绿,一棵棵大树、一株株小树似乎都找到自己最准确的位置,以肥厚的绿色遮盖黄色和荒凉,给出了这一片生机。在这绿意铺陈的大地上,错落有致地点缀着三十多户人家。高高低低的建筑,渗透着浓浓的古朴山风。黄昏的山村,炊烟袅袅;归圈的牛羊,叫声此起彼伏。
走进了山乡土地,也走进了温馨人家。好友的家是二层砖木结构,依山而建。屋里住着他年迈的双亲。老人纯朴的热情,亲切的话语,让我也有了一种回家的幸福。这一对老人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男的读过三年书,女的豆大字不识几个。他们共养育了三个孩子,二男一女。他们虽然懂得不多大道理,但坚信一个理“只有读书才有出息”。为了让孩子们多读书,他们在大山陡峭山路上艰难跋涉,在肆虐风雨中顽强抗争。艰辛生活的锻打使他们腰身过早的佝偻了。可喜的是三个孩子乖巧懂事,他们在与大山的摸爬滚打中学会了大山般的坚忍,在抗雨雪风霜前行中铸炼了战厄运的自信。最终他们都长成了一株株色彩斑斓的树,长成了一座座气宇轩昂的山,以朴实而生动的姿态走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大儿子念完大学,留在了省城机关工作;二儿子是县城小学教师;小女儿在省外上大学。已在城里安家的孩子要求父母随他们到城里住,但老人却“固执”地留在大山。老人说:一辈子与大山打交道,习惯了。
三个孩子虽离开了大山,但他们心中无时不眷恋着父母亲,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变化。今天,我的好友又为了发展家乡食用菌的事回来了。
夜深了,偶闻的犬吠声、此起彼伏的虫鸣声令山村的夜更加幽静。微弱的月光透过窗棂,照着我无眠的双眼。
翌晨,我走出房门,天空一片净朗,阳光和煦,青草清润,晨露透亮晶莹。一只鸟儿从头上飞过,停在树上欢唱个不停。山里的乡亲们起得特别早,扬鞭策牛,挥汗舞 锄,构成了一幅清晨山乡优美的图画。路过一片枇杷林,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树的脊背,正在果园里劳作的邻家老伯见到我们,动作麻利地摘一袋子枇杷,十分自豪地对我说:“孩子,尝一尝,这是我一个大学生侄子引进的新品种。”丰收的喜悦已挂在了阿伯古铜色的脸上。阿伯是一位退伍军人,在部队学得一手开车好技艺,有机会留在省城发展创业,但他毅然回乡带领乡亲们种果树,种药材树,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山里人就是一粒粒的种子,把自己扎在山土里,从春到秋,从夏到冬,开成花,结成果,从而挽起了代代山乡人的美好希望。也正是有了他们对大山的默默深情,才有了大山的日新月异,才使大山的文明代代传承。
一条条瘦瘦窄窄的山村小路,一缕缕缠山绕水的乡情。在离别小山村的途中,好友说:家乡的大山是他一生无法达到的高度,在那里,才能体会到真正的炊烟和乳汁,感动和善良。他坚信他这一代人会努力改变着家乡。是啊,一个人一生即使走得再远,但他最初的脚步依然是在故乡的小路上奔跑。如树,根总是在土地深处跋涉。
走近大山深处,亲进山里人家,便有了许多体悟。(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