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植榕和凤港渡头榕的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2009-02-20 11:17:28来源:闽侯乡音报

闽侯县祥谦镇凤港村村南古渡道头江畔,有两棵古榕树(如图),是95年前的(1913年)仲夏,林森先生从异处移植栽下的。当地人常常以这两棵榕树为路标指南,并亲切称为:“王(凤)港渡头榕”。
林森一生爱好种草栽花,“性好农村园艺,提倡植树运动”。当年,他在凤港故里倡建“道头亭”,在亭前东西两边栽下两株榕树。现树身高约15米,胸围身材各约6米多,方围约30多米,簇拥着渡头亭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为候渡行人提供一处挡风遮雨的栖息地。如今,每到酷热的夏天,村民们都喜欢依偎在交臂的榕树下乘凉,老人小孩搬来张张竹椅竹床,躺坐在树底下,不用吹风扇,不必摇蒲扇,悠然自得,十分惬意。当年林森在亭廊檐下立有一台古时钟,钟身下正方刻有字“敬授人时”,两侧分别有字“中华民国”“二年仲春”,下沿落名“里人林森立”。同时,又在村渡口榕树旁,立者刻有“南往坊口、北往尚干、闽侯府辖凤港”的石碑。
凤港村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乃鱼米之乡。这里虽无山之峰,但有水之胜。村前浦水发源自东面青龙山,西面五虎山,南面五峰南阳顶,三支溪口水流汇入卜洲险江,经洋下湾,呈半圆状环绕凤港村,又延江向峡兜乌龙江冲泻,奔流注入闽江。从古到今,这里水脉享有“七濑三十六湾”的盛誉,形似双只凤凰在飞翔而得村名(凰字福州方言亦称王(港))。距渡口30余米,有林森的故居,原厝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1868年农历正月十八日,林森诞生在故居左厢房,他在凤港村度过童年时光……后为国家元首,连续担任国府主席12年,1943年8月10日,不幸因车祸辞世。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中共中央发:“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慈闻溘世,痛悼同深”的唁电。1979年,中共中央对林森功过重新评价,认为他是“著名的老一辈革命家”。林森素以操理国事,关抚民生为先,曾几度热忱返乡关心家乡公益事业,修道铺路,兴办4所中小学,并专程回乡祭祖修族谱。他热衷慈善事业,却无暇顾及修葺自家陈年老宅。以至久年失修,于上世纪50年代,故居毁于一旦,上世纪90年代,村里乡亲自发筹资在原址附近依照原貌建成故居,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敬题“林森故居”笔字为纪念,1989年,闽侯县政府特立碑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林公驾鹤随风去,亭榕落鸟客行来。《福州古树史话》、《闽侯名木古树》,均留下记载有林森植榕历史的一笔,现存榕树亦成了一件活化文物。天风浩浩,波光淼淼。为纪念植榕的林森先生,去年,村里有38位乡贤自发集资20多万元,在榕树旁建成一座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林木花园。由原省老领导张家坤敬题园名取号“天波园”(林森原乳名),乡亲们还特意在园里种下棕榈、山茶、桂花、柳树等10多种花草树木,营造了一个供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场所。2008年2月间,时值为纪念林森诞辰140周年、暨中共中央为林森逝世发唁电65周年之际,省、市各界人士、海内外有关领导与学者集聚一堂,就林森生平事迹、思想活动开展了座谈会,还成立福建省林森研究会,拟倡建林森纪念馆事宜等,进一步挖掘林森的史料,融汇成一股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促进两岸密切沟通、携手服务海西建设的动力。(林依光 文/图)
林森一生爱好种草栽花,“性好农村园艺,提倡植树运动”。当年,他在凤港故里倡建“道头亭”,在亭前东西两边栽下两株榕树。现树身高约15米,胸围身材各约6米多,方围约30多米,簇拥着渡头亭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为候渡行人提供一处挡风遮雨的栖息地。如今,每到酷热的夏天,村民们都喜欢依偎在交臂的榕树下乘凉,老人小孩搬来张张竹椅竹床,躺坐在树底下,不用吹风扇,不必摇蒲扇,悠然自得,十分惬意。当年林森在亭廊檐下立有一台古时钟,钟身下正方刻有字“敬授人时”,两侧分别有字“中华民国”“二年仲春”,下沿落名“里人林森立”。同时,又在村渡口榕树旁,立者刻有“南往坊口、北往尚干、闽侯府辖凤港”的石碑。
凤港村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乃鱼米之乡。这里虽无山之峰,但有水之胜。村前浦水发源自东面青龙山,西面五虎山,南面五峰南阳顶,三支溪口水流汇入卜洲险江,经洋下湾,呈半圆状环绕凤港村,又延江向峡兜乌龙江冲泻,奔流注入闽江。从古到今,这里水脉享有“七濑三十六湾”的盛誉,形似双只凤凰在飞翔而得村名(凰字福州方言亦称王(港))。距渡口30余米,有林森的故居,原厝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1868年农历正月十八日,林森诞生在故居左厢房,他在凤港村度过童年时光……后为国家元首,连续担任国府主席12年,1943年8月10日,不幸因车祸辞世。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中共中央发:“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慈闻溘世,痛悼同深”的唁电。1979年,中共中央对林森功过重新评价,认为他是“著名的老一辈革命家”。林森素以操理国事,关抚民生为先,曾几度热忱返乡关心家乡公益事业,修道铺路,兴办4所中小学,并专程回乡祭祖修族谱。他热衷慈善事业,却无暇顾及修葺自家陈年老宅。以至久年失修,于上世纪50年代,故居毁于一旦,上世纪90年代,村里乡亲自发筹资在原址附近依照原貌建成故居,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敬题“林森故居”笔字为纪念,1989年,闽侯县政府特立碑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林公驾鹤随风去,亭榕落鸟客行来。《福州古树史话》、《闽侯名木古树》,均留下记载有林森植榕历史的一笔,现存榕树亦成了一件活化文物。天风浩浩,波光淼淼。为纪念植榕的林森先生,去年,村里有38位乡贤自发集资20多万元,在榕树旁建成一座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林木花园。由原省老领导张家坤敬题园名取号“天波园”(林森原乳名),乡亲们还特意在园里种下棕榈、山茶、桂花、柳树等10多种花草树木,营造了一个供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场所。2008年2月间,时值为纪念林森诞辰140周年、暨中共中央为林森逝世发唁电65周年之际,省、市各界人士、海内外有关领导与学者集聚一堂,就林森生平事迹、思想活动开展了座谈会,还成立福建省林森研究会,拟倡建林森纪念馆事宜等,进一步挖掘林森的史料,融汇成一股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促进两岸密切沟通、携手服务海西建设的动力。(林依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