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村轶事

内容更新时间:2009-02-20 11:15:49来源:闽侯乡音报

整石雕琢而成的石井圈。 
 
已经断裂的坦公墓石碑。
 
年代久远的石马槽。
 
编修精美的危氏族谱。
 
 
      一个小小的村落,历史上却出了三十六名官员,这是怎样一处“风水宝地”?2月15日,记者慕名来到位于江洋农场武竹村的神秘小村庄——武竹自然村,探究其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在村民张义开的引领下,记者顺着蜿蜒的通村水泥路,来到处于深山里的小村庄。村庄四面环山,来自西、北方向的两条小溪流经村庄后会合向东流去。两条小溪的两岸,有着大片农田,四周的山上,苍松翠竹繁密茂盛。整个村庄静谧而祥和。
     
      “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现年70岁的危良波老人见有人来访,热情地上前介绍,“据说,当时我们村出仕后的人,最高担任过朝廷钦天监春官,在各地当知府、知县的还不少呢。”
      在村民们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武竹人主姓“危”,其始祖于唐末由汉阳随闽王入闽,迁居岗阳(江洋),到第三代时,迁居武竹(旧称武肃)生活至今。“第三世祖大章,熟悉八卦、易经,看到武竹山水环绕、林木秀茂、土地肥沃,就举家迁居到这里来了。”危良波告诉记者,“在这里生活1000多年里,我们的先人修筑房屋,开荒置田,并有不少人出仕当官。”
      危良波把记者领到家里,搬出危氏族谱翻阅。“这些谱都是解放前修的,记载着危氏族人的迁徙和发展经历。”危良波说。族谱中除了文字记录外,还画有本族名人的画像,并配有当时达官显贵的评语。
      “武竹危氏到第九世后就逐渐繁盛,不仅族人众多,还有许多人出仕为官。”张义开说,“第九世坦在崇宁四年(公园1106年)中乡试第二,次年任钦天监职,授迪公郎。在他68岁告老还乡时,家中人口达百余人之多。”谱中还记载,“第十八世佑,14岁入泮宫于至戊子科中秋魁连捷,乙丑年岁春围除翰林院编修历,登翰林苑位至学士”等。族谱中对危氏先人出仕为官的记载并不详尽,考证为官人员的记录时,记者只找到两人,似乎不像民间传说的“三十六名”之多。“先期的族谱已经编修上百年了,有的内容在辗转中毁损了。”村民危明煊说,“族谱往往不是在当代就编修,有的是在数百年以后才修的,因此,对一些人物的记录也不尽详细。”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说,由于在外为官的人多,一到官员回乡省亲,官道沿途上总要预备许多马槽,供官员及其随从的马匹使用。”张义开告诉记者,现在,除了在村里,原来的官道上,还有许多刻着“危氏造”字样的马槽。“可见当时确有许多人在外做官或经商。”张义开说。记者在危氏祖庙前,看到了他们所说的马槽,只是如今已然废弃了。

      在村民的带领下,穿过危氏祖屋宽大的厅堂,记者来到祖屋的后院,一口带着井圈的小型水井,赫然映入眼帘。井口直径不足一米,井中水清澈见底,数尾红色金鱼在悠然游弋,井上的石圈高约70厘米,由一块整石雕琢而成,圈壁厚约8厘米,圈内外雕琢精细,圈的外侧雕刻着“乾道元年”“乙酉秋造”字样。究其制作年间,应在公元1165年,即南宋乾道年间。
      在危氏租屋门前的田野里,分布着一些月牙型的小水池,池边用碎石砌成。“村里共有七个这样的水池,是古人用来储存消防用水的,同时,也用于增加村中的灵气。”危良波说,七个水池按照七星的形状排列,人称“七星池”。但现在,有的水池已经变成水田、菜地了。记者看到,在危氏祖屋正前方的水池,保留得还较为完整,但已成为鸭子嬉戏的场所。
      “村头有座石拱桥,建造年代也已经相当久远,我们现在仍在使用。”危良波告诉记者。在村庄的西北侧,一座单孔陡面石拱桥横跨安前溪南北两岸,桥呈马蹄状,桥台及山墙用灰绿岩块石砌成,桥面陡坡状,用条石铺成石阶,桥的拱顶厚仅40厘米。“桥的建造时间没有记载,但我们推测,可能是建于第九世时。如果是这样,桥的历史也有近900年了。”张义开说,虽然年代久远,但这座桥依然是村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通道。
      “在曾担任过钦天监春官的坦公死后,其后人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墓,只是被人盗挖,墓中的石板、石柱、石桌等也被移做他用了。”张义开告诉记者。随后,记者与张义开驱车来到他所指的墓地,只见墓中杂草丛生,只留下一个墓的外形。“墓中的石材被人搬到对面山上建公园了。”张义开说。在墓址对面的山包上,记者找到了一块宽约一米,长超过二米的石碑,石碑断裂,中间一截不知去向。碑的上端横刻着“皇明”字样,中间竖刻着“迪公郎静……吾危佳城”,左右分别可有“天启……癸亥岁”“仲夏吉……旦造”等字样。“不知什么时候,墓被人盗挖,墓中的石板、石柱、石桌等被当地人搬到这里来建了这个公园。”张义开指着山顶上用石板、石柱围成的圆圈说,“石柱上刻有很多动物的头像,可见,这座墓在当时是相当豪华的。”虽然公园已经杂草丛生,但隐约还能看到许多雕琢精细的石板、石柱等。(记 者   张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