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上街
内容更新时间:2009-02-13 14:50:05来源:闽侯乡音报

上街镇国宝塔。
征地、拆迁、大学城,这些抢人眼球的字眼使上街的今天变得热闹。而这片热闹的土地,也因此承载着许多闽侯其他乡镇所未有的艰辛与喜悦。这是历史又一次赋予上街深刻的时代意蕴。走进上街,读懂上街,您需怀有一颗自然宁静的心。
上街镇地处闽侯县中南部,这块1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钟灵毓秀,有山有水还有花的香。这山指的是旗山,巍巍的旗山耸立上街的南部,为上街挺立起了一个坚强的脊梁;这水说的是闽江水,滔滔的闽江从上街北边长长地流过,赋予了上街千万种似水的柔情。山水共同滋孕的土地,您可以想象她的丰饶与美丽。此外,造物主似乎还特别钟爱这片丰美的土地,给她带来了茉莉的花香。二千多年前,原产于印度和波斯湾一带的茉莉花,带着扑鼻的芬芳来到中国,几经周折,在上街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阳光与空气,从而芳香一地。于是上街有了一个很美的称呼“茉莉之乡”。 盛产茉莉花的这片土地也因此被命名为“花屿”。 得天独厚的花屿还盛产着甘蔗、籽瓜、芝麻、花生、油茶、油菜;还种着荔枝、龙眼、橄榄、柑桔这四大名果;还养着鲢鱼、银鱼、蚬种、鳗鱼苗,其中沙堤“莲门港” 鲢鱼、新洲与马排的银鱼都远近驰名,侯官、厚美、金屿、浦口鳗苗产量曾居全县之冠。如此之地,理当有中国千百年来最能代表并激发浪漫气息的酒文化,而上街的青红酒恰就为上街平添了这份气韵。
所以一切都注定,上街永远会是热闹的,并且会热闹得十分高贵。
初唐至中唐,160多年间,福州郡治下的侯官县,它的县治就选择在上街镇侯官村。时至今日,1100多个春秋己过去,侯官村还保存有城隍古庙、镇国宝塔等千年胜迹,依稀可见昔时故县风物。城隍古庙位于村中的华棣山上,奉祀的神是西汉御史大夫周苛,一位楚汉战争中的忠烈之士。镇国宝塔矗立闽江边,据说是当时侯官县令听游方僧人之言,为镇闽江水患而建。
后梁乾化三年(913),闽王王审知在上街屿头山建了第宅,叫他最得力助手林硕德居住。林硕德是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光州固始人,智谋勇略俱佳,为开闽都统使。在上街过得很悠然的林硕德见第宅周围曲水环绕,便环屿头山建了六座桥,所以誉称“六桥林”。 而这位林硕德便是上街六桥林氏的始祖。 上街六桥林氏得江山之利,成为闽中大姓望族之一,名人辈出。从唐末至明中叶,先后出过“三统帅、一宰辅、二尚书、双翰林、十二进士”。今天,六桥林的子孙藩衍,散居海内外。由于当时王审知还为林硕德府第赐书了一个匾,名曰“上溪”。 “花屿” 因此改名“上溪”, 后化溪为街。上街之名便一直用至今。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上街镇上街村的赤塘山迎来了一位杰出人物,福州凤池张氏始祖张睦。张睦也是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光州固始人。他辅佐闽王王审知,驾驮商贾,守藩二十九年,其富国裕民、忠贞良佐的伟绩,开疆拓土、发展商贸的功勋,传颂八闽。但这位深受福建人特别是商人们敬仰的入闽先贤,最终也把自己的长眠之地选择在上街。如今,张睦墓依然美丽地安稳于上街,占地约1300多平方米。
不仅如此,上街新州村的将军府也向人们讲述着随王审知入闽的金姓后裔,宋代的驾前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金履丰弃袭归田在上街结茅而居、垦沙造园、种桔栽蔗的精彩且动人的故事……
历史的车轮滚滚,今天的上街依然不寂寞。
2001 年,上街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迎来了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的落户。这给上街插上智慧的翅膀。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规划面积18000多亩,建设8个新校区及学生生活区、中心共享区、科技园区、教师生活区和福州一中新校区,在校学生将达12万左右。建成后,福州大学新区会是集教育、科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园区,是福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开展对外科技教育合作交流的窗口。光阴荏冉,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如今己初具规模,成为闽侯乃至福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喜欢徜徉这片浸染着知识与智慧之光的风景中,收拾干净尘世的纷繁,安安静静地用心,沐浴并馨享上街的这另一种新鲜的清新文明:任我自由驰骋的宽宽长长纵横区间的路,挺拔出文化艺术之魅力的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楼,涤荡着别样的青春涛声的热热闹闹的商业街,清清朗朗的书声里跳动着的一颗颗年轻知性的心,还有那总是昂首蔚蓝的天空方向的缤纷花骨朵……
这里每一个风景都是歌,都是诗,美妙,激昂。所以我敢说,上街因为有了这份最具时代意义和未来意义的文明,上街的历史会更深邃、更博大,而上街的人们也将成为上街历史中的勇者和智者。
拂去历史的面纱,细细思索,我不知道是美丽的上街给来到上街的人们带来幸运,还是来到上街的人们为上街注入了生机活力。但我至少知道,上街在闽侯的历史舞台上,己成为了主角。不甘于后的上街人也总是把自己的精彩呈现:走出了福建史上第一个状元郎宋代的许将、世界闻名的“侯氏制碱法” 发明者侯德榜,成立了省级投资区,打造了闽侯最大的根雕生产基地,兴建了别具一格的闽都大庄园,生产的脱胎漆器畅销台港澳与欧美……
如果我把上街比作一本书,那么这书很厚重也很有蕴意,值得您翻一翻,读一读,静静地。(曾小榕)
上街镇地处闽侯县中南部,这块1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钟灵毓秀,有山有水还有花的香。这山指的是旗山,巍巍的旗山耸立上街的南部,为上街挺立起了一个坚强的脊梁;这水说的是闽江水,滔滔的闽江从上街北边长长地流过,赋予了上街千万种似水的柔情。山水共同滋孕的土地,您可以想象她的丰饶与美丽。此外,造物主似乎还特别钟爱这片丰美的土地,给她带来了茉莉的花香。二千多年前,原产于印度和波斯湾一带的茉莉花,带着扑鼻的芬芳来到中国,几经周折,在上街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阳光与空气,从而芳香一地。于是上街有了一个很美的称呼“茉莉之乡”。 盛产茉莉花的这片土地也因此被命名为“花屿”。 得天独厚的花屿还盛产着甘蔗、籽瓜、芝麻、花生、油茶、油菜;还种着荔枝、龙眼、橄榄、柑桔这四大名果;还养着鲢鱼、银鱼、蚬种、鳗鱼苗,其中沙堤“莲门港” 鲢鱼、新洲与马排的银鱼都远近驰名,侯官、厚美、金屿、浦口鳗苗产量曾居全县之冠。如此之地,理当有中国千百年来最能代表并激发浪漫气息的酒文化,而上街的青红酒恰就为上街平添了这份气韵。
所以一切都注定,上街永远会是热闹的,并且会热闹得十分高贵。
初唐至中唐,160多年间,福州郡治下的侯官县,它的县治就选择在上街镇侯官村。时至今日,1100多个春秋己过去,侯官村还保存有城隍古庙、镇国宝塔等千年胜迹,依稀可见昔时故县风物。城隍古庙位于村中的华棣山上,奉祀的神是西汉御史大夫周苛,一位楚汉战争中的忠烈之士。镇国宝塔矗立闽江边,据说是当时侯官县令听游方僧人之言,为镇闽江水患而建。
后梁乾化三年(913),闽王王审知在上街屿头山建了第宅,叫他最得力助手林硕德居住。林硕德是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光州固始人,智谋勇略俱佳,为开闽都统使。在上街过得很悠然的林硕德见第宅周围曲水环绕,便环屿头山建了六座桥,所以誉称“六桥林”。 而这位林硕德便是上街六桥林氏的始祖。 上街六桥林氏得江山之利,成为闽中大姓望族之一,名人辈出。从唐末至明中叶,先后出过“三统帅、一宰辅、二尚书、双翰林、十二进士”。今天,六桥林的子孙藩衍,散居海内外。由于当时王审知还为林硕德府第赐书了一个匾,名曰“上溪”。 “花屿” 因此改名“上溪”, 后化溪为街。上街之名便一直用至今。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上街镇上街村的赤塘山迎来了一位杰出人物,福州凤池张氏始祖张睦。张睦也是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河南光州固始人。他辅佐闽王王审知,驾驮商贾,守藩二十九年,其富国裕民、忠贞良佐的伟绩,开疆拓土、发展商贸的功勋,传颂八闽。但这位深受福建人特别是商人们敬仰的入闽先贤,最终也把自己的长眠之地选择在上街。如今,张睦墓依然美丽地安稳于上街,占地约1300多平方米。
不仅如此,上街新州村的将军府也向人们讲述着随王审知入闽的金姓后裔,宋代的驾前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金履丰弃袭归田在上街结茅而居、垦沙造园、种桔栽蔗的精彩且动人的故事……
历史的车轮滚滚,今天的上街依然不寂寞。
2001 年,上街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迎来了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的落户。这给上街插上智慧的翅膀。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规划面积18000多亩,建设8个新校区及学生生活区、中心共享区、科技园区、教师生活区和福州一中新校区,在校学生将达12万左右。建成后,福州大学新区会是集教育、科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园区,是福建省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开展对外科技教育合作交流的窗口。光阴荏冉,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如今己初具规模,成为闽侯乃至福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喜欢徜徉这片浸染着知识与智慧之光的风景中,收拾干净尘世的纷繁,安安静静地用心,沐浴并馨享上街的这另一种新鲜的清新文明:任我自由驰骋的宽宽长长纵横区间的路,挺拔出文化艺术之魅力的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楼,涤荡着别样的青春涛声的热热闹闹的商业街,清清朗朗的书声里跳动着的一颗颗年轻知性的心,还有那总是昂首蔚蓝的天空方向的缤纷花骨朵……
这里每一个风景都是歌,都是诗,美妙,激昂。所以我敢说,上街因为有了这份最具时代意义和未来意义的文明,上街的历史会更深邃、更博大,而上街的人们也将成为上街历史中的勇者和智者。
拂去历史的面纱,细细思索,我不知道是美丽的上街给来到上街的人们带来幸运,还是来到上街的人们为上街注入了生机活力。但我至少知道,上街在闽侯的历史舞台上,己成为了主角。不甘于后的上街人也总是把自己的精彩呈现:走出了福建史上第一个状元郎宋代的许将、世界闻名的“侯氏制碱法” 发明者侯德榜,成立了省级投资区,打造了闽侯最大的根雕生产基地,兴建了别具一格的闽都大庄园,生产的脱胎漆器畅销台港澳与欧美……
如果我把上街比作一本书,那么这书很厚重也很有蕴意,值得您翻一翻,读一读,静静地。(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