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福州评话
内容更新时间:2009-02-03 09:12:33来源:闽侯乡音报
《清官能判家庭事》登上央视“曲苑杂坛” 栏目。我想这是长期耕耘于闽侯评话战线上的曲艺工作者的欣慰,更是闽侯文化界的一件幸事。由此,我萌生了一种说一说福州评话的意念。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
唐末和宋代,中原宗室士民多次迁徒入闽,其中就包括说书人。据说临安著名的说书艺人丘机山在宋末元初就曾到福州讲过书,这些都为福州评话的孕育提供了良好氛围。约于明末清初,福州评话真正形成。艺人柳敬亭被尊为了祖师。
柳敬亭是泰州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大师。如果您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中黄宗羲写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说的五柳先生便是柳敬亭。福州评话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已十分盛行。新中国成立之初,福州成立了福州评话工作者协会。1960年,福州市曲艺团成立。福州评话在新的时代有了自己的家。
福州评话的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八九字句。其唱调有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时使用,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音乐唱腔无严格曲谱,按福州方言依字行腔的吟诵调。福州评话道具有醒木、折扇、加一片铙钹(配以斑指、竹箸),作为间奏击节乐器。福州评话的节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和家庭书5种。长解书都是历史故事;短解书是武侠故事;半长短书有《水浒》等;公案书专讲清官为民请命和平冤决狱的故事,为福州评话独有且富于地方色彩;家庭书多反映家庭伦理与悲欢离合的故事。
福州评话从伴奏乐器的形制、吟诵表演的方式、独特的曲本体裁和传统的话本题材等方面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称为古老曲艺的“活化石”。
漫步福州评话历史,一代代的评话艺人们都十分努力并优秀。光绪、宣统及民国初年,有善说君臣书的徐炳铨,善说义侠书的阮庆庆、徐天定,善说家庭才子佳人书的黄菊亭、徐天生、林细弟。20世纪30年代,福州评话从业人数近300人。其中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被誉为“福州评话三杰”。很荣幸,这三杰中的陈春生、黄天天是闽侯人。
陈春生,今上街美屿村人,1900年出生。19岁开始学艺,其后以一本《毡笠记》走红福州。擅长家庭书,对传统评话曲调敢于改革创新,吸引了闽剧中的一些曲调和民间小调、民谣、山歌等,把它化为评话的“平嗓”、“清嗓”、“泪嗓”和“逗嗓”。新中国成立后,陈春生组建“九人团”(即闽侯红桔子剧团前身),经常穿草鞋、背行囊,带领学徒爬山越岭深入山区,送书上门。1960年,他赴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1年,当选为省曲协副主席。同时,他还是闽侯县第一届至第五届及第八届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从1956年以后一直担任省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春生遭残酷迫害,不幸身患胃癌。粉碎“四人帮”后,为了满足听众的渴望,仍抱病奋力登台,在省体育馆、市文化宫灯光球场等地,通过场内外扩音喇叭为广大听众演出。在临终前的两个月里,除留下一组唱腔录音资料,还抱重病参加了福建曲协会为他举办的“陈春生流派四代同堂专场演出”。1980年4月24日,陈春生在福州苍霞洲寓所病殁。
黄天天,青口傅筑村人,1907年出生。10岁开始学艺,第二年登台讲书,艺惊四座。抗日战争时期,他与江南生合编的《忠臣血》《英雄泪》评话曲本,风靡一时,后被改编为闽剧。黄天天擅长君臣书、武侠书,书风粗犷高亢、唱句铿锵激昂、道白明快利落。解放后,黄天天一方面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整理改编《双金印》等传统评话,一方面致力于编演现代评话。50年代编写了《阮三讲新闻》、《三年早知道》等。60年代与陈竹曦合作改编《龙江颂》、《逐鹿中原》等新书。历任福州市评话协会副理事长,福州市曲艺团团长、福建省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市政协委员等。“文革”期间,同样遭迫害,患直肠癌。1977年9月,病逝榕城。
陈春生、黄天天不但以其精湛艺术奉献给社会、而且热心授徒。陈春生弟子有“小神童”叶依清、赵美美、吴乐天(艺名小春生)、陈德桂,有以郑其森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林木林为代表的“后七子”等10余人。黄天天弟子有郑天元、林天雀、黄天英、郑小天及子黄剑峰等。均可谓桃李满园,后继有人。
烟云掩遮不住精彩,精彩的最终都会是闪光夺目的。2006年5月20日,福州评话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小榕)
福州评话是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闽侯、永泰、长乐、连江、福清、闽清等十几个县市及台湾和东南亚的福州籍华侨集居地。
唐末和宋代,中原宗室士民多次迁徒入闽,其中就包括说书人。据说临安著名的说书艺人丘机山在宋末元初就曾到福州讲过书,这些都为福州评话的孕育提供了良好氛围。约于明末清初,福州评话真正形成。艺人柳敬亭被尊为了祖师。
柳敬亭是泰州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大师。如果您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中黄宗羲写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说的五柳先生便是柳敬亭。福州评话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已十分盛行。新中国成立之初,福州成立了福州评话工作者协会。1960年,福州市曲艺团成立。福州评话在新的时代有了自己的家。
福州评话的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八九字句。其唱调有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时使用,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音乐唱腔无严格曲谱,按福州方言依字行腔的吟诵调。福州评话道具有醒木、折扇、加一片铙钹(配以斑指、竹箸),作为间奏击节乐器。福州评话的节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和家庭书5种。长解书都是历史故事;短解书是武侠故事;半长短书有《水浒》等;公案书专讲清官为民请命和平冤决狱的故事,为福州评话独有且富于地方色彩;家庭书多反映家庭伦理与悲欢离合的故事。
福州评话从伴奏乐器的形制、吟诵表演的方式、独特的曲本体裁和传统的话本题材等方面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称为古老曲艺的“活化石”。
漫步福州评话历史,一代代的评话艺人们都十分努力并优秀。光绪、宣统及民国初年,有善说君臣书的徐炳铨,善说义侠书的阮庆庆、徐天定,善说家庭才子佳人书的黄菊亭、徐天生、林细弟。20世纪30年代,福州评话从业人数近300人。其中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被誉为“福州评话三杰”。很荣幸,这三杰中的陈春生、黄天天是闽侯人。
陈春生,今上街美屿村人,1900年出生。19岁开始学艺,其后以一本《毡笠记》走红福州。擅长家庭书,对传统评话曲调敢于改革创新,吸引了闽剧中的一些曲调和民间小调、民谣、山歌等,把它化为评话的“平嗓”、“清嗓”、“泪嗓”和“逗嗓”。新中国成立后,陈春生组建“九人团”(即闽侯红桔子剧团前身),经常穿草鞋、背行囊,带领学徒爬山越岭深入山区,送书上门。1960年,他赴京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1年,当选为省曲协副主席。同时,他还是闽侯县第一届至第五届及第八届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从1956年以后一直担任省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春生遭残酷迫害,不幸身患胃癌。粉碎“四人帮”后,为了满足听众的渴望,仍抱病奋力登台,在省体育馆、市文化宫灯光球场等地,通过场内外扩音喇叭为广大听众演出。在临终前的两个月里,除留下一组唱腔录音资料,还抱重病参加了福建曲协会为他举办的“陈春生流派四代同堂专场演出”。1980年4月24日,陈春生在福州苍霞洲寓所病殁。
黄天天,青口傅筑村人,1907年出生。10岁开始学艺,第二年登台讲书,艺惊四座。抗日战争时期,他与江南生合编的《忠臣血》《英雄泪》评话曲本,风靡一时,后被改编为闽剧。黄天天擅长君臣书、武侠书,书风粗犷高亢、唱句铿锵激昂、道白明快利落。解放后,黄天天一方面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整理改编《双金印》等传统评话,一方面致力于编演现代评话。50年代编写了《阮三讲新闻》、《三年早知道》等。60年代与陈竹曦合作改编《龙江颂》、《逐鹿中原》等新书。历任福州市评话协会副理事长,福州市曲艺团团长、福建省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市政协委员等。“文革”期间,同样遭迫害,患直肠癌。1977年9月,病逝榕城。
陈春生、黄天天不但以其精湛艺术奉献给社会、而且热心授徒。陈春生弟子有“小神童”叶依清、赵美美、吴乐天(艺名小春生)、陈德桂,有以郑其森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林木林为代表的“后七子”等10余人。黄天天弟子有郑天元、林天雀、黄天英、郑小天及子黄剑峰等。均可谓桃李满园,后继有人。
烟云掩遮不住精彩,精彩的最终都会是闪光夺目的。2006年5月20日,福州评话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