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娱神的名义狂欢
内容更新时间:2009-02-03 11:12:17来源:闽侯乡音报

城隍庙戏台

注福寺戏台木雕
人类以歌舞“娱神”的传统由来已久,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很可能就是早期人类在祭祀活动上歌舞娱神活动的真实写照。在生产力较低下的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大程度上倚赖未知的大自然的恩赐。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百姓对一切的神,包括死去的祖先,总是怀着敬畏的态度:获得丰收了,是神的功劳,家里发生祸事了,很可能是神发脾气了。为了趋利避害,人们总是尽一切可能小心翼翼地讨好神,逢年过节搭台唱戏,就是讨好的方式之一。当然,世俗的中国人在祭祖、拜神的同时,也偷偷藏了一点自己的私心:辛苦了这么久,也借着这个机会热闹热闹,调剂一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生活;年轻的男女也能借着这个机会互相认识;小孩子在凑热闹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教育,知道些朝代更迭的故事、明白些忠义节孝的道理。
如今,那些曾经在城乡各地娱人耳目、甚至引起万人空巷的戏曲表演,已经被响彻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压迫着,如寒冬的小鸟,只缩在一个小角落,发出少有人在意的啁啾。但还有一些古戏台,却依然寂寞地挺立着,在夕阳的余晖里,默默咀嚼、回味着昔日的繁华。
闽侯的古戏台,多数都是寺庙、祠堂的附属建筑,为三面敞开单檐歇山顶亭式,面向神像或祖宗牌位。看戏的普通百姓簇拥在拜亭里,与神仙、祖宗同乐,高贵一些的乡绅或小姐们则坐在戏台两侧的看楼上,边看戏边喝茶、嗑瓜子。戏台上方的藻井,既起着美化舞台的作用,还充当扩音器,能使表演者的声音产生“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效果。讲究一些的戏台,多饰金贴彩,装饰得金碧辉煌,还保留了一些民间艺人留下的壁画,题材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文故事。戏台周围的楹联,也多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保留至今的古戏台主要有侯官城隍庙戏台、上街新洲将军庙戏台、南屿福垆寺戏台、南屿双峰注福寺戏台、宏山吴氏宗祠戏台、竹岐罗洋寺戏台、仙洋闽越王庙戏台、荆溪徐家村荆山境戏台和南通苏坂北社戏台等。
侯官城隍庙戏台,位于上街镇侯官村华棣山,始建于唐武德六年(623年),历经宋、明、清多次修建,现存为清代建筑,1998年重修。戏台实为庙的倒座,坐东朝西,面朝着大殿,与神龛所供奉城隍爷、城隍奶等神像相对。平面呈方形,三面敞开,抬梁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40多平方米。戏台距地面高1.90米。屋顶正脊用砖泥砌筑,中置火焰球,两翼角雕饰龙首状。戏台分前后台,用屏门隔断。台前明间,供演戏用;后为暗间,作为演员化妆、休憩之所。台顶中央建有螺旋状伞形藻井,做工精细。台前三面台裙分二层栏板,上层饰雕“年年有馀”、“平安如意”、“富贵长命”、“福在眼前”等吉祥图案,并以“福、禄、寿、喜”雕刻间隔;下层雕饰缠枝莲、牡丹等花卉图案,并用狮头状的垂柱均分成若干组。在戏台正面的屏壁左右,各辟一门,所谓“出将”、“入相”之门,便于演员上下场。在屏壁上端,悬挂有一块“乐乐乐”横匾,巧妙利用“乐”字多音的特点,寓意“人们从爱好音乐,从而从观赏音乐中得到快乐”。戏台的左右两侧都设有阁楼式长廊,底层为通道,二楼为观赏区。台前亦建有四柱方形拜亭,为观赏戏剧的主要场地。
上街新洲将军庙,始建于明中叶,为纪念金氏始祖金履丰将军而建,清、民国均有重修。庙坐东朝西,前后三进,由西至东,沿中轴线依次建有门楼、戏台、前拜亭、钟鼓楼、正殿、后拜亭、后殿等,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戏台面朝着正殿,建筑面积约有100平方米,也是三面敞开的单檐歇山顶亭式构造,飞檐翘角,凌空欲飞。戏台距地面1.3米,台中为活动楼板,便于游神时留出通道。戏台正中墙壁用六个屏门组合而成,中四扇浮雕花鸟图案,左右两侧屏板则分别饰雕天官与寿星。屏门上正枋雕刻有 “文成公主回国”等大型木构组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戏台周围有椭圆、八角、圆形、方形等形态不一、大小不同的10个藻井,藻井全用小木斗拱螺旋式叠砌而成,整个建筑榫卯严实,勾心斗角,贴金施彩,金光耀目。尤其是中轴线上的三个大藻井,做工最为精妙,宽大而凹深,斗拱构法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戏台前枋额精雕细刻历史人物戏文故事,上下饰以花卉图案,俏丽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戏台上二对楹联,亦富有哲理,曰:“乾坤一戏台,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质在旁亦临在上,力扫魑魅魍魉,尽教里社共蒙庥;视无形而听无声,能销水旱灾祲,永使闾阎齐获福。”戏台后两侧后台房、门窗等亦雕刻精美,与戏台及两旁的长廊式看楼融为一体,构成繁华艳丽、典雅精致的古剧场。
南屿福垆寺戏台,位于南屿镇西街,背枕垆峰山,面临锦溪。福垆寺俗称泰山堂,始建年代不详,其前身为天后宫,祀闽台海神妈祖娘娘,现主祀东岳泰山驾前温、康两都统。戏台为清代重建,民国、1990年曾有重修。戏台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井”字状梁构架,非常牢固。戏台顶中央大藻井,中间一层装饰一周以当地百姓生活离不开的箍桶、制伞、酱店、补鞋、酒肆等为题材的“36间店”组雕,颇有特色。在大藻井的四周屋顶还建有12个大小不一,风格迥异的藻井,制作工艺精细。梁柱、雀替、额枋等多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手法,并借助线刻造型和浮凸的块面,饰以大漆,贴以金箔,取得金碧辉煌之效果。戏台两侧双层木构酒楼的栏板上,阴刻楷书“二十四品”诗文,文化气息浓厚。台前天井,不辟拜亭,却在台前与大殿之间,架设一道遮风雨的“过亭”,此种作法为它处所罕见。
南屿双峰注福寺,位于南屿镇双峰村,始建于宋徽宗年间,相传由永泰县葛岭院里寺分炉至此,主祀“玉封天仙府五皇大帝”。现存戏台为清代建筑,清宣统年间、民国丁巳二次重修,1988年再修。戏台坐北朝南,与正殿神龛相对应。藻井呈八角形,分六层组成,顶部中央有雕刻成莲状的垂头,井栏榫卯垒叠,构筑简约精巧。戏台正面屏门饰以“寿”字漏窗,上方悬挂有“思无邪”匾额;两侧边门作为演员上下场之通道,门额蕉叶匾上分别嵌有“出风”、“入雅”字样。其间覆竹楹联题曰:“丑旦生末净是真是假;宫商角征羽宜古宜今。”生动谐趣,道出了戏曲文化的内涵。
其他的古戏台,也都各有特色,如宏山吴氏宗祠戏台木雕精美,竹岐罗洋寺戏台楹联“生如明汉卿卿我我,才高新浩武武文文”耐人寻味,且看楼廊顶外墙保存着二组民间艺人所绘清代人物花鸟彩绘壁画,但技艺不凡;仙洋闽越王庙戏台后墙灰壁上墨书有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庙内演戏的时间、班名、剧目等文字记录19条,是研究福州民间戏剧文化的珍贵史料。
这些古戏台既具有鲜明的时代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是闽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戏曲文化的固态形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徜徉其中,你似乎能听见那些久远的声音,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灵魂。(曾致远)
如今,那些曾经在城乡各地娱人耳目、甚至引起万人空巷的戏曲表演,已经被响彻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压迫着,如寒冬的小鸟,只缩在一个小角落,发出少有人在意的啁啾。但还有一些古戏台,却依然寂寞地挺立着,在夕阳的余晖里,默默咀嚼、回味着昔日的繁华。
闽侯的古戏台,多数都是寺庙、祠堂的附属建筑,为三面敞开单檐歇山顶亭式,面向神像或祖宗牌位。看戏的普通百姓簇拥在拜亭里,与神仙、祖宗同乐,高贵一些的乡绅或小姐们则坐在戏台两侧的看楼上,边看戏边喝茶、嗑瓜子。戏台上方的藻井,既起着美化舞台的作用,还充当扩音器,能使表演者的声音产生“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效果。讲究一些的戏台,多饰金贴彩,装饰得金碧辉煌,还保留了一些民间艺人留下的壁画,题材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文故事。戏台周围的楹联,也多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保留至今的古戏台主要有侯官城隍庙戏台、上街新洲将军庙戏台、南屿福垆寺戏台、南屿双峰注福寺戏台、宏山吴氏宗祠戏台、竹岐罗洋寺戏台、仙洋闽越王庙戏台、荆溪徐家村荆山境戏台和南通苏坂北社戏台等。
侯官城隍庙戏台,位于上街镇侯官村华棣山,始建于唐武德六年(623年),历经宋、明、清多次修建,现存为清代建筑,1998年重修。戏台实为庙的倒座,坐东朝西,面朝着大殿,与神龛所供奉城隍爷、城隍奶等神像相对。平面呈方形,三面敞开,抬梁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40多平方米。戏台距地面高1.90米。屋顶正脊用砖泥砌筑,中置火焰球,两翼角雕饰龙首状。戏台分前后台,用屏门隔断。台前明间,供演戏用;后为暗间,作为演员化妆、休憩之所。台顶中央建有螺旋状伞形藻井,做工精细。台前三面台裙分二层栏板,上层饰雕“年年有馀”、“平安如意”、“富贵长命”、“福在眼前”等吉祥图案,并以“福、禄、寿、喜”雕刻间隔;下层雕饰缠枝莲、牡丹等花卉图案,并用狮头状的垂柱均分成若干组。在戏台正面的屏壁左右,各辟一门,所谓“出将”、“入相”之门,便于演员上下场。在屏壁上端,悬挂有一块“乐乐乐”横匾,巧妙利用“乐”字多音的特点,寓意“人们从爱好音乐,从而从观赏音乐中得到快乐”。戏台的左右两侧都设有阁楼式长廊,底层为通道,二楼为观赏区。台前亦建有四柱方形拜亭,为观赏戏剧的主要场地。
上街新洲将军庙,始建于明中叶,为纪念金氏始祖金履丰将军而建,清、民国均有重修。庙坐东朝西,前后三进,由西至东,沿中轴线依次建有门楼、戏台、前拜亭、钟鼓楼、正殿、后拜亭、后殿等,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戏台面朝着正殿,建筑面积约有100平方米,也是三面敞开的单檐歇山顶亭式构造,飞檐翘角,凌空欲飞。戏台距地面1.3米,台中为活动楼板,便于游神时留出通道。戏台正中墙壁用六个屏门组合而成,中四扇浮雕花鸟图案,左右两侧屏板则分别饰雕天官与寿星。屏门上正枋雕刻有 “文成公主回国”等大型木构组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戏台周围有椭圆、八角、圆形、方形等形态不一、大小不同的10个藻井,藻井全用小木斗拱螺旋式叠砌而成,整个建筑榫卯严实,勾心斗角,贴金施彩,金光耀目。尤其是中轴线上的三个大藻井,做工最为精妙,宽大而凹深,斗拱构法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戏台前枋额精雕细刻历史人物戏文故事,上下饰以花卉图案,俏丽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戏台上二对楹联,亦富有哲理,曰:“乾坤一戏台,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质在旁亦临在上,力扫魑魅魍魉,尽教里社共蒙庥;视无形而听无声,能销水旱灾祲,永使闾阎齐获福。”戏台后两侧后台房、门窗等亦雕刻精美,与戏台及两旁的长廊式看楼融为一体,构成繁华艳丽、典雅精致的古剧场。
南屿福垆寺戏台,位于南屿镇西街,背枕垆峰山,面临锦溪。福垆寺俗称泰山堂,始建年代不详,其前身为天后宫,祀闽台海神妈祖娘娘,现主祀东岳泰山驾前温、康两都统。戏台为清代重建,民国、1990年曾有重修。戏台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井”字状梁构架,非常牢固。戏台顶中央大藻井,中间一层装饰一周以当地百姓生活离不开的箍桶、制伞、酱店、补鞋、酒肆等为题材的“36间店”组雕,颇有特色。在大藻井的四周屋顶还建有12个大小不一,风格迥异的藻井,制作工艺精细。梁柱、雀替、额枋等多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手法,并借助线刻造型和浮凸的块面,饰以大漆,贴以金箔,取得金碧辉煌之效果。戏台两侧双层木构酒楼的栏板上,阴刻楷书“二十四品”诗文,文化气息浓厚。台前天井,不辟拜亭,却在台前与大殿之间,架设一道遮风雨的“过亭”,此种作法为它处所罕见。
南屿双峰注福寺,位于南屿镇双峰村,始建于宋徽宗年间,相传由永泰县葛岭院里寺分炉至此,主祀“玉封天仙府五皇大帝”。现存戏台为清代建筑,清宣统年间、民国丁巳二次重修,1988年再修。戏台坐北朝南,与正殿神龛相对应。藻井呈八角形,分六层组成,顶部中央有雕刻成莲状的垂头,井栏榫卯垒叠,构筑简约精巧。戏台正面屏门饰以“寿”字漏窗,上方悬挂有“思无邪”匾额;两侧边门作为演员上下场之通道,门额蕉叶匾上分别嵌有“出风”、“入雅”字样。其间覆竹楹联题曰:“丑旦生末净是真是假;宫商角征羽宜古宜今。”生动谐趣,道出了戏曲文化的内涵。
其他的古戏台,也都各有特色,如宏山吴氏宗祠戏台木雕精美,竹岐罗洋寺戏台楹联“生如明汉卿卿我我,才高新浩武武文文”耐人寻味,且看楼廊顶外墙保存着二组民间艺人所绘清代人物花鸟彩绘壁画,但技艺不凡;仙洋闽越王庙戏台后墙灰壁上墨书有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庙内演戏的时间、班名、剧目等文字记录19条,是研究福州民间戏剧文化的珍贵史料。
这些古戏台既具有鲜明的时代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是闽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戏曲文化的固态形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徜徉其中,你似乎能听见那些久远的声音,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灵魂。(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