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情任性真庐隐
内容更新时间:2009-01-12 10:14:12来源:闽侯乡音报

位于南屿的庐隐祖居。

庐隐
庐隐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福州三才女”之一。与其他两位美丽优雅与智慧并存的著名女性相比,庐隐真如她的名字一样,在历史的长空只留下惊鸿一瞥,便消逝沉寂,隐没在众人的记忆中了。然而,有心或无心走近她的人,很少能不为这位身世坎坷、任情任性的奇女子所震撼……
在南屿新联村岭东自然村一处枕山临江的地带,坐落着一所坐东朝西、面积约500平方米的老房子,从东至西,依次建筑有门楼、前回廊、天井、左右回廊、主座等,八字形翼墙和单檐歇山顶的门楼,仍隐隐透着官家气派。厅堂正面设有神龛,龛前还保存有横案桌,大厅右墙壁上还残存有黄宝瑛中举时张贴的捷报。
关于庐隐,很多人都只是从高中所学的文学常识里知道,她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福州三才女”之一,但其人其事其文,却知之甚少。与其他两位美丽优雅与智慧并存的著名女性相比,庐隐真如她的名字一样,在历史的长空只留下惊鸿一瞥,便消逝沉寂,隐没在众人的记忆中了。
然而,有心或无心走近她的人,很少能不为这位身世坎坷、任情任性的奇女子所震撼。
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1898年5月4日,出生在一个前清较富裕的家庭。鉴于上面已有了三个哥哥,父母对这个女儿的降生,原本是怀着热切的心情期待着的,不幸的是,就在她出生那天,外婆去世了。迷信而又受丧母之痛打击的母亲从此认定庐隐是“不祥之人”,年幼的庐隐生下来就与母亲温暖的怀抱无缘。偏偏她生来体弱,两岁时生了一身的疥疮,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对这不公平的人世,小庐隐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哭闹,这更招来家人的嫌恶。只有淳朴善良的乳母疼她,把她带到乡下,让村野的清新空气和阳光重新铸造了她健康的身体。
父亲高中举人,即将赴任湖南零陵知县,他们带上了这个“野孩子”似的的女儿,一家人都为父亲的高升而高兴,只有想念乳母的庐隐一路哭闹,烦躁的父亲差点把她丢到海里淹死。
厄运似乎特别青睐这个可怜的姑娘,在庐隐六岁时,父亲暴病于任上,孤儿寡母只得投奔在京任农工商部员外郎的舅父。母亲对她的厌恶一如既往,庐隐和婢女住在一起,不得入学,只能跟着一个没入过学、非常严苛的姨母受启蒙教育。九岁那年,庐隐被送入教会学校北京女子幕贞学院小学寄读,跟“无产阶级”的子女一起,吃最低劣的饭。悲惨的生活和严酷的校规,无法让“上帝”在这个小姑娘的心里生根,但美国人朱太太带着眼泪的善意祝祷却打动了庐隐的心,她从此信仰了基督教。
1911年,当革命军在武汉高擎义旗的时候,残忍的家庭竟抛下庐隐和她的两个表妹而躲到天津租界去了。待清王朝被推翻以后,她在大哥的帮助下,第一次开始练习作短文,由于她拼命用功,竟考上了高小。这时母亲和亲戚的脸上有了喜色,丑小鸭居然有了聪明之誊。后来她更加勤奋,不久又考取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预科,这更使家里人对她刮目相看。
相对自由的学校生活,让庐隐旷达爽朗的本性开始显现出来,她和五位好友结成了“六君子”,以不拘形迹而全校闻名。同时,她爱上了文学,读遍了所有她能搜罗到的书,还得到一个“小说迷”的绰号。
十六岁时,母亲开始操心她的婚事,这对情窦未开、渴望自由的庐隐来说真的太早了,她十分抵触,并宣称要独身一辈子。这时,一位表亲林鸿俊走进了她的生活。相似的经历,让这对青年男女之间萌生了朦胧的情愫,林鸿俊向庐隐的母亲提亲,却被拒绝了,理由是他家贫,又没有深造。这反而激起了生性倔强的庐隐的义愤,她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母亲无奈答应,不过要求他们大学毕业后才能举行婚礼。
由于当时尚无女子大学,且男校不对女生开放,为了生计,庐隐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安庆、开封任教,不安分的性格让她无法安定,近两年内多处奔走,于是又得了一个绰号“一学期先生”。1919年,为积攒学费,庐隐错过了考期,只能以旁听生资格,进入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就读,在那些骄傲的大学生面前自惭形秽的庐隐拼命用功,不久即因作文优秀意外地获得老师的好评,也赢来了同学们的尊重,一学期后即转为正式生。
生活似乎开始向她展露笑脸,且当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新思潮激荡着年青学子的心,庐隐“婺外”的天性充分表现出来,出众的口才和热情的性格,使她成为各种学生活动的领袖人物,这个时期的庐隐,如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激情。她与校中另外三个志趣相投的学生会干部以“战国四公子”自命,庐隐被封为“孟尝君”。大学毕业前夕,她与同学们自编自演新戏,不仅获得大众的好评,还为她们去日本、朝鲜等地游历筹足了经费。在校期间,庐隐开始文学创作,1920年2月19日,处女作《“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刊登在《晨报副刊》上,随后又发表了数篇议论性文章,1921年2月,她以“庐隐”笔名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得到茅盾、郑振铎等人的赏识,不久,成为文学研究会第一名女作家,也是第一批会员。
也是在那时,她开始觉得与已即将毕业于北京工业专科学校的未婚夫林鸿俊差异越来越大,林是一个十分传统的男人,一心只想升官发财,追求物质享受,希望自己的妻子不要太热衷社会活动,而要恪守相夫教子的本分。接受了新思想的庐隐不顾母亲反对,毅然与“前程似锦”的林鸿俊解除了婚约。
1919年初冬,庐隐在北京学界福建同乡会成立大会上,结识了郑振铎、郭弼藩(梦良)等人。性格沉稳、有思想、有大志、才华横溢的郭梦良令庐隐倾倒,郭也欣赏庐隐的才气。他向庐隐坦言,他是有家室的人,20岁时父母包办成婚,与妻子谈不上爱情。他是新婚一月后才入北大的。庐隐虽然犹豫彷徨过,但最终仍然抵挡不住郭梦良的深情,不顾家人的责难、亲朋的嘲讽、好友的劝谏和世人的唾骂,向郭梦良坚定地表示:“只要我们有爱情,你有妻子也不要紧。”1922年夏在上海与郭梦良结婚。这一惊人之举震动了文坛乃至整个社会。
然而,新婚的欢乐是短暂的。婚后琐碎的生活,以及来自丈夫家庭的压力,很快让她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与人“做小”的尴尬和屈辱。
厄运接踵而至,婚后不久母亲即病逝,1925年,与庐隐成婚不到两年的郭梦良也患病去世,抛下庐隐一人带着10个月大的女儿。面对灭顶之灾,庐隐硬撑着把郭的灵柩护送回福建,与郭的父母及前妻一起过了度日如年的8个月。为了生活,庐隐于1926年夏回到北京师大附中教书,与好友石评梅成为同事。石评梅的情人、中共一大代表高君宇病逝,葬于北京陶然亭。庐隐以此为素材,写了《象牙戒指》。庐、石同是天涯沦落人,她俩终日以烟打发时光,以酒遣愁。或去陶然亭面对垒垒荒坟,放声痛哭;或强作欢颜,狂放高歌,游戏人间。世人不解这种摧心之痛,却送给她们一个“浪漫女作家”的雅号。
毁灭性的打击接二连三,1928年9月30日,庐隐最亲密的挚友石评梅患急性脑膜炎猝亡。庐隐深悟到生命的脆弱如荷叶上的露珠,绝望中感叹“死比生乐”。
在庐隐最为苦闷的这段时间里,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一个青年学生李唯建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个小她八岁的青年诗人,以执着而热烈的情感打动了庐隐行将枯槁的心,1930年,庐隐与李唯建成婚,再一次惊世骇俗。
婚后的生活虽不尽如人意,但却是庐隐短暂的一生中最为温柔和顺的日子,这段时期,她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以英勇抗击日军的十九路军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火焰》,虽然因为对素材不够熟练而显得有些粗糙,但却是庐隐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前面是不可限量的前程,但残酷的命运却失去了让她继续走下去的耐心。1934年5月,庐隐即将临盆,因为生活拮据,为了省钱,她没有去医院待产,而是花十几块钱请了一个助产士,不幸遭遇难产,助产士的手术刀划破了她的子宫,不久就因失血过多在上海大华医院去世,年仅36岁。
在庐隐十余年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她创作出了近两百篇作品,题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传记等。庐隐的小说大多采用自传体或日记体,对女性的心理刻划相当细腻,文辞清丽,格调凄美。其对爱情、对婚姻的解读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发人深省的。
关于庐隐的为人与为文,她的朋友们有中肯的评说:
“庐隐外表虽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甚或骄傲得难以教人亲近,其实是一个胸无城府、光明磊落的人。”(苏雪林:《关于庐隐的回忆》)
“庐隐就是这么一个很痛快的人,高兴起来,就哈哈大笑;烦闷的时候,就痛饮几杯;伤心的时候就大哭一场,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破口大骂,毫不顾到什么环境不环境。”(谢冰莹:《黄庐隐》)
她坎坷多舛的命运,与她坚韧倔强的个性,与她爽朗旷达的性格,与她格调凄婉的文风,无不显示了她是一个“生于矛盾,死于矛盾”、率真任情的奇女子。
庐隐自己说:“我就是喜欢玩火,我愿让火把我烧成灰烬。”她真的实现了她的愿望,这个身材瘦小、貌不惊人的女子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在与社会抗争的过程中,一路呼啸着、一路燃烧着走完她不平凡的一生。(■ 曾致远)
关于庐隐,很多人都只是从高中所学的文学常识里知道,她是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福州三才女”之一,但其人其事其文,却知之甚少。与其他两位美丽优雅与智慧并存的著名女性相比,庐隐真如她的名字一样,在历史的长空只留下惊鸿一瞥,便消逝沉寂,隐没在众人的记忆中了。
然而,有心或无心走近她的人,很少能不为这位身世坎坷、任情任性的奇女子所震撼。
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1898年5月4日,出生在一个前清较富裕的家庭。鉴于上面已有了三个哥哥,父母对这个女儿的降生,原本是怀着热切的心情期待着的,不幸的是,就在她出生那天,外婆去世了。迷信而又受丧母之痛打击的母亲从此认定庐隐是“不祥之人”,年幼的庐隐生下来就与母亲温暖的怀抱无缘。偏偏她生来体弱,两岁时生了一身的疥疮,到了三岁还不会说话,对这不公平的人世,小庐隐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哭闹,这更招来家人的嫌恶。只有淳朴善良的乳母疼她,把她带到乡下,让村野的清新空气和阳光重新铸造了她健康的身体。
父亲高中举人,即将赴任湖南零陵知县,他们带上了这个“野孩子”似的的女儿,一家人都为父亲的高升而高兴,只有想念乳母的庐隐一路哭闹,烦躁的父亲差点把她丢到海里淹死。
厄运似乎特别青睐这个可怜的姑娘,在庐隐六岁时,父亲暴病于任上,孤儿寡母只得投奔在京任农工商部员外郎的舅父。母亲对她的厌恶一如既往,庐隐和婢女住在一起,不得入学,只能跟着一个没入过学、非常严苛的姨母受启蒙教育。九岁那年,庐隐被送入教会学校北京女子幕贞学院小学寄读,跟“无产阶级”的子女一起,吃最低劣的饭。悲惨的生活和严酷的校规,无法让“上帝”在这个小姑娘的心里生根,但美国人朱太太带着眼泪的善意祝祷却打动了庐隐的心,她从此信仰了基督教。
1911年,当革命军在武汉高擎义旗的时候,残忍的家庭竟抛下庐隐和她的两个表妹而躲到天津租界去了。待清王朝被推翻以后,她在大哥的帮助下,第一次开始练习作短文,由于她拼命用功,竟考上了高小。这时母亲和亲戚的脸上有了喜色,丑小鸭居然有了聪明之誊。后来她更加勤奋,不久又考取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预科,这更使家里人对她刮目相看。
相对自由的学校生活,让庐隐旷达爽朗的本性开始显现出来,她和五位好友结成了“六君子”,以不拘形迹而全校闻名。同时,她爱上了文学,读遍了所有她能搜罗到的书,还得到一个“小说迷”的绰号。
十六岁时,母亲开始操心她的婚事,这对情窦未开、渴望自由的庐隐来说真的太早了,她十分抵触,并宣称要独身一辈子。这时,一位表亲林鸿俊走进了她的生活。相似的经历,让这对青年男女之间萌生了朦胧的情愫,林鸿俊向庐隐的母亲提亲,却被拒绝了,理由是他家贫,又没有深造。这反而激起了生性倔强的庐隐的义愤,她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母亲无奈答应,不过要求他们大学毕业后才能举行婚礼。
由于当时尚无女子大学,且男校不对女生开放,为了生计,庐隐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安庆、开封任教,不安分的性格让她无法安定,近两年内多处奔走,于是又得了一个绰号“一学期先生”。1919年,为积攒学费,庐隐错过了考期,只能以旁听生资格,进入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就读,在那些骄傲的大学生面前自惭形秽的庐隐拼命用功,不久即因作文优秀意外地获得老师的好评,也赢来了同学们的尊重,一学期后即转为正式生。
生活似乎开始向她展露笑脸,且当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新思潮激荡着年青学子的心,庐隐“婺外”的天性充分表现出来,出众的口才和热情的性格,使她成为各种学生活动的领袖人物,这个时期的庐隐,如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激情。她与校中另外三个志趣相投的学生会干部以“战国四公子”自命,庐隐被封为“孟尝君”。大学毕业前夕,她与同学们自编自演新戏,不仅获得大众的好评,还为她们去日本、朝鲜等地游历筹足了经费。在校期间,庐隐开始文学创作,1920年2月19日,处女作《“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刊登在《晨报副刊》上,随后又发表了数篇议论性文章,1921年2月,她以“庐隐”笔名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得到茅盾、郑振铎等人的赏识,不久,成为文学研究会第一名女作家,也是第一批会员。
也是在那时,她开始觉得与已即将毕业于北京工业专科学校的未婚夫林鸿俊差异越来越大,林是一个十分传统的男人,一心只想升官发财,追求物质享受,希望自己的妻子不要太热衷社会活动,而要恪守相夫教子的本分。接受了新思想的庐隐不顾母亲反对,毅然与“前程似锦”的林鸿俊解除了婚约。
1919年初冬,庐隐在北京学界福建同乡会成立大会上,结识了郑振铎、郭弼藩(梦良)等人。性格沉稳、有思想、有大志、才华横溢的郭梦良令庐隐倾倒,郭也欣赏庐隐的才气。他向庐隐坦言,他是有家室的人,20岁时父母包办成婚,与妻子谈不上爱情。他是新婚一月后才入北大的。庐隐虽然犹豫彷徨过,但最终仍然抵挡不住郭梦良的深情,不顾家人的责难、亲朋的嘲讽、好友的劝谏和世人的唾骂,向郭梦良坚定地表示:“只要我们有爱情,你有妻子也不要紧。”1922年夏在上海与郭梦良结婚。这一惊人之举震动了文坛乃至整个社会。
然而,新婚的欢乐是短暂的。婚后琐碎的生活,以及来自丈夫家庭的压力,很快让她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与人“做小”的尴尬和屈辱。
厄运接踵而至,婚后不久母亲即病逝,1925年,与庐隐成婚不到两年的郭梦良也患病去世,抛下庐隐一人带着10个月大的女儿。面对灭顶之灾,庐隐硬撑着把郭的灵柩护送回福建,与郭的父母及前妻一起过了度日如年的8个月。为了生活,庐隐于1926年夏回到北京师大附中教书,与好友石评梅成为同事。石评梅的情人、中共一大代表高君宇病逝,葬于北京陶然亭。庐隐以此为素材,写了《象牙戒指》。庐、石同是天涯沦落人,她俩终日以烟打发时光,以酒遣愁。或去陶然亭面对垒垒荒坟,放声痛哭;或强作欢颜,狂放高歌,游戏人间。世人不解这种摧心之痛,却送给她们一个“浪漫女作家”的雅号。
毁灭性的打击接二连三,1928年9月30日,庐隐最亲密的挚友石评梅患急性脑膜炎猝亡。庐隐深悟到生命的脆弱如荷叶上的露珠,绝望中感叹“死比生乐”。
在庐隐最为苦闷的这段时间里,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一个青年学生李唯建走进了她的生活。这个小她八岁的青年诗人,以执着而热烈的情感打动了庐隐行将枯槁的心,1930年,庐隐与李唯建成婚,再一次惊世骇俗。
婚后的生活虽不尽如人意,但却是庐隐短暂的一生中最为温柔和顺的日子,这段时期,她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以英勇抗击日军的十九路军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火焰》,虽然因为对素材不够熟练而显得有些粗糙,但却是庐隐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前面是不可限量的前程,但残酷的命运却失去了让她继续走下去的耐心。1934年5月,庐隐即将临盆,因为生活拮据,为了省钱,她没有去医院待产,而是花十几块钱请了一个助产士,不幸遭遇难产,助产士的手术刀划破了她的子宫,不久就因失血过多在上海大华医院去世,年仅36岁。
在庐隐十余年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她创作出了近两百篇作品,题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传记等。庐隐的小说大多采用自传体或日记体,对女性的心理刻划相当细腻,文辞清丽,格调凄美。其对爱情、对婚姻的解读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发人深省的。
关于庐隐的为人与为文,她的朋友们有中肯的评说:
“庐隐外表虽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甚或骄傲得难以教人亲近,其实是一个胸无城府、光明磊落的人。”(苏雪林:《关于庐隐的回忆》)
“庐隐就是这么一个很痛快的人,高兴起来,就哈哈大笑;烦闷的时候,就痛饮几杯;伤心的时候就大哭一场,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破口大骂,毫不顾到什么环境不环境。”(谢冰莹:《黄庐隐》)
她坎坷多舛的命运,与她坚韧倔强的个性,与她爽朗旷达的性格,与她格调凄婉的文风,无不显示了她是一个“生于矛盾,死于矛盾”、率真任情的奇女子。
庐隐自己说:“我就是喜欢玩火,我愿让火把我烧成灰烬。”她真的实现了她的愿望,这个身材瘦小、貌不惊人的女子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在与社会抗争的过程中,一路呼啸着、一路燃烧着走完她不平凡的一生。(■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