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意真勇士——张敬
内容更新时间:2008-12-26 15:20:33来源:闽侯乡音报

张敬将军

抗日忠烈张敬将军之祖居。
张家有男初长成
1908年6月20日,福州道山路天皇岭张宅,张敬呱呱坠地。孩子的出生给这个清贫的家庭增添了几许喜庆和生机。不久,父母又先后给小张敬添了3个弟妹,一大家子虽然生活拮据,倒也其乐融融。在张敬13岁的时候,悲剧降临,正当壮年的父亲不幸去世,这个家一下子如当时的时局一样,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还好,他们还有一个比较有钱的舅父,能给他们一些资助,加上母亲陈香闺勤劳能干,靠着做女红,也拉扯大了嗷嗷待哺的四个孩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23年,张敬考入福建省立理工学校,从学校到家里,这段路程可不算近,年少的张敬在那几年里,天天都用脚板丈量:早上帮母亲做早饭,然后匆匆赶去学校,晚上放学再匆匆赶回家帮母亲料理家务,同时督促3个弟妹读书。
1928年,从理工学校毕业后,张敬投奔在北京的舅父,在舅父的资助和引荐下,考入北京大学,为旁听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他还到当时海军部刘某部长家担任家教,开始自食其力。两年后,在刘部长的推荐下,张敬南下广东,在国民革命第11师教导团任少校副官,不久,又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炮科专业,1931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被保送日本炮兵士官学校深造,当时兼任校长的蒋介石还为此奖励给他一块手表。归国后,张敬即受任78师十九路军炮兵营营长,常驻泉州,后调防福州一年,驻扎在乌山路沈葆桢公祠堂(今市委花园内),“军纪严明,为民所称道”,至此,张敬基本上完成了从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到一个英姿飒爽,威严精干的军人的转变。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没有不对异性产生憧憬和渴慕的,即使是再怎么心如磐石的硬汉也不例外。作为一个被世人景仰的抗日英雄,张敬的爱情和婚姻问题,人们一直讳莫如深。在张敬胞妹张淑桢的追忆中,还有自称是张敬未婚妻的卢采芬记述中,我们抽丝剥茧,逐渐理清了张敬的情感脉络。
据卢采芬女士的记述,张敬曾有过一次包办婚姻,妻子是一名广东番禺的女子。结合张敬的经历,有可能是他南下广东,任教导团少校副官时,由刘某部长或其他长官“包办”的。因为张敬年少失怙,母亲和家人又长期住在榕城,不大可能给他“包办”一个广东番禺的女子为妻。
可能出自年轻人的反叛心理,张敬对这个强加给他的妻子似乎没有什么感情,夫妻有名无实。张敬胞妹张淑桢的追忆里根本没有提及这个广东籍的嫂嫂,只是说,张敬任78师十九路军炮兵营长,回驻泉州时,一度因病住院结识护士长郑某(福州某医院院长之女),日久生情,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还要求母亲及诸弟妹移居泉州筹办婚礼,连女傧相的人选都定好了,可惜不久张敬又调第五战区工作,张敬与这位郑护士长的婚事终究没成。
卢采芬女士是一位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的娇小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她本该继续她那无忧无虑的小姐生活,快快乐乐,顺顺当当地读到大学,然后找一位门当户对的夫婿,安稳过一生。然而,她出生于1921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偌大的中国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刚读完高一的卢采芬不得不辍学,随家人到原籍安徽阜阳避难,后来,在报上看到国民党第五战区抗日救国青年军团招收学员的消息,她就跟着兄妹、表兄妹一起报名参加,她的长官正是张敬。两个完全不同背景、不同出生地的年轻人的生命就这样产生了交集。
16岁的卢采芬眼中的张敬,是一个“20多岁,英俊精干,神情威严”的大哥,学员都很崇敬他,也很怕他,也许卢采芬也一样,起初对张敬也只有又敬又怕的感觉。然而,张敬的感受可能有很大不同,年轻、美丽、活泼的卢采芬的出现,犹如在他困苦、枯燥的生命中吹进了一股清风。
卢采芬追忆说:“战乱年代,事无定数,再说他不但是我的救命恩人,还同意我继续读书,于是就同意先订婚。”
秘密的订婚仪式之后,卢采芬考上了郧阳中学高三,继续她那中断了的校园生活,而张敬则怀揣着卢采芬的一张两寸照片,回到第五战区第三大队,踏向那不可知的未来。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永别。
灿如流星的生命
后面的故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最经常被张氏族人津津乐道。1939年秋,张自忠司令赴均县视察三十三集团军后方留守部队,并应主持五战区干部训练工作的老朋友张寿龄之邀,就近视察了五战区干训团。视察中,他发现第三大队的内务格外整洁,爱才如命的张自忠在听过张寿龄的简单介绍后,便立即要求老友割爱,让张敬到他那里去。一向敬重张自忠的张敬欣然从命,自此便长期追随在张自忠左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张敬先是任司令长官部作战科科长,后又任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部上将作战参谋,1939年3月10日随张自忠出征参加临沂战役,驰援庞炳勋部,毙敌3000余人。不久因表现突出,被破格晋升为少将高参,张自忠还亲口夸赞他,并许诺日后更要委以重任。这对于治军素严,有“剥皮将军”之称的张自忠而言,可谓十分少见,也从侧面反映了张敬确实是一个军事奇才。
1940年初,张自忠兼任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司令部设在襄河西岸。4月,日军第十一军调集多个师团约15万人,计划发动枣宜战役,意图控制长江交通,彻底切断通往重庆的水上运输线。5月1日,战役正式打响。日军分三路向襄河东岸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守军力战不支,于5月3日全线溃退。襄河西岸的张自忠于6日晚决定亲率兵团渡河作战。5月7日凌晨,张敬、李文田跟张自忠一起,率七十四师和司令部手枪营渡过襄河,奔赴河东战场。他们曾多次击退敌军,仅梅家高庙一战,就击毙日军第十三师团1400余人。不幸的是,5月13日,张自忠司令部所用密码被日军破译,作战计划泄露,且日军集中大股兵力回攻,张部寡不敌众,于5月15日下午被赶到南瓜店以北的一个山沟沿里,伤亡惨重。坚持到16日上午,张部又伤亡上千人,张自忠也身负重伤,弥留之际,安排伤病员和苏联顾问等人转移,又命张敬迅速撤退,张敬却坚决不从,誓与张司令同赴国难。他带伤誓死抵抗,将十倍于己的敌军阻于山脚下达两个多小时。在用手枪击毙数名敌人后,死于敌人刺刀之下,场面悲壮,连日本官兵也敬佩不已。
1986年6月,张敬被追认为“抗日革命烈士”,遗照进入文林山公墓抗日烈士馆。2008年,正值张敬诞辰100周年,烈士故里南通镇特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以告慰英灵。(■ 曾致远)
1908年6月20日,福州道山路天皇岭张宅,张敬呱呱坠地。孩子的出生给这个清贫的家庭增添了几许喜庆和生机。不久,父母又先后给小张敬添了3个弟妹,一大家子虽然生活拮据,倒也其乐融融。在张敬13岁的时候,悲剧降临,正当壮年的父亲不幸去世,这个家一下子如当时的时局一样,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还好,他们还有一个比较有钱的舅父,能给他们一些资助,加上母亲陈香闺勤劳能干,靠着做女红,也拉扯大了嗷嗷待哺的四个孩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23年,张敬考入福建省立理工学校,从学校到家里,这段路程可不算近,年少的张敬在那几年里,天天都用脚板丈量:早上帮母亲做早饭,然后匆匆赶去学校,晚上放学再匆匆赶回家帮母亲料理家务,同时督促3个弟妹读书。
1928年,从理工学校毕业后,张敬投奔在北京的舅父,在舅父的资助和引荐下,考入北京大学,为旁听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他还到当时海军部刘某部长家担任家教,开始自食其力。两年后,在刘部长的推荐下,张敬南下广东,在国民革命第11师教导团任少校副官,不久,又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炮科专业,1931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被保送日本炮兵士官学校深造,当时兼任校长的蒋介石还为此奖励给他一块手表。归国后,张敬即受任78师十九路军炮兵营营长,常驻泉州,后调防福州一年,驻扎在乌山路沈葆桢公祠堂(今市委花园内),“军纪严明,为民所称道”,至此,张敬基本上完成了从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到一个英姿飒爽,威严精干的军人的转变。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没有不对异性产生憧憬和渴慕的,即使是再怎么心如磐石的硬汉也不例外。作为一个被世人景仰的抗日英雄,张敬的爱情和婚姻问题,人们一直讳莫如深。在张敬胞妹张淑桢的追忆中,还有自称是张敬未婚妻的卢采芬记述中,我们抽丝剥茧,逐渐理清了张敬的情感脉络。
据卢采芬女士的记述,张敬曾有过一次包办婚姻,妻子是一名广东番禺的女子。结合张敬的经历,有可能是他南下广东,任教导团少校副官时,由刘某部长或其他长官“包办”的。因为张敬年少失怙,母亲和家人又长期住在榕城,不大可能给他“包办”一个广东番禺的女子为妻。
可能出自年轻人的反叛心理,张敬对这个强加给他的妻子似乎没有什么感情,夫妻有名无实。张敬胞妹张淑桢的追忆里根本没有提及这个广东籍的嫂嫂,只是说,张敬任78师十九路军炮兵营长,回驻泉州时,一度因病住院结识护士长郑某(福州某医院院长之女),日久生情,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还要求母亲及诸弟妹移居泉州筹办婚礼,连女傧相的人选都定好了,可惜不久张敬又调第五战区工作,张敬与这位郑护士长的婚事终究没成。
卢采芬女士是一位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的娇小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她本该继续她那无忧无虑的小姐生活,快快乐乐,顺顺当当地读到大学,然后找一位门当户对的夫婿,安稳过一生。然而,她出生于1921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偌大的中国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刚读完高一的卢采芬不得不辍学,随家人到原籍安徽阜阳避难,后来,在报上看到国民党第五战区抗日救国青年军团招收学员的消息,她就跟着兄妹、表兄妹一起报名参加,她的长官正是张敬。两个完全不同背景、不同出生地的年轻人的生命就这样产生了交集。
16岁的卢采芬眼中的张敬,是一个“20多岁,英俊精干,神情威严”的大哥,学员都很崇敬他,也很怕他,也许卢采芬也一样,起初对张敬也只有又敬又怕的感觉。然而,张敬的感受可能有很大不同,年轻、美丽、活泼的卢采芬的出现,犹如在他困苦、枯燥的生命中吹进了一股清风。
卢采芬追忆说:“战乱年代,事无定数,再说他不但是我的救命恩人,还同意我继续读书,于是就同意先订婚。”
秘密的订婚仪式之后,卢采芬考上了郧阳中学高三,继续她那中断了的校园生活,而张敬则怀揣着卢采芬的一张两寸照片,回到第五战区第三大队,踏向那不可知的未来。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永别。
灿如流星的生命
后面的故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最经常被张氏族人津津乐道。1939年秋,张自忠司令赴均县视察三十三集团军后方留守部队,并应主持五战区干部训练工作的老朋友张寿龄之邀,就近视察了五战区干训团。视察中,他发现第三大队的内务格外整洁,爱才如命的张自忠在听过张寿龄的简单介绍后,便立即要求老友割爱,让张敬到他那里去。一向敬重张自忠的张敬欣然从命,自此便长期追随在张自忠左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张敬先是任司令长官部作战科科长,后又任第三十三集团军司令部上将作战参谋,1939年3月10日随张自忠出征参加临沂战役,驰援庞炳勋部,毙敌3000余人。不久因表现突出,被破格晋升为少将高参,张自忠还亲口夸赞他,并许诺日后更要委以重任。这对于治军素严,有“剥皮将军”之称的张自忠而言,可谓十分少见,也从侧面反映了张敬确实是一个军事奇才。
1940年初,张自忠兼任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司令部设在襄河西岸。4月,日军第十一军调集多个师团约15万人,计划发动枣宜战役,意图控制长江交通,彻底切断通往重庆的水上运输线。5月1日,战役正式打响。日军分三路向襄河东岸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守军力战不支,于5月3日全线溃退。襄河西岸的张自忠于6日晚决定亲率兵团渡河作战。5月7日凌晨,张敬、李文田跟张自忠一起,率七十四师和司令部手枪营渡过襄河,奔赴河东战场。他们曾多次击退敌军,仅梅家高庙一战,就击毙日军第十三师团1400余人。不幸的是,5月13日,张自忠司令部所用密码被日军破译,作战计划泄露,且日军集中大股兵力回攻,张部寡不敌众,于5月15日下午被赶到南瓜店以北的一个山沟沿里,伤亡惨重。坚持到16日上午,张部又伤亡上千人,张自忠也身负重伤,弥留之际,安排伤病员和苏联顾问等人转移,又命张敬迅速撤退,张敬却坚决不从,誓与张司令同赴国难。他带伤誓死抵抗,将十倍于己的敌军阻于山脚下达两个多小时。在用手枪击毙数名敌人后,死于敌人刺刀之下,场面悲壮,连日本官兵也敬佩不已。
1986年6月,张敬被追认为“抗日革命烈士”,遗照进入文林山公墓抗日烈士馆。2008年,正值张敬诞辰100周年,烈士故里南通镇特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以告慰英灵。(■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