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南屿
内容更新时间:2008-12-26 15:16:02来源:闽侯乡音报
南屿,对我而言,是一个最真实意义上的故乡。在这片土地上,我出生、成长、求学。直到十八岁那年,脚步随着大学梦一起远游。也是从此,故乡南屿成了我梦中的真,真中的梦。
生于斯,长于斯。悠深街巷青石板上那深深车辙让我感受着南屿历史的厚重;父辈们举手投足中让我感受着南屿淳朴的民风,南屿人有勤奋、沉稳、低调和聪明干练而又不事张扬的个性。
追寻历史的足音,南屿己走过漫漫千年了。在宋代,南屿被称为“修仁乡”。在明代,编写《闽都记》的王应山则把南屿具体分为南、北屿。以锦溪为中心,溪之南岸为南屿,溪之北岸为北屿。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取了南畔的南屿作为镇名。古老的南屿自古是闽江南岸,南港各乡及永泰县的商品流通集散地,有着“小中亭”之美称。如今漫步宋时被称 “千蝗里”的南屿街,只要您用心倾听,依然可听到来自宋元明清的熙熙攘攘的脚步声,一种共荣和谐的声音。在南屿这1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样的风采今天更加绚烂:如荼如火的高岐工业区、建成通车的湾边特大桥、建设中的乌龙江大道、崛起的福州高新科技园区……
南屿位于闽侯县南部,面朝闽江,背依旗山山脉。有山有水的南屿,多姿并美丽着。
南屿的山美。南屿乃平原乡镇,但山却多,细细数之:旗山、太平山、蚬山、象山、饭甑山、笔架山、龙湖山、峙头山……。但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向往,也令南屿永远自豪的当是旗山。旗山山势逶迤、峰峦叠嶂、巅峰奇秀、怪石嶙峋、洞壑幽奥。处处有奇石,峰峰有洞府,以“三十六洞天,一百零八奇岩”闻名遐迩。旗山的深处溪谷纵横,流泉潺潺,植被丰富,草长莺飞,俨然一个天然辽阔的森林公园。旗山的茶叶、珍丝笋、橄榄、生梅、酸枣等特产声名遐迩。旗山还是一个浸刻着深厚文明履痕的文化之山。旗山的佛教文化渊远精深,曾以“九庵十八寺”称绝于闽,那建于北宋大中年间的石松寺钟磬之声今天还是那么响亮,建设中的万佛寺也令人神往。历代的文人骚客悠游其间,留下了不可胜数的名诗佳名。其中晋朝的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感叹“右旗左鼓,全闽二绝”。南宋抗金名将李纲也为旗山倾倒,说“旗鼓两山分左右,天然形胜镇闽州。” 今天,挚爱旗山的南屿人在旗山建起了旗山国家森林公园,一个迷人的自然之园。
南屿的水美。闽江不仅从南屿依偎流过,还孕生了无数支流缠缠绵绵这片土地。美丽的陆锦溪、蓬莱溪、梧溪、梅溪、笔架溪绕汇于蚬江、白屿江、浯江、龙浦江,然后经过江口、尧沙、浦口、窗厦、元峰、六十份的水闸门,阿阿娜娜地纳入乌龙江南港、大樟溪,最后从从容容地东流到海。当涨潮时,又一路丰盈高歌,自由自在地,沿浦周折潆回域,因此有了“环江第一名胜”之美誉。而南屿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乡。水乡的土地自然肥沃,物产也自然丰富,于是南屿又当之无愧地被美称为鱼米之乡。今天的南屿不仅是福州“米袋子”,也是福州的“菜蓝子”,有了万亩杂优水稻、万亩花卉、万亩六月麻、万亩柑桔水果树、万亩湿地松林,还有了千亩省定粮食高产示范田、千亩市控连片蔬菜、千亩优质龙眼、千亩淡水养殖基地……
南屿的人更美。千百年来,南屿的乡民们或耕读、或渔樵、或工织、或商贾、或官宦,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南屿历史的诗篇。如果您走进南屿的水西林古街,您也开启了南屿厚重文化的一页。水西林古街标识在一排以明太守林春泽故居为主体的八座建筑群上。八座古屋并排达五百多米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三进布局,每座大门前,八字形马头墙。林春泽故居上方还挂着“六朝大老”匾额,显示与众不同官家气派。采用圆雕、透雕镂空混合技艺而精雕细刻的梁桁下雀替、枋拱,植树莳花与奇石假山的后花园,工艺精巧的窗扇花格图案,富有地方特色的减柱杠梁式的木构架等等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水西林古街建筑群是传统与地方,府第与民居完美结合的典范。水西林氏家族则诗礼传家,名人辈出。在宋、明就出过20多名进士,宋时九世祖林耕“父子八进士” 的奇迹乃全国罕见。南屿还走出了闽学先驱“海滨四先生”之一的周希孟、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庐隐、“父女双院士”的唐仲璋、唐崇惕等等。南屿还是一个著名“武术之乡”,宋鸿图是清代武状元,周子和、唐大基分别为日本著名武术上流空手道和冲绳刚柔空手道始祖。一个乡涌现出二个武术泰斗和一个武状元也是罕见。南屿还是一个著名“烹饪之乡”,全国首批“八大名厨”,其中有三位都是南屿人,有“双强”之称的强曲曲、强木根,有闽菜、中餐特级大量周宗坤。南屿历来文化教育发达,古时私塾数量多,形式也多,单书院有声名的就有聚奎书院、台鼎堂书院、邦基书院;而今的南屿还拥有4所中学, 18所小学,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南屿人走向外面的世界。
山美,水美,人更美。美丽的南屿让人一见倾心,使人百看不厌,令人回味无穷。如今,南屿这美的资源被开发与转化着,千年古镇正展着时代的新姿。(■ 曾小榕)
生于斯,长于斯。悠深街巷青石板上那深深车辙让我感受着南屿历史的厚重;父辈们举手投足中让我感受着南屿淳朴的民风,南屿人有勤奋、沉稳、低调和聪明干练而又不事张扬的个性。
追寻历史的足音,南屿己走过漫漫千年了。在宋代,南屿被称为“修仁乡”。在明代,编写《闽都记》的王应山则把南屿具体分为南、北屿。以锦溪为中心,溪之南岸为南屿,溪之北岸为北屿。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取了南畔的南屿作为镇名。古老的南屿自古是闽江南岸,南港各乡及永泰县的商品流通集散地,有着“小中亭”之美称。如今漫步宋时被称 “千蝗里”的南屿街,只要您用心倾听,依然可听到来自宋元明清的熙熙攘攘的脚步声,一种共荣和谐的声音。在南屿这1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样的风采今天更加绚烂:如荼如火的高岐工业区、建成通车的湾边特大桥、建设中的乌龙江大道、崛起的福州高新科技园区……
南屿位于闽侯县南部,面朝闽江,背依旗山山脉。有山有水的南屿,多姿并美丽着。
南屿的山美。南屿乃平原乡镇,但山却多,细细数之:旗山、太平山、蚬山、象山、饭甑山、笔架山、龙湖山、峙头山……。但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向往,也令南屿永远自豪的当是旗山。旗山山势逶迤、峰峦叠嶂、巅峰奇秀、怪石嶙峋、洞壑幽奥。处处有奇石,峰峰有洞府,以“三十六洞天,一百零八奇岩”闻名遐迩。旗山的深处溪谷纵横,流泉潺潺,植被丰富,草长莺飞,俨然一个天然辽阔的森林公园。旗山的茶叶、珍丝笋、橄榄、生梅、酸枣等特产声名遐迩。旗山还是一个浸刻着深厚文明履痕的文化之山。旗山的佛教文化渊远精深,曾以“九庵十八寺”称绝于闽,那建于北宋大中年间的石松寺钟磬之声今天还是那么响亮,建设中的万佛寺也令人神往。历代的文人骚客悠游其间,留下了不可胜数的名诗佳名。其中晋朝的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感叹“右旗左鼓,全闽二绝”。南宋抗金名将李纲也为旗山倾倒,说“旗鼓两山分左右,天然形胜镇闽州。” 今天,挚爱旗山的南屿人在旗山建起了旗山国家森林公园,一个迷人的自然之园。
南屿的水美。闽江不仅从南屿依偎流过,还孕生了无数支流缠缠绵绵这片土地。美丽的陆锦溪、蓬莱溪、梧溪、梅溪、笔架溪绕汇于蚬江、白屿江、浯江、龙浦江,然后经过江口、尧沙、浦口、窗厦、元峰、六十份的水闸门,阿阿娜娜地纳入乌龙江南港、大樟溪,最后从从容容地东流到海。当涨潮时,又一路丰盈高歌,自由自在地,沿浦周折潆回域,因此有了“环江第一名胜”之美誉。而南屿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乡。水乡的土地自然肥沃,物产也自然丰富,于是南屿又当之无愧地被美称为鱼米之乡。今天的南屿不仅是福州“米袋子”,也是福州的“菜蓝子”,有了万亩杂优水稻、万亩花卉、万亩六月麻、万亩柑桔水果树、万亩湿地松林,还有了千亩省定粮食高产示范田、千亩市控连片蔬菜、千亩优质龙眼、千亩淡水养殖基地……
南屿的人更美。千百年来,南屿的乡民们或耕读、或渔樵、或工织、或商贾、或官宦,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着南屿历史的诗篇。如果您走进南屿的水西林古街,您也开启了南屿厚重文化的一页。水西林古街标识在一排以明太守林春泽故居为主体的八座建筑群上。八座古屋并排达五百多米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三进布局,每座大门前,八字形马头墙。林春泽故居上方还挂着“六朝大老”匾额,显示与众不同官家气派。采用圆雕、透雕镂空混合技艺而精雕细刻的梁桁下雀替、枋拱,植树莳花与奇石假山的后花园,工艺精巧的窗扇花格图案,富有地方特色的减柱杠梁式的木构架等等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水西林古街建筑群是传统与地方,府第与民居完美结合的典范。水西林氏家族则诗礼传家,名人辈出。在宋、明就出过20多名进士,宋时九世祖林耕“父子八进士” 的奇迹乃全国罕见。南屿还走出了闽学先驱“海滨四先生”之一的周希孟、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庐隐、“父女双院士”的唐仲璋、唐崇惕等等。南屿还是一个著名“武术之乡”,宋鸿图是清代武状元,周子和、唐大基分别为日本著名武术上流空手道和冲绳刚柔空手道始祖。一个乡涌现出二个武术泰斗和一个武状元也是罕见。南屿还是一个著名“烹饪之乡”,全国首批“八大名厨”,其中有三位都是南屿人,有“双强”之称的强曲曲、强木根,有闽菜、中餐特级大量周宗坤。南屿历来文化教育发达,古时私塾数量多,形式也多,单书院有声名的就有聚奎书院、台鼎堂书院、邦基书院;而今的南屿还拥有4所中学, 18所小学,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南屿人走向外面的世界。
山美,水美,人更美。美丽的南屿让人一见倾心,使人百看不厌,令人回味无穷。如今,南屿这美的资源被开发与转化着,千年古镇正展着时代的新姿。(■ 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