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九登黄甲 一门八授豸冠

内容更新时间:2008-12-19 21:11:00来源:闽侯乡音报

陈全之墓买地券。
 
陈全之石官山墓址前石马。
 
 
青口镇大义村“荣绣陈氏祠堂”。
    
         在我县青口镇大义村中心,坐落着一座古朴典雅的祠堂。它“面对吉山,文笔金奎罗列左右;背临石鼓,鳌峰虎岫拱立东西”,气势不凡。前后两进,面阔三间,前座戏台,两侧看台;中天井,左右回廊;后大厅,结构与我县其他宗祠基本没有什么两样,规模也算不上太大,但含蓄的红木柱子隐隐透露出一股贵气,大厅正中神主龛上方名相张居正手书的“博雅茂正”匾额和“四世九登黄甲,一门八授豸冠”的楹联更是分外引人注目,昭示着这座祠堂不同凡响的身世。这就是荣绣陈氏祠堂,著名的大义“九条金带”之祠堂。闽侯宗祠之多、之美,早已闻名遐迩,但被御封为“祠堂”的却只有两座,荣绣陈氏祠堂就是获此殊荣的祠堂之一,另一座为尚干林氏祠堂。
      荣绣陈氏祠堂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历代多有修葺,解放初期,被政府征为粮仓,1990年归还,陈氏族人依原貌重建,使后人得窥这座古祠的风采。
      相传荣绣陈氏入闽始祖为唐太尉陈檄,唐僖宗年间,陈檄跟随王审知的哥哥王潮从河南光州固始转战至福建,其长子陈令镕肇迁大义,为大义陈氏始祖,次子令图、三子令猷居古灵,为古灵陈氏始祖。荣绣之名,起于宋嘉祐年间,族人陈垲衣锦还乡,祭祖时,有感于当时情境,叹曰“荣哉此行,何殊画绣”,于是乡人更里名为“荣绣里”,并于村口立荣绣坊,但这个典雅的地名却并没有广为流传,当地人仍习惯地称大义坊,流传至今则变为大义村。
      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之际,大义陈氏一支亦随时局飘摇,元兵南侵时,甚至连谱牒也毁于兵祸。直到明初二十二祖陈筠轩手上,大义陈氏才重振家风,迎来了家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四代世进士,九登黄甲,八授豸冠。
      黄甲,即金带,豸冠,就是执法官员的官帽(豸,即獬豸,又称“独角兽”,传说是一种似羊非羊、似牛非牛的神兽,具有能分辨是非、判断正误的特异功能。后世执法官员的衣冠上常绣上獬豸图案,以示执法公正)。按明朝官制,四品以上官员赐金带,大义陈氏一族自陈筠轩长子陈叔刚开始,先后有九人获赐金带,民间俗称“九条金带”,依次为长子陈叔刚(陈叔刚为侍读,虽未至四品,但也荣受金带)、三子陈叔绍;叔刚长子陈炜、侄子陈烓;叔刚之孙陈墀,陈烓之子陈达、陈暹;陈墀之子陈朝鎣、陈朝鈇。
      这九人,不仅官位显赫、政绩显著,清正廉洁,一心为民,而且诗文俱佳,其父慈子孝、兄友弟悌,更是留下了许多佳话。
      如陈叔绍,其母林孺人患疾,他每天向上苍祷告,恨不能以自身代母受病痛之苦,甚至亲尝母粪便,以辨别母亲病症轻重;其兄陈叔刚患狂疾时,喜怒无常,连婢仆都不敢近身,而陈叔绍还是小心伺候,须臾不离左右,直至叔刚病逝。陈叔绍与侄子陈炜共学于万卷楼,三年间除礼法之事不得不下楼外,平时断梯悬食、一心攻读之事,数百年来,不知激励了多少陈氏子弟;他历官至湖广按察副使,但“卒之日囊无余资”,连身后都是同僚接济才得以落叶归根,其一片赤子之心,天地可鉴。
      如陈炜,其严峻之时,上疏参劾皇帝宠臣、锦衣指挥使门达,又上书为直言大学士刘吉党废后事而遭谪贬的南京给事中王徽辩护,耿直敢言之声名震动朝野;其宽厚之处,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于水火,力排众议,使因盗贼逃跑而遭连坐的狱卒得以减刑,免于死罪。陈炜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时,“讣告所至,民无远近,皆啼泣如失父母”,正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与最大的告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先祖、父兄的感召下,陈氏子弟也多德行显著。陈氏祠堂曾保存一幅楠木赤金对联,曰“养母弃官当道上章称孝子,勤王奏绩大廷下诏许能臣”,上联讲的就是陈烓次子陈进的故事。陈进曾任湖广荆门同知,也颇有才干,为民所称道,后被提拔为河南都司经历,但他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兄陈达、弟陈暹都在外为官,于是自觉弃官侍奉母亲,承欢膝下。
      “九条金带”的墓葬都在青口地区。陈叔刚因狂疾而卒,年仅47岁,墓在大义蔡庄山,五拜台,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坟前青石墓碑、墓亭、石供桌和旗杆夹犹存;陈叔绍墓在今莲花山,三拜台,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墓碑已佚,仅存碑亭;陈炜墓在今青圃玉水山,已毁,仅存坟丘;陈烓之墓在大义村鼓城全所,九拜台,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规模为“九条金带”中最大的,石碑亭、墓碑、供桌都保存较为完整;陈达活了80岁,是“九条金带”中最长寿的,其墓在蔡庄山,五拜台,占地1500多平方米,墓碑已佚;陈暹墓在大田驿山后阳谷玄居,五拜台,占地1000多平方米;陈朝鎣著有《蓬窗日录》,其墓在大田石官山,已毁,仅存一匹石马,仍忠心耿耿地护卫在主人身旁。1998年,配合东南汽车城基建工程发掘,出土青石长方形墓志铭、将乐石方形买地券各一,现藏于闽侯县博物馆;陈朝鈇墓在后坑墓亭垅,五拜台,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仅存石构墓亭。
      “九条金带”的逸闻轶事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荣绣陈氏祠堂也在陈氏族人努力下,保存较好,但作为他们的最终归宿、埋骨之地,“九条金带”墓葬的保存现状却不容乐观。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之下,保存这些珍贵的遗迹,以慰先灵,以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