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王·闽王

内容更新时间:2008-12-19 21:06:19来源:闽侯乡音报

      八闽的历史,悠远沧桑,生生不息。究竟有多少事在八闽舞台上牵连、了断?又有多少人登台亮相?谁也不能说清。但在八闽遥远的过去,有两个人不能不被时时提起:一个是被称为闽越王的无诸,一个是被称为闽王的王审知。
      闽越王 无诸,是越王勾践的后裔。公元前333年,越国被楚国打败。越王的子孙纷纷逃散到江南海滨一带,他们各据一方,有的称王,有的当君长,互不统属。逃到福建的无诸就在福建境内建立起了闽越国,自称闽越王。虽然背井离乡,但无诸的日子过得倒也有声有色,这样的日子一直到秦统一中国。统一的秦王朝,夺去无诸地盘,在福建设闽中郡,并削掉无诸的王号,把他降为君长。面对强秦,胸怀大志的无诸也只能把他的怨与恨埋在心底。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无诸率领闽中子弟兵,追随刘邦攻入武关,直捣咸阳,战功卓著。秦灭后,楚霸王项羽在分封诸侯时,以楚越之间有旧怨为借口,不封无诸当王,无诸深为不满。等到楚汉战争爆发,无诸等闽越族首领率领闽中兵帮助刘邦击败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重新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故地。重新称王的无诸在治山也就是今福州鼓屏路一带,修筑了城池即冶城作王都。
      前后经历八年血与火的战争洗礼,班师回闽的无诸,统一了分散的部族、方国,引进先进的中原文化体系和生产技术,维护与汉王朝正常的朝贡关系,保境安民,休生养息,闽越国国势威震东南。无诸死后,闽越土著文化最终融入中原汉族文化。后人为缅怀他开疆治闽的业绩,在福州及其他地区多处建庙祭祀。在今闽侯县的上街、南通、洋里等乡镇还存有明清建筑的闽越王庙,特别是位于洋里乡仙洋村和荆溪永丰村的闽越王庙保存较好。
      闽王 王审知,是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中和元年(881),王审知同兄长王潮一道跟随王绪起兵南下,一路经江西、广东,最后进入福建。入福建后,起义军连续攻陷了泉州、福州。由于战功卓著,王潮被任命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当了副观察使。乾宁四年(897年),王潮病死,王审知继任了兄长之位,后加平章事,封为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又被授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加封为闽王。
       “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 这是王审知的治闽理念。当了闽王的王审知实行保境安民政策。一方面向北边的朱全忠称臣纳贡,一方面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贞明二年(916年),他把自己的第二女琅琊郡主嫁给吴越王的儿子为妻;次年(917年),又让自己的第二个儿子迎娶南汉主刘隐的女儿为妻。通过输贡、联姻等手段,为福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安定的外部环境。王审知整顿吏治,用人唯贤,重用不受馈赠的贾郁、重视农业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在外地任职的翁承赞、王    、徐寅等纷纷归来,他都予以礼用。王审知还在福州大兴“四学门”,在各地广设庠序,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他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累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垦荒,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扩浚福州西湖、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东湖等;鼓励农民种茶,每年输出茶叶五、六万斤,福州鼓山的茶叶还被列为贡品。他还特别重视商业、外贸,开辟了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同时撤除关卡,免除苛税,使贸易额扩大,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王审知两度扩大了福州城池。唐天复元年(901年),于小城外加筑城墙,称为“罗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筑南北夹城,称为“南北月城”,面积比旧城扩大七倍多。但王审知笃信佛教,主政时兴建或修复的佛寺达200多座;还铸造金铜大佛,用金字缮写四藏经送入开元寺。后唐同光三年(925年), 王审知病故,被谥“忠懿”,葬在福州北郊,后移到莲花山麓。
      历史在不断前行,也永远追寻着。今天,我们最想知道的往往是未来。但被提得最多的,却是遥远的过去。愿人们能铭记他们——遥远的闽越王和闽王。(■  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