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韡其人其事

内容更新时间:2008-12-09 08:52:35来源:闽侯乡音报

陈韡(1179~1261),字子华,号抑斋,侯官人,其父是人称“北山先生”的南宋著名学者、理学家陈孔硕。陈韡家学渊源,不仅文才出众,还有勇有谋,是一代抗金名士。

墓在闽侯县南屿镇双龙村土牛山,毁于二十世纪60年代,墓中石翁仲、石兽弃置田野。1985年闽侯县南屿镇文化站欲将散落的陈韡石像生文物运到镇所在地辟公园管理保护,后在龙泉村民强烈要求下,移置在龙泉村口公路两旁集中保护,由于保护不力,一武将头颅失落。二十世纪末,这批石雕文物被龙泉村民移归墓地近处。前不久,这批石像生又被移置在龙泉山庄内保管。

现在我们还可以在鼓楼区法海路花园弄,找到陈韡别业“芙蓉园”,在清净的院落里回味他辉煌的一生。

陈韡很早就失去了母亲,从小由祖母抚养。十一岁时,已颇有文才。开禧元年(1205),26岁的陈韡就荣登进士榜。

为官期间,陈韡勤勉为民,精明能干,不仅在百姓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也赢得了皇上的信任和青睐。

开禧六年(1213),陈韡外任江州湖口县尉。有一年,湖口因天灾绝收,哀鸿遍野,陈韡果断地从外地运粮,救活灾民无数。

淳祐七年(1247)),陈韡任湖南安抚大使、潭州知州,赴任前,理宗亲书《骢马行》赏赐给他。当时的湖南人保有楚人崇巫信鬼的习俗,有人借此妖言惑众,扰乱民心。韡贴出告示,严禁“淫祀”,同时把郡县内众多祭祀各路鬼神的祠庙尽数毁掉,并倡导文教,重新修炎帝陵墓和屈原、贾谊祠,民俗因此改变。

南宋偏安一隅,内忧外患,仅仅“为民做主”,显然还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时局动荡,丞相史弥远专政,贿赂公行,各地方官吏也乘机贪污,以至民不聊生,于是相继起义。

绍定二年(1229)冬,闽北发生以晏彪为首的农民大暴动,起义军破沙县、攻长汀、围邵武,势如破竹,政府官员束手无策。转运使陈汶,提举常平史弥忠向朝廷告急,且说,“非陈韡不能办此事。”次年(1230),朝廷任韡为宝章阁直学士,知南剑州,提举汀州、邵武兵甲公事,福建路兵马铃辖兼招捕使,又加提点刑狱。陈韡上任后,将人民丁壮编成一军,并要求朝廷增派淮西兵五千,他亲自带兵至沙县、顺昌、将乐、清流、宁化督捕,所至皆告捷。又往邵武,擒杀义军首领晏彪,这场震动朝野的暴动终于平靖。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陈韡虽然由职责所迫,镇压义军,但他却能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暴动的根源。

绍定六年(1233)五月,江西农民起义,占据松梓山寨,出入江西、广东间,盘据三路数州六十寨,前后达七年,屡败政府军。端平元年(1234)正月,朝廷加韡华文阁待制、江西安抚使。三月,韡分兵守大石堡,截起义军粮道,大破陈三枪军,并在兴宁擒获陈三枪,斩于隆兴市。自出兵及告捷,不及四个月,而大功告成。

韡虽连胜起义军,却明白“盗贼之起,在于贪官污吏”。他不仅在进军途中处斩掠夺民物的将士数人,还在暴动平息后,上疏请求罢免罪行最著的贪官二人,斩叛兵十人,同时请求减少十一州上交绸银,减免隆兴府人民税米。

而且,他还在金国初亡,朝廷有意北伐时,上疏劝阻,认为“竭东南之力,以事西北,是慕虚名而受实祸”,不如与民休息,“息民务农,阜财积谷”。

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一直受到来自外敌的威胁,先有金兵,后有蒙古。陈韡在抵制外侮方面,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干。

开禧十七年(1224),陈韡往宁宗皇帝行在奏事,提出了“三危三策”,他说:“今为边患者有三:有垂亡之金国,有新兴之蒙古,有新附之忠义军。金、蒙存亡未分,忠义叛服难保。一二年后虽欲安坐自守,尚不能办到。应以恢复失地激励中外之心,不可以退守沮将士之气。”并提出“储人才、广屯田、练南兵”三策。这些建议,在当时真可谓是一剂强心针。

嘉熙元年(1237)十月,蒙古兵大围光州(在今河南),朝廷命陈韡率军前往救援,陈韡奏请京湖、淮东两路人马援助,但这两路军却都没有如期赶到,蒙古以精兵围韡军数重,陈韡孤军应战三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落败,将士死亡将尽,光州陷落,将军陈万率残兵突围而出,蒙古兵不能阻。蒙古将帅皆惊,说:“自与金国交兵以来,不曾有此恶战。”陈韡上书请罪,理宗不仅没有责怪他,还手诏慰勉,算得上是虽败犹荣。

后来韡又多次临危受命,直到景定二年(1261)正月,八十三岁高龄的陈韡才终于得到朝廷允许,辞职退休。六月,陈韡在家中逝世,朝廷追赠他为少师,谥忠肃。(■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