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 命 熔 炉 育 新 人——记福建革命大学的学习日子
内容更新时间:2008-12-03 09:00:57来源:闽侯乡音报

革大二部二班九组模范组在毕业前夕合影留念(第三排中为林佑润) 林佑润供图

革大土改第三墙报委员会全体同志(后排左三为林佑润) 林佑润供图
1949年,继我军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之后 ,挥师南下的苏南大队进军福建,接管福州。为解决解放区干部匮乏问题,急需组建和培养一批既有文化,又有革命理论基础知识的革命队伍。后经福建省委批准,决定在福州创办一所抗大式学校,即福建革命大学。。“8.17”福州解放后,全省仍处于战争环境下,尚有21个县市未解放。敌人的飞机依然到处狂轰滥炸,国民党特务频繁活动,肆意破坏;退却到台、彭、金、马的国民党军队残渣余孽也伺机反扑。支援前线,围剿匪徒,镇压反革命及保护民主政府建设等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尽快办起福建革命大学更显急迫。
1949年9月4日,省委书记、省府主席张鼎丞在福州市第一次学生大会上正式对外宣布要创办“福建革命大学”。第二天《福建日报》头版刊登了这则消息。为了办好这所大学,张鼎丞亲自兼任了校长,并从随军南下的服务团中抽调400多名干部担任教员。创办之初,资金不足,省财政克服困难,从山东、东北老区支援款项中挤出经费。据统计,款项达二亿零一百多万元(旧币一万折新币一元);粮食一百二十四万八千多斤。没有校舍,3000多师生员工就散落市区各地,借用学校、庙宇、祠堂和民房,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是年9月20日,招生工作正式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在此之前,许多知识青年面对我军势如破竹解放全国的大好形势,都强烈渴望学习革命理论。恰好福州市学联先后到厦大留榕同学会、协和大学、福建学院、省福中、高工、格致、英华等学校宣传鼓动,所以他们纷纷放弃学业、职业,毅然投奔革命。那些尚未解放地区的知识青年,也爬山涉水,越过敌人道道封锁线,赶到福州参加革大的学习。省委原定招收1500名学员,由于各地知识青年踊跃报考,计划一再打破。面对大家高涨的革命热情,同时也考虑革命事业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省委决定新增1500人。校党委也打破常规,采用了边报名,边入学,边学习的办法,使教学渐渐步入正轨。
据林佑润等老人回忆,当时很多学生不是住在民房,就是住在庙宇或祠堂中。没有床就睡地铺,20多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破屋;没有饭桌,各自就端碗围着一盆大锅,或站或蹲凑合着吃;大米、柴火,同学自已搬运。蔬菜,向当地农民借用冬闲田地栽种;没有教室,老师就以戏台当讲台,学生自带小凳子在台下听讲,用膝盖当课桌作笔记;需要讨论问题,大家就到野外空地去,团团围在一起进行讨论。
福建革命大学办学虽不如其它正规学校,但传授革命道理却不断激起大家的革命斗志。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艰苦朴素,刻苦耐劳,自力更生”的延安抗大精神。主要课程安排有《目前形势与任务》、《社会发展史》、《青年修养》、《中共简史》和《共同纲领》。学习期间既严肃、紧张,又不乏生动、活泼。校部办有《学习》周刊,班级则办起各自的墙报,报道学习动态,交流学习心得。对各班涌现的好人好事更是大肆宣传,树立典型。文娱活动异样活跃,朝学革命歌曲,夕扭秧歌或跳团结舞。在节假日,学校结合阶级教育组织师生观看《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等剧目。同时,学员们自已根据情况也编排起快板,话报剧,小短剧,定期举办文娱晚会。为了配合形势发展需要,甚至到街上演出,宣传时政。
首期革大学习时间只有半年多,但在同学们心中却奠定了远大的革命目标,使大家懂得了“为谁服务,服什么务,怎样服务”的革命道理。1950年3月25日, 2287名学员结束了学习并通过政审,分别走上工作岗位。其中三分之一去支援前线;三分之一去省农委土改队学习土改政策,到农村参加土改活动;三分之一分配到省、市各部门工作。
林佑润在毕业前夕与模范组同学合影留念时,曾题下这样豪言壮语“我们走了,但要记住我们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字句不多,却真实反映了那年代知识青年远大政治抱负。许多同志就这样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投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了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在革大毕业生中共有2人担任省部级干部,26人担任厅级干部,300多人担任县处级干部。有300多人成为研究员、教授、高工、高师。后来,叶飞同志在题福建革命大学纪念册时,曾高度评价道:“福建革大同学是建设福建的一支突击队”,项南同志说“革大有人才”, 胡平同志则在有关革大的报告中批有“革大同志为数很多,均为我省骨干,工作几十年,作出了很大贡献”!(■ 林明秋)
1949年9月4日,省委书记、省府主席张鼎丞在福州市第一次学生大会上正式对外宣布要创办“福建革命大学”。第二天《福建日报》头版刊登了这则消息。为了办好这所大学,张鼎丞亲自兼任了校长,并从随军南下的服务团中抽调400多名干部担任教员。创办之初,资金不足,省财政克服困难,从山东、东北老区支援款项中挤出经费。据统计,款项达二亿零一百多万元(旧币一万折新币一元);粮食一百二十四万八千多斤。没有校舍,3000多师生员工就散落市区各地,借用学校、庙宇、祠堂和民房,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是年9月20日,招生工作正式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在此之前,许多知识青年面对我军势如破竹解放全国的大好形势,都强烈渴望学习革命理论。恰好福州市学联先后到厦大留榕同学会、协和大学、福建学院、省福中、高工、格致、英华等学校宣传鼓动,所以他们纷纷放弃学业、职业,毅然投奔革命。那些尚未解放地区的知识青年,也爬山涉水,越过敌人道道封锁线,赶到福州参加革大的学习。省委原定招收1500名学员,由于各地知识青年踊跃报考,计划一再打破。面对大家高涨的革命热情,同时也考虑革命事业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省委决定新增1500人。校党委也打破常规,采用了边报名,边入学,边学习的办法,使教学渐渐步入正轨。
据林佑润等老人回忆,当时很多学生不是住在民房,就是住在庙宇或祠堂中。没有床就睡地铺,20多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破屋;没有饭桌,各自就端碗围着一盆大锅,或站或蹲凑合着吃;大米、柴火,同学自已搬运。蔬菜,向当地农民借用冬闲田地栽种;没有教室,老师就以戏台当讲台,学生自带小凳子在台下听讲,用膝盖当课桌作笔记;需要讨论问题,大家就到野外空地去,团团围在一起进行讨论。
福建革命大学办学虽不如其它正规学校,但传授革命道理却不断激起大家的革命斗志。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艰苦朴素,刻苦耐劳,自力更生”的延安抗大精神。主要课程安排有《目前形势与任务》、《社会发展史》、《青年修养》、《中共简史》和《共同纲领》。学习期间既严肃、紧张,又不乏生动、活泼。校部办有《学习》周刊,班级则办起各自的墙报,报道学习动态,交流学习心得。对各班涌现的好人好事更是大肆宣传,树立典型。文娱活动异样活跃,朝学革命歌曲,夕扭秧歌或跳团结舞。在节假日,学校结合阶级教育组织师生观看《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等剧目。同时,学员们自已根据情况也编排起快板,话报剧,小短剧,定期举办文娱晚会。为了配合形势发展需要,甚至到街上演出,宣传时政。
首期革大学习时间只有半年多,但在同学们心中却奠定了远大的革命目标,使大家懂得了“为谁服务,服什么务,怎样服务”的革命道理。1950年3月25日, 2287名学员结束了学习并通过政审,分别走上工作岗位。其中三分之一去支援前线;三分之一去省农委土改队学习土改政策,到农村参加土改活动;三分之一分配到省、市各部门工作。
林佑润在毕业前夕与模范组同学合影留念时,曾题下这样豪言壮语“我们走了,但要记住我们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字句不多,却真实反映了那年代知识青年远大政治抱负。许多同志就这样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投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了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在革大毕业生中共有2人担任省部级干部,26人担任厅级干部,300多人担任县处级干部。有300多人成为研究员、教授、高工、高师。后来,叶飞同志在题福建革命大学纪念册时,曾高度评价道:“福建革大同学是建设福建的一支突击队”,项南同志说“革大有人才”, 胡平同志则在有关革大的报告中批有“革大同志为数很多,均为我省骨干,工作几十年,作出了很大贡献”!(■ 林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