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爱闽剧
内容更新时间:2008-12-03 08:53:03来源:闽侯乡音报
《红豆缘》的屡屡获奖和精彩演绎,再次点燃了我心中对闽剧的关注热情。
闽剧俗称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我们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以及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侨旅居地。
小的时候,我十分喜欢闽剧。我生活的那个小乡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同许许多多乡村一样,物质生活贫困,文化生活贫乏,唯独能不时滋润乡民们精神世界的只有土生土长的闽剧。在乡村,闽剧的开演往往都在有节日的时候。演出的场所就设在我们村的祠堂里,离我家还有一段路。但每每为了能看到闽剧,我总是早早地拎个小板凳(那时看戏都自带凳子),屁颠屁颠地跟在戏迷爷爷背后,走过一长段坑坑洼洼的土路,在戏场子里占个好位置。闽剧上演的时候,小乡村是最热闹的,戏园子更是热闹异常。辛苦劳作的人们在这儿侃大山、拉家常、找乐子,园子里还卖着橄榄串、山楂串、冰棍等各种零食。有吃有玩有热闹,自然是小孩儿们的最爱。特别是舞台上打扮漂亮光鲜的“小姐”“丫头”,英俊的“书生”,还有扮相怪异的丑角,再加上时而嘤嘤婉唱、时而豪迈放声、时而插科打诨,都让乡民们得到审美愉悦。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少们对闽剧都乐此不疲,自然也成了我幼小的心灵土壤中的一朵奇葩。甚至幼小的我还常神思飞扬,渴望长大后也能成了他们。
慢慢地长大,命运没有安排我成就闽剧的事业。但闽剧那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魅力仍然不时牵引我,去翻翻闽剧的历史,去探探闽剧的源。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外从政多年,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职的曹学佺,因拒绝皇室宗藩动用国库私建藩邸而遭削职遣返故里。他在闲居福州西郊洪塘乡时,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曹氏家班,邀请儒士文人观赏娱乐,后人称之为“儒林班”, 这是闽剧最早的前身。曹学佺精通韵律,擅长度曲,创研出适合福州方言音韵演唱的新腔。当时文人评论这种新腔是“曲向花间度”、“翠管时调凤”、“新编乐府莺喉啭”,可见腔调之优美。后来闽剧艺人称之为“逗腔”。
清末,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与演唱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演唱昆腔和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逐渐合流一体,其班社被称为“闽班”。 1924年,郑振铎将《紫玉钗》等剧本送商务印书馆出版,以“闽剧” 取代“闽班” 之称。此为“闽剧”这一称之始。
在1924年之时福州府已被撤销,作为闽侯县县城的福州城,当然成为闽剧发祥地和闽剧的活动中心。在闽剧的红氍毹上,曾经走过三位闽侯籍的闽剧优秀表演艺术家:林芝芳、洪深、林赶山。
1926年,年仅9岁的青圃村林依福来到福州“高乐天”班为艺徒,习花旦、青衣、刀马旦,取艺名林芝芳。13岁那年芝芳登台主演《花木兰从军》。之后,继演《嘉桂岭》,首开闽剧男旦武戏, “名旦”之誉鹊起,被誉为“闽班魁首、无敌花旦”。香港联星唱片公司也千里迢迢来到榕城灌制他的《嘉》剧中的“李小环哭城”唱段,驰名海外。长期的舞台生涯,他创造了独特的“林派”艺术。1952年,他晋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看了他的演出。周总理接见他时,紧握着他的手说:“我听过你的唱片,希望你回去后好好培养闽剧后一代。”芝芳不负总理所托,他出任福州闽剧院首任院长,亲自执教,培养了一大批闽剧后起之秀,包括他的女儿林秀英。
1931年,又一个年仅11岁的甘蔗镇洽浦村人洪深,立定非学唱戏不行的决心,瞒着父亲,偷偷地跟着在其家乡演完戏的福州“赛天然”班离开。这一走,走出了一位以唱腔优美洪亮、演技刚健多姿见长,富有独创精神的闽剧表演艺术家。在洪深五十四载的舞台艺术生涯中,他演过一百多出传统戏、现代戏,尤其是对闽剧艺术表现新时代、新人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收获。1981年5月,他到连江黄岐半岛的北茭,面对一水之隔的马祖岛演出了《朱奎斩侄》选段。
在30年代中期,走红了一位以丑角见长的名艺人林赶山。林赶山是尚干镇人。11岁入“旧赛乐”班学艺,习丑角,兼演小生、老生、花脸等行当。1934年,27岁的林赶山所主演的《八大锤》拍成了无声电影。1954年,他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汇演,主演喜剧《炼印》,获演员一等奖。第二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把此剧搬上银幕,拍成戏剧艺术片,这是解放后上银幕的第一部闽剧。林赶山与闽剧名丑林务夏、唐秀山齐称“闽剧三宝”。
为艺术而人生的闽剧艺术家和为人生而艺术的闽剧都该是我们生活中的骄傲,即使今天我们已拥有了斑澜的文化生活。
(■ 曾小榕)
闽剧俗称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我们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以及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侨旅居地。
小的时候,我十分喜欢闽剧。我生活的那个小乡村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同许许多多乡村一样,物质生活贫困,文化生活贫乏,唯独能不时滋润乡民们精神世界的只有土生土长的闽剧。在乡村,闽剧的开演往往都在有节日的时候。演出的场所就设在我们村的祠堂里,离我家还有一段路。但每每为了能看到闽剧,我总是早早地拎个小板凳(那时看戏都自带凳子),屁颠屁颠地跟在戏迷爷爷背后,走过一长段坑坑洼洼的土路,在戏场子里占个好位置。闽剧上演的时候,小乡村是最热闹的,戏园子更是热闹异常。辛苦劳作的人们在这儿侃大山、拉家常、找乐子,园子里还卖着橄榄串、山楂串、冰棍等各种零食。有吃有玩有热闹,自然是小孩儿们的最爱。特别是舞台上打扮漂亮光鲜的“小姐”“丫头”,英俊的“书生”,还有扮相怪异的丑角,再加上时而嘤嘤婉唱、时而豪迈放声、时而插科打诨,都让乡民们得到审美愉悦。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少们对闽剧都乐此不疲,自然也成了我幼小的心灵土壤中的一朵奇葩。甚至幼小的我还常神思飞扬,渴望长大后也能成了他们。
慢慢地长大,命运没有安排我成就闽剧的事业。但闽剧那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魅力仍然不时牵引我,去翻翻闽剧的历史,去探探闽剧的源。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外从政多年,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职的曹学佺,因拒绝皇室宗藩动用国库私建藩邸而遭削职遣返故里。他在闲居福州西郊洪塘乡时,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曹氏家班,邀请儒士文人观赏娱乐,后人称之为“儒林班”, 这是闽剧最早的前身。曹学佺精通韵律,擅长度曲,创研出适合福州方言音韵演唱的新腔。当时文人评论这种新腔是“曲向花间度”、“翠管时调凤”、“新编乐府莺喉啭”,可见腔调之优美。后来闽剧艺人称之为“逗腔”。
清末,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与演唱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演唱昆腔和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逐渐合流一体,其班社被称为“闽班”。 1924年,郑振铎将《紫玉钗》等剧本送商务印书馆出版,以“闽剧” 取代“闽班” 之称。此为“闽剧”这一称之始。
在1924年之时福州府已被撤销,作为闽侯县县城的福州城,当然成为闽剧发祥地和闽剧的活动中心。在闽剧的红氍毹上,曾经走过三位闽侯籍的闽剧优秀表演艺术家:林芝芳、洪深、林赶山。
1926年,年仅9岁的青圃村林依福来到福州“高乐天”班为艺徒,习花旦、青衣、刀马旦,取艺名林芝芳。13岁那年芝芳登台主演《花木兰从军》。之后,继演《嘉桂岭》,首开闽剧男旦武戏, “名旦”之誉鹊起,被誉为“闽班魁首、无敌花旦”。香港联星唱片公司也千里迢迢来到榕城灌制他的《嘉》剧中的“李小环哭城”唱段,驰名海外。长期的舞台生涯,他创造了独特的“林派”艺术。1952年,他晋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看了他的演出。周总理接见他时,紧握着他的手说:“我听过你的唱片,希望你回去后好好培养闽剧后一代。”芝芳不负总理所托,他出任福州闽剧院首任院长,亲自执教,培养了一大批闽剧后起之秀,包括他的女儿林秀英。
1931年,又一个年仅11岁的甘蔗镇洽浦村人洪深,立定非学唱戏不行的决心,瞒着父亲,偷偷地跟着在其家乡演完戏的福州“赛天然”班离开。这一走,走出了一位以唱腔优美洪亮、演技刚健多姿见长,富有独创精神的闽剧表演艺术家。在洪深五十四载的舞台艺术生涯中,他演过一百多出传统戏、现代戏,尤其是对闽剧艺术表现新时代、新人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收获。1981年5月,他到连江黄岐半岛的北茭,面对一水之隔的马祖岛演出了《朱奎斩侄》选段。
在30年代中期,走红了一位以丑角见长的名艺人林赶山。林赶山是尚干镇人。11岁入“旧赛乐”班学艺,习丑角,兼演小生、老生、花脸等行当。1934年,27岁的林赶山所主演的《八大锤》拍成了无声电影。1954年,他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汇演,主演喜剧《炼印》,获演员一等奖。第二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把此剧搬上银幕,拍成戏剧艺术片,这是解放后上银幕的第一部闽剧。林赶山与闽剧名丑林务夏、唐秀山齐称“闽剧三宝”。
为艺术而人生的闽剧艺术家和为人生而艺术的闽剧都该是我们生活中的骄傲,即使今天我们已拥有了斑澜的文化生活。
(■ 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