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距离成零

内容更新时间:2008-11-11 10:18:48来源:闽侯乡音报

      从写信、拍电报、排队打电话到家庭固定电话普及,从人工接转电话到程控电话,从BP机的使用、“大哥大”的奢侈到手机成为日常通讯的必须品,从电话、手机到QQ视频聊天,从拨号上网到宽带普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通信业紧跟科技与市场发展步伐,从传统的邮政、电信业务发展到现代化的电信通讯业务,新技术、新领域推动了通信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直接改变着闽侯百姓的生活。
回忆:拍电报、人工电话
      “当了近30年的报话员,那时候从没想过通讯事业发展会如此快。”作为在山区工作一辈子的老“报话员”, 张立善对电信通讯业的发展感触特别深刻。他1964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发电报、转接人工电话的报话员,直到1995年初因为人工电话“下岗”才换了工作岗位。
      11月4日下午,记者通过手机联系约定,在福州他小儿子家中见到了他。“以前是用手摇电话,没有电话号码,要用人工进行转接。只有乡政府、大队(即现在的村部)有电话,而且还是同线电话,就是几个大队合用一条电话线,打到几个个大队中任何一个大队的电话,其它大队的电话都可以同时接听的到。而且信号不好,遇到刮风下雨的,容易断线。”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全乡只有两位报话员,两人轮班负责电报发送和电话转接。
      “其实更多的群众是靠写信。只有遇上急事才打电话,没有电话的,只好拍电报。更多的时候,电话还是方便政府工作。比如通知大队开会或下达一些任务等。如果一些偏远的大队没有电话,那就要靠通讯员跑腿送信了。有时候,通讯员下一个通知要跑一整天的路。”据他回忆,那时如果打长途电话要通过甘蔗、福州等人工长途台层层转接,很费时间。而当时发电报也是半人工半自动。首先,他将电报内容转编成电码,通过电话报给县局的报务员,然后再由他们转发。而收到电报后,他则要将电码转编成文字,送到收电报的人手中。
       “直到80年代以后,乡里的电话才逐渐多起来。特别进入90年代初期,全乡电话发展到了120部左右。1995年年初人工电话更换成程控电话后,安装电话的人更多了,公用电话也装了好几部,人们打电话方便多了。”他说,到现在,连山区最偏远的村子都可以安装家庭电话了。而且,使用手机、小灵通的人也很多。“通讯发达了,就算呆在山沟沟里,和外界的沟通也可以随时随地。”说到这些,这位老报话员特别开心。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家里除了还在读小学的孙女,其他的人人手一部手机,可方便了。
       据了解,1995年初,随着山区人工电话地取消,我县实现了全县电话程控化。目前,全县装机容量20万部,实际固定电话用户14.89万部。经过几年地努力,1999年,我县实现了全县村村通电话。2003年,县电信局开始建设健康、环保的小灵通基站,目前乡镇以上全部基站覆盖,并在不断完善中,全县容量8、9万,用户5万多。普及最快的则是手机。目前,我县仅移动手机用户就高达20万。
网络,让我们如此亲近
      家住甘蔗双福社区的徐大姐,三年前丈夫出国务工去了。那时侯小儿子才一岁。孩子的父亲不在身边,但是,她一点也不担心孩子和父亲生疏了,“孩子自小就通过视频和爸爸沟通,父子俩感情可好了。”她说,有了电脑网络,他们一家子其实几乎每天都见面。不管是家里的情况还是他在国外的情况,他们彼此都可以随时了解。
      小杰刚参加工作几个月,“我们同学经常在Q群里聊天,互通讯息。有些同学们就算谈恋爱,也经常是通过网聊。”他说,在工作上,他需要的一些其它单位的文件、资料等,也经常是直接通过邮箱或QQ直接传送,“非常方便,不用各个单位地跑。”
      的确,生活在城镇的百姓,这几年来随着网络宽带建设的快速推进,QQ、视频等成为人们通讯的最新方式。传统的通讯方式已经完全被打破。即使相隔千万里,人们也可以“面对面”地说话、聊天、开会、传送文件资料。
      据县电信公司有关工作人员介绍,1995年,我县少数人开始使用电话拨号上网。从2000年开始,我县电信部门开始引进小规模的宽带设备,从此,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我县最早的宽带用户面前打开。2003年,我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网络宽带建设,网络得到迅速发展。截至目前,电信公司共投入宽带建设的资金近一亿,电信宽带容量达3.5万,实际用户2.7万,遍及全县各乡镇政府所在地。
      为了让网络惠及更多人,从今年年初开始,电信公司又投入2千万元,开始建设村村通宽带工程。目前,全县313个行政村中已经有200多个村装上了宽带。电信工人正加紧施工,争取年底实现全县村村通宽带。相信不久,就算隐身在秀美的大山之中,人们也可以轻松了解外面的世界,并通过QQ、通过视频,和亲朋好友畅谈生活了!(■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