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共祖同根共祖——江口宋氏与台湾“镜江派”宋氏
内容更新时间:2008-10-24 14:14:16来源:闽侯乡音报
落日的余辉映照着翡翠碧绿的海水,遥远的天也飘着几朵嫣红的浮云,在微微的海风中极目远眺,心中依然奔波着希翼,闪烁着梦想。这是一群辛苦但乐观的人:早上还置身于熟悉的故土,现在却飘泊在这一湾海峡。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清政府统一管理台湾后,设了台湾府,隶属福建布政使司。从此,台湾与福建的关系更加密切,商贾往来日益频繁。今天,正奔波在台湾海峡上的是闽侯江口宋氏的乡亲,他们要到台湾推销家乡产的土布等产品……。
每一次离开故土,他们的心都不是滋味,但家乡永远是他们心中的骄傲。这是一个秀美的小乡村,傍着闽江,临着大樟溪水,江水清澈如镜,于是小乡村就被叫做“镜江”, 后来人们又改了个更好呼的名“江口”。明未清初,宋氏的有识之士,就借村前江水浆洗的便利,发展纺织生产,他们还种植苎麻,自制木造纺车、织布机,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浸透在这有声有色的工作里。于是就流传开一句民谚:“江口仔织土布,嘴边讲梭边过。”在勤劳中诞生的“飞虎牌”线罗布、“双喜牌”和“仙女牌”的中山布、印尼布远近闻名,这声名足印更扬播到了新加坡、香港。于是家乡江口也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纺织之乡”。乡亲们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历史注定要演绎沧桑,江口宋氏乡亲的脚步也注定是奔波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很大破坏,江口纺织在低迷中奄奄一息,乡民生活在困顿中挣扎。于是一部分宋氏的乡亲再一次飘过那熟悉的海峡,背井离乡来到台湾。但这一次的停留,他们不知道有没有未来……。
这不由让人想起他们的先人。一千多年前,唐皇帝玄宗任命一个进士作丞相,叫宋璟,还封他为广平郡开国公,因此他的子孙就把“广平”二字作为家族标帜。宋璟的曾孙宋达与妻王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宋骈,次子宋臻。宋骈在唐咸通六年当福建观察巡官,后来定居兴化,成了今天莆田宋氏的世祖。而宋臻从小爱好读书,没有做官,先在河南光州固县隐居。到了唐朝未年,天下大乱,他才避乱南徙到了雪峰后林,也就是今天的闽侯县大湖乡后洋村,然后又迁入今江口定居,这位奔波来奔波去的宋臻就是江口村宋氏的开基始祖。还好宋臻在江口定居之后,得山川便利,繁衍不衰,历代文风鼎盛,名仕不断。明朝第十二世祖宋拙齐,在明宪宗成化十一年中进士,诰授奉政大夫,当过官户郡、河南清吏司主事、钦差,闽广察院,最后奉旨到闽广两省督促抗倭,死在战役中。清朝的宋氏二十世祖宋美宅,是雍正元年中进士,平生俭朴,见义勇为,奋志创业,江口的“圣王宫”就是宋美宅创建的。宋氏第二十二世祖武状元宋鸿图,二十八岁钦赐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被任为御前待卫,后又选任广东参将。
有这样的血脉,有这样的家史,江口宋氏自然能在奔波中坚强,坚强中智慧。来到台湾的宋氏乡亲,他们披星戴月,耕耘原始,积累艰辛,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凝结心中一个又一个的坐标,在忙忙碌碌中奋斗着,脚步从没有停止……。现在台湾宋姓,如果按大陆祖籍的不同来区分,则可分为广东、闽南、闽北三个大支派。闽北派就是来自闽侯江口的“镜江派”。台湾“镜江派”宋氏家族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台北地区,并且建立了一座祠堂叫“赋梅堂”。
1988年3月16日,台湾“镜江派”宋氏113名乡亲终于跨过几十年来梦萦的台湾海峡,脚步稳稳地踏在浸透着母亲乳汁的故土。从此,浓浓的思念和深深的血脉都化作了爱国爱乡的真真之行……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清政府统一管理台湾后,设了台湾府,隶属福建布政使司。从此,台湾与福建的关系更加密切,商贾往来日益频繁。今天,正奔波在台湾海峡上的是闽侯江口宋氏的乡亲,他们要到台湾推销家乡产的土布等产品……。
每一次离开故土,他们的心都不是滋味,但家乡永远是他们心中的骄傲。这是一个秀美的小乡村,傍着闽江,临着大樟溪水,江水清澈如镜,于是小乡村就被叫做“镜江”, 后来人们又改了个更好呼的名“江口”。明未清初,宋氏的有识之士,就借村前江水浆洗的便利,发展纺织生产,他们还种植苎麻,自制木造纺车、织布机,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浸透在这有声有色的工作里。于是就流传开一句民谚:“江口仔织土布,嘴边讲梭边过。”在勤劳中诞生的“飞虎牌”线罗布、“双喜牌”和“仙女牌”的中山布、印尼布远近闻名,这声名足印更扬播到了新加坡、香港。于是家乡江口也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纺织之乡”。乡亲们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历史注定要演绎沧桑,江口宋氏乡亲的脚步也注定是奔波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很大破坏,江口纺织在低迷中奄奄一息,乡民生活在困顿中挣扎。于是一部分宋氏的乡亲再一次飘过那熟悉的海峡,背井离乡来到台湾。但这一次的停留,他们不知道有没有未来……。
这不由让人想起他们的先人。一千多年前,唐皇帝玄宗任命一个进士作丞相,叫宋璟,还封他为广平郡开国公,因此他的子孙就把“广平”二字作为家族标帜。宋璟的曾孙宋达与妻王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宋骈,次子宋臻。宋骈在唐咸通六年当福建观察巡官,后来定居兴化,成了今天莆田宋氏的世祖。而宋臻从小爱好读书,没有做官,先在河南光州固县隐居。到了唐朝未年,天下大乱,他才避乱南徙到了雪峰后林,也就是今天的闽侯县大湖乡后洋村,然后又迁入今江口定居,这位奔波来奔波去的宋臻就是江口村宋氏的开基始祖。还好宋臻在江口定居之后,得山川便利,繁衍不衰,历代文风鼎盛,名仕不断。明朝第十二世祖宋拙齐,在明宪宗成化十一年中进士,诰授奉政大夫,当过官户郡、河南清吏司主事、钦差,闽广察院,最后奉旨到闽广两省督促抗倭,死在战役中。清朝的宋氏二十世祖宋美宅,是雍正元年中进士,平生俭朴,见义勇为,奋志创业,江口的“圣王宫”就是宋美宅创建的。宋氏第二十二世祖武状元宋鸿图,二十八岁钦赐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被任为御前待卫,后又选任广东参将。
有这样的血脉,有这样的家史,江口宋氏自然能在奔波中坚强,坚强中智慧。来到台湾的宋氏乡亲,他们披星戴月,耕耘原始,积累艰辛,用汗水,泪水甚至血水,凝结心中一个又一个的坐标,在忙忙碌碌中奋斗着,脚步从没有停止……。现在台湾宋姓,如果按大陆祖籍的不同来区分,则可分为广东、闽南、闽北三个大支派。闽北派就是来自闽侯江口的“镜江派”。台湾“镜江派”宋氏家族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台北地区,并且建立了一座祠堂叫“赋梅堂”。
1988年3月16日,台湾“镜江派”宋氏113名乡亲终于跨过几十年来梦萦的台湾海峡,脚步稳稳地踏在浸透着母亲乳汁的故土。从此,浓浓的思念和深深的血脉都化作了爱国爱乡的真真之行……
(■ 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