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换新颜 藏骨地宫现真身
内容更新时间:2008-10-24 14:13:37来源:闽侯乡音报

仙宗寺无缝塔。

仙宗寺无缝塔地宫。

由旅台乡亲宋忠官、谢妹珠舍资重建的仙宗寺大雄宝殿。
仙宗寺,又名仙踪寺,位于南屿镇南井村官塘尾,地处旗山南面白鹤山麓上。白鹤山,因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而得名,这是一块有着“仙踪气脉、鹤岭烟霞”美誉的风水宝地。
仙宗寺派衍生自河北临济宗。据专家考证:唐末,中国禅宗形成了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个最有影响力的流派——即所谓的禅宗五家。临济宗在闽籍高僧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今江西境内)时就已初露端倪,后来希运禅师的衣钵由他的法嗣义玄继承,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建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其法派为“临济宗”。在禅门五宗当中,临济宗出现最早,并且是唯一创立于北方的佛教宗派。临济宗的创始人义玄,上承南岳怀让、马祖道,下纳黄檗希运禅师的禅法,以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于世。约于后唐五代时期,临济宗传入福州。
仙宗寺很有可能就是那时创建的。寺始建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著名的旗山“九庵十八寺”之一。仙宗寺经历300多年风霜后,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又重新拓建。史载:宋元时期,该寺还拥有大雄宝殿、观音阁、迦蓝殿、藏经阁、钟鼓楼等宏伟壮观的宗教建筑,拥僧众达百人。寺周围良田数十亩,橄榄、荔枝等果树遍布。
明方志学家王应山在《闽都记》中记载:“仙踪寺在六都。其山多松,萦纡数十里,白鹤巢焉。涧水泠泠有声,与鹤声相应。五代唐同光二年建寺,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建。寺有历峰亭、白鹤岭、洗钵池、昙花磴、枢松关、金鸡岩、卓锡泉、垂梦径,号八景。”到了明代,仙宗寺虽然香火没有宋元时期那样鼎盛,但它依然还是一方善男信女膜拜礼佛,名彦硕儒访古揽胜的佛教圣地。不少文人骚客来此游览后,往来唱和,留下不少描摹风景、表明心志的诗篇,传为一时佳话。如明王湛有《游仙宗寺》诗曰:“独有秋山色,能清物外心。泉临幽谷落,路入瞑云深。樵客踏黄叶,岩僧住绿阴。何畴与公等,蹑屐此登临。”好友参政王应钟和诗曰:“言访招提境,能生般若心。白云随处合,黄叶落阶深。地僻秋先到,山高景未阴。欲同王子敬,世外一登临。”明代诗人陈仲溱《过仙宗寺》诗曰:“古寺沿溪转,高幡隔树飘。竹阴斜映水,松色倒侵桥。孤鸟入林没,残僧归路遥。磬声烟霭里,静听欲魂销。”著名诗人徐勃则和曰:“云际前朝寺,凄凉不可寻。僧应少来往,啸亦有销沉。大地黄金散,空廊碧草深。惟馀堂上磬,还似昔年音。”
据了解,明清时期至民国,仙宗寺屡废屡兴。不幸的是,1958年的一场大火,将寺内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主体建筑烧毁,只剩下用花岗岩铺设的天井与墙基。此后,残存的寺庙香火断灭,场所被挪为它用。
2000年,旅台乡亲宋忠官、谢妹珠伉俪舍巨资(计300万元)重建仙踪寺,三年之后,这座历经千年风霜的仙宗古寺如涅槃凤凰,再次旧貌换新颜,得以重现昔日辉煌。
此次,有人在寺后半山腰等处发现无缝塔、石刻等文物。
无缝塔,坐落在仙宗寺东南向后山北麓,坐南朝北,塔通高近三米,塔身周长五米多,用雕凿成弓状的花岗岩石砌凿而成。由半圆形塔盖、圆柱形塔身、八角形单层如意状龟趺须弥座塔基和地宫组成。须弥座八面都雕饰着瑞兽、卷草,不过已风化严重。八个转角镶嵌着竹节状倚柱。塔下有地宫,面积约七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用长条形石板铺砌而成。地宫正中设有神龛,龛前还铺设有三级石阶,共放置有大小六个骨灰瓮。专家分析,这个这座无缝塔正是寺内和尚“藏骨”的地方。
据县博物馆馆长曾江介绍,无缝塔实际上是一种带基座的圆形石塔,塔体无缝,其主要特点就是没有塔刹。此类塔何时出现,目前文献上尚无确切记载。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发现最早的无缝塔是唐代建造的大姚白塔。去年初,连江县发现一座无缝塔,塔身还阴刻有“宋治平乙巳”[即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纪年铭文。仙宗寺此次发现的无缝塔与连江无缝塔外形相同,大小相近,可能同为宋代遗物。此外在仙宗寺附近还发现清代大和尚墓及石雕佛头等石雕石刻。
此次出土的还有一块镌刻着“仙宗第一”行楷铭文的石匾,专家根据这块匾的制造形式推测,它系清代所造。俗话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如果没有一定的依据,料想当时的寺僧也不敢如此自夸自诩。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仙宗寺一定是建筑宏伟,高僧云集,香火鼎盛,一派繁荣景象。
仙宗寺派衍生自河北临济宗。据专家考证:唐末,中国禅宗形成了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个最有影响力的流派——即所谓的禅宗五家。临济宗在闽籍高僧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今江西境内)时就已初露端倪,后来希运禅师的衣钵由他的法嗣义玄继承,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建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后世遂称其法派为“临济宗”。在禅门五宗当中,临济宗出现最早,并且是唯一创立于北方的佛教宗派。临济宗的创始人义玄,上承南岳怀让、马祖道,下纳黄檗希运禅师的禅法,以机锋凌厉,棒喝峻烈的禅风闻名于世。约于后唐五代时期,临济宗传入福州。
仙宗寺很有可能就是那时创建的。寺始建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著名的旗山“九庵十八寺”之一。仙宗寺经历300多年风霜后,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又重新拓建。史载:宋元时期,该寺还拥有大雄宝殿、观音阁、迦蓝殿、藏经阁、钟鼓楼等宏伟壮观的宗教建筑,拥僧众达百人。寺周围良田数十亩,橄榄、荔枝等果树遍布。
明方志学家王应山在《闽都记》中记载:“仙踪寺在六都。其山多松,萦纡数十里,白鹤巢焉。涧水泠泠有声,与鹤声相应。五代唐同光二年建寺,元至正二十三年重建。寺有历峰亭、白鹤岭、洗钵池、昙花磴、枢松关、金鸡岩、卓锡泉、垂梦径,号八景。”到了明代,仙宗寺虽然香火没有宋元时期那样鼎盛,但它依然还是一方善男信女膜拜礼佛,名彦硕儒访古揽胜的佛教圣地。不少文人骚客来此游览后,往来唱和,留下不少描摹风景、表明心志的诗篇,传为一时佳话。如明王湛有《游仙宗寺》诗曰:“独有秋山色,能清物外心。泉临幽谷落,路入瞑云深。樵客踏黄叶,岩僧住绿阴。何畴与公等,蹑屐此登临。”好友参政王应钟和诗曰:“言访招提境,能生般若心。白云随处合,黄叶落阶深。地僻秋先到,山高景未阴。欲同王子敬,世外一登临。”明代诗人陈仲溱《过仙宗寺》诗曰:“古寺沿溪转,高幡隔树飘。竹阴斜映水,松色倒侵桥。孤鸟入林没,残僧归路遥。磬声烟霭里,静听欲魂销。”著名诗人徐勃则和曰:“云际前朝寺,凄凉不可寻。僧应少来往,啸亦有销沉。大地黄金散,空廊碧草深。惟馀堂上磬,还似昔年音。”
据了解,明清时期至民国,仙宗寺屡废屡兴。不幸的是,1958年的一场大火,将寺内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主体建筑烧毁,只剩下用花岗岩铺设的天井与墙基。此后,残存的寺庙香火断灭,场所被挪为它用。
2000年,旅台乡亲宋忠官、谢妹珠伉俪舍巨资(计300万元)重建仙踪寺,三年之后,这座历经千年风霜的仙宗古寺如涅槃凤凰,再次旧貌换新颜,得以重现昔日辉煌。
此次,有人在寺后半山腰等处发现无缝塔、石刻等文物。
无缝塔,坐落在仙宗寺东南向后山北麓,坐南朝北,塔通高近三米,塔身周长五米多,用雕凿成弓状的花岗岩石砌凿而成。由半圆形塔盖、圆柱形塔身、八角形单层如意状龟趺须弥座塔基和地宫组成。须弥座八面都雕饰着瑞兽、卷草,不过已风化严重。八个转角镶嵌着竹节状倚柱。塔下有地宫,面积约七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用长条形石板铺砌而成。地宫正中设有神龛,龛前还铺设有三级石阶,共放置有大小六个骨灰瓮。专家分析,这个这座无缝塔正是寺内和尚“藏骨”的地方。
据县博物馆馆长曾江介绍,无缝塔实际上是一种带基座的圆形石塔,塔体无缝,其主要特点就是没有塔刹。此类塔何时出现,目前文献上尚无确切记载。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发现最早的无缝塔是唐代建造的大姚白塔。去年初,连江县发现一座无缝塔,塔身还阴刻有“宋治平乙巳”[即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纪年铭文。仙宗寺此次发现的无缝塔与连江无缝塔外形相同,大小相近,可能同为宋代遗物。此外在仙宗寺附近还发现清代大和尚墓及石雕佛头等石雕石刻。
此次出土的还有一块镌刻着“仙宗第一”行楷铭文的石匾,专家根据这块匾的制造形式推测,它系清代所造。俗话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如果没有一定的依据,料想当时的寺僧也不敢如此自夸自诩。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仙宗寺一定是建筑宏伟,高僧云集,香火鼎盛,一派繁荣景象。
(曾致远 朱燕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