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及其区县(市)之名缘起

内容更新时间:2008-10-09 08:40:31来源:闽侯乡音报

      福州市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因州西北有福山,改称福州都督府,福州之名从此开始,沿用至今。在历史上,福州曾作为郡、州、府面目出现过,被誉为“八闽首府”。民国31年(1942年),筹备设置福州市。民国35年元旦,福州市政府成立,直辖福建省政府,为福建省省会城市。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8月26日,福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仍为省会城市。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福州市辖范围不断扩大。从1983年起,实行市带县体制。至今,福州市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5城区和闽侯、连江、长乐、福清、永泰、闽清、罗源、平潭8县(市)。
      五城区  今鼓楼区于1956年由民国时成立的福州市政府所辖五区之二的鼓楼、大根合并成立的。鼓楼区因街中心曾有唐、宋谯楼古迹,俗称鼓楼,而得区名。
      台江,古称南台。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大庙山上筑越王台;汉武帝期间,东越王余善又在大庙山上筑钓龙台,“登南城翘望,有台临江”,故得名台江。今台江区是1956年由民国时期所成立台江、小桥两个区公所合并而成。
      仓山,古称藤山。明洪武年间,山北麓开始建盐仓,名盐仓前,藤山遂改称仓前山,简称仓山。1945年10月,仓山区建置。1956年,又与水上区合并为今福州市辖仓山区,仓山区因山得名。
      马尾因闽江下游浮礁若马,礁西为马头江,礁东为马江,旧镇中岐处于马之尾部,故名。1982年8月,福州市建置马尾区。
      晋安区的“晋安”二字由来己久, 早在1000多年前的晋朝, 中原地区发生“永嘉之乱”, 大批人士入闽避乱, 在东门一带落脚定居, 因系晋人安居之地, 故称“晋安”。1996年1月,福州市撤郊区建置设晋安区。
      八县(市) 闽侯之名始于民国2年(1913)3月,当时将闽县、侯官县合并,各取首字,称为闽侯县。而侯官县名称出现是在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它是当时福建省五个县之一,其前身则称冶县,治县是福建政区建置史上第一个县;闽县名称则始于开皇十二年(592年),当时将原丰县改称闽县,原丰县则是晋太康三年(282年)从侯官县中划出部分地而立的县。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闽县地置温麻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并入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又从闽县析出重置温麻县,因该县位于闽江下游,境内江、海、浦纵横交叉,同年便改名连江县,此为连江县命名之始。
      唐武德六年(623年),从闽县析出置新宁县,同一年,取长安久乐之意,新宁县改名长乐县,长乐之名由此始。该县此后也曾改名安昌县等,但后均复名长乐县。1994年2月,长乐县撤县设市,改称长乐市。长乐亦别称吴航。
      唐圣历二年(699年),析长乐县南部8乡置县,因8乡中有一万安乡,遂称万安县。天宝元年(732年) 更名福唐县。长兴四年(933年),以“山自永福里来,水自清源里来,会于治所”,将福唐县改名福清县, 福清之称开始。1990年12月,福清撤县改置福清市。福清亦雅称玉融,简称融。
      唐永泰二年(766年),析侯官县西部和尤溪县东部的一些地置永泰县,县以年号为名,永泰之名从此始。相传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士族南渡多聚于此以求安泰。北宋崇宁元年(1120年),为避哲宗陵讳,更名永福县。1914年,因与广西省永福县重名,复名永泰县.
      唐贞元元年(785年),划出侯官县西乡十里(里,旧时县以下的基层单位)设置梅溪场。不久,升为梅溪县。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王审之认为梅溪与大江会,江浊而溪清,乃改梅青县为闽清县。闽清之名于此始。
      唐大中元年(847年),析连江县北一乡置罗源场, 罗源之名始于是年。咸通二年(861年),从闽县析出部分地并入罗源场,改称永贞镇。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永贞镇升为永贞县。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为避皇太子赵祯讳,改名永昌县,翌年定名罗源县。罗源因境内罗江分三支流,同出一源而得名。罗源县简称罗川。
      清嘉庆三年(1798年),析原福清县丞管辖的海坛岛及周围9岛置平潭建军厅。1912年,改平潭建军厅为平潭县。平潭简称岚,主岛海坛,为全国第五大岛,因岛上当中有块平坦巨石,俗称平石覃,后改平潭。(■ 曾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