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在云南

内容更新时间:2008-09-27 09:14:40来源:闽侯乡音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名言,亦是他人生的座右铭。它不仅反映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而且,他一生都以此作为自已的行为准则。故无论他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他走到哪里,其所作所为均能利国利民。他从政四十年,任职十三省,为官有政声,人称“林青天”。
  1811年春,林则徐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撰文官、潘书房行走等职。1816年出任江西乡试副主考官,1817年以记名御史任用。1819年林则徐35岁时,任会试同考官,闰四月(五至六月),出京赴云南任乡试正考官,这是他第一次奉派云南,担任乙卯科乡试主考。林则徐五月初离京赴滇,七月底到达云南省城昆明东郊板桥驿。以云南巡抚为首的地方大员,派遣“卤簿鼓吹”于八月初一仪迎入城,住于钦差使节下榻的公馆。在赴昆明途中,林则徐一路体察民情,写出《驿马行》、《病马行》、《舆人行》等关心民间疾苦、憎恨贪官污吏的诗篇,后集为《使滇吟草》,这是他手定的第一本诗集,读来颇有杜诗的苍劲沉郁之风。
  八月初八举行头场考试,考场在云南贡院(今云南大学至公堂)。明清两代近六百年,那里一直是云南乡试考场,明末清初曾经是南明滇都皇宫。从进城之日至放榜之前,林则徐不会见任何客人,严拒请托、说情之风。昆明知县庄某等人多方活动亦未予接见。中秋节那天考完三场业已放榜,林则徐才开始会见新举人,为选才知人而奖掖后进。当时昆明的五华书院有五名万嘉学子,时人称为“五华五子”。其中四人参加应试均被录取。林公对他们悉心嘉勉,在往后漫长的宦海沉浮中,始终与他们保持着文字因缘,因此可见林公在选人才、重知交上的师座风范。乡试结束时,林则徐主持编选了试卷中“文艺诗策尤雅者”十四篇,并写出《乙卯科云南乡试录序》和《乙卯科云南乡试策问》各一篇,力陈其对发展云南教育之关切,主张选拔能够匡时济世的人才,严惩贿赂舞弊的行为。
  林则徐入翰林院后撰写了一副掷地有金石声的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显然,他是用以自勉的。从他赴云南主考之行可以看出,他的“容”,体现在选才爱才;他的“刚”,铸就成针砭时政。他的自勉联正是他的道德规范和人格力量的写照。
  林则徐后来在广东发起销毁鸦片的运动,被谪戌新疆。在新疆伊犁时,他主张并带头捐资用以开垦阿齐乌苏荒地。在新疆吐鲁番,他推广坎儿井,教当地民众制纺车、织布。为发展新疆的农牧业作出了贡献,造福当地,人民从中受益。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时年63岁的林则徐调任云贵总督,时隔28年后他又再次来到了云南。在他为官云南期间,对云南的铜、银矿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云南铜、银矿的措施,对云南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清朝时,云南的铜、银为全国的货币铸造提供了最主要的原料来源。全国各省都派员来云南采买滇铜,铸造大钱。“滇铜每年供应京二局及京十一省的铸钱,多达二百余万串,事关全国财政金融命脉”(南京大学出版社:《林则徐评传》),虽然云南的铜、银矿的开采与清政府的财政金融密切相关,历来受到清政府的重视,但也积弊日深。从康熙年间起,开采铜、银矿的政策是:先由政府发放铜本,招民开采,铜开采出来之后,再由政府收铜,其中每百斤抽课税十至二十斤(即无偿缴纳给政府),余下部分低价卖给政府,少部分则留给厂民自由支配。如果铜没有按时按量生产出来,导致铜本无法收回,政府就要经办人员及相关官员赔缴。这项政策在执行初期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云南很多地方出现了数万人的铜厂,乾隆、嘉庆年间云南年产铜九百余万斤。但天长日久,这项政策的很多弊病也就暴露出来,大量矿厂无法按期交纳所收的铜本,形成大量积欠政府铜本的现象。故而有“相沿日久,逋负渐多”的情形。这就造成了矿工失业,矿厂停顿,政府财政出现亏空的情况。从雍正至乾隆年间,“厂欠”几乎成为云南铜矿开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成了云南矿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呢?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地方官员既不懂但又不愿考察,了解矿厂开采和经营的实际情况,只是知道简单地放款和征收课税以图省事。他们根本不考虑开采和经营矿厂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其工费成本往往相当高昂,矿工动辄就需要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矿石的冶炼加工需要大量燃料,而且矿床的性质和已开采的时间、开采的方法等诸多因素决定着矿石成色的高低和产量的大小,矿厂存在着巨大的资金风险,并不是所有的矿厂都能持续不断地出产高品质、高产量的铜、银等矿物。有时官府给的铜本过低,矿厂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经营。
  林则徐与那些不懂也不愿考察、了解矿厂情况的官员不同。他首先全面考察了云南银矿开采的情况。通过全面考察,他认为云南的银矿开采在民间有悠久的传统,民间开采银矿是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官府无需加以限制,对于民间银矿的开采应采取宽松的政策。至于矿藏的勘查,他指出这是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做的工作,什么地方有好矿,什么地方的矿是没有价值的,需要认真加以考察,遵循客观规律。如果盲目开采,非但不能盈利,还会亏本,甚至发生“下开上压,滇谚谓之‘盖被’”,这样危及矿工生命的塌方惨祸。据清光绪年间刊行的《中国矿产志略.云贵总督林则徐勘查滇省矿厂情形试行开采疏》载云:“滇省跬步皆山,本无封禁。小民趋利若鹜。开采是其所习。行山望气,日以为常,于地方之衰旺盈虚,大都能知梗概。见有可图之利,或以红单而报苗引(矿苗),或以金呈而请山牌。虽成败不常,而地可聚千人者,必有能活千人之利,聚百人者亦必有能活数百人之利。其觅矿先求山形丰厚,地脉坚结,草皮旺盛,引苗透露,乃可冀其成厂。滇中谚曰:‘一山有矿,千山有引’,引之初见者,曰‘子拴’,渐而得正拴,乃可进山获矿。”
  在清朝的封疆大吏中,当官做老爷混日子的占绝大多数。而林则徐不仅认真治理所辖地方,而且,在长期深入调查、研究之余,居然成为一位出色的矿产专家,这样的人物。不仅在清朝,即使在中国历朝历代也属罕见,甚至是仅见。林则徐对云南银矿的开发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对于开发云南银矿所采取的措施,实际上是采取积极、宽松的政策,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开发利用云南特有的、丰富的银矿资源,达到开利于民的目的,使国家和人民都能从中受益。
  时间和历史是最公正的审判官。凡青史留芳的,都是道德高尚、从政清廉、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因之世代为人景仰。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名震天下伊始,到谪戌新疆,再到云贵总督,他无论在担任两广总督、钦差大臣,位居显赫地位之日,还是被“革职查办”谪戌新疆,遭受打击之时,也不论是在广东、新疆,还是在云南,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信念。(■  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