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岐观音岩发现男像观音
内容更新时间:2008-09-27 09:13:49来源:闽侯乡音报

竹岐观音寺内的男像观音雕像。

雕像左侧阴刻的文字。
近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竹岐乡一观音寺内发现一尊元代观音男像。
竹岐的佛岩山半山腰有块看起来像田螺一样的大岩石,被称为螺峰岩,这块岩石下一股清泉,甘甜无比。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四十几年前,一位叫释真的和尚云游至此,相中了这个地方。于是,螺峰岩下,清泉旁,便有了现在的观音寺。
该观音寺,坐南朝北,面阔四柱三间,进深一间,砖土木混构,建筑面积约有300平方米。观音寺大殿内供奉着一尊青石雕刻的元代观音坐像,它与我们熟知的慈眉善目、端庄美丽的女相观音截然不同,体态雄健,却是男相。他右手垂于膝,左手作拈花状,赤足趺坐,右腿屈盘于膝,左腿盘置其上;身着袈裟,衣袖边缘饰以如意云彩;双目平视,两耳垂肩,耳系玉环,头戴宝冠帽,帽之前中浮雕一佛像,身旁边有一如意瓶,佛像通高75厘米,宽45厘米,头像高20厘米。而且佛像左侧底边还阴刻有:“兴贤境林崧高谨舍石佛一尊,伏为亡考林四十府君、妣陈氏四孺人同生补处者,大德五年(1301年)辛丑四月八日造。”文中说明了这尊观音的由来:兴贤境的林崧高为他去世的父亲和妻妾四人“舍造”了这尊观音雕像。
据释真和尚介绍,原来是观音石亭的旧址,后来因年久失修,毁坏严重,二十世纪60年代拆后新建。如今,观音寺还保留有旧观音石亭的部分石构件。其中有一座雕刻于清“光绪乙未年孟夏”、“观音大士”、“沐恩信士陈建栋、杨正桂仝叩”的青石雕香炉。
寺是小了点,但是注意它的人却不少。据说曾有不少梁上君子想把这尊观音雕像偷走卖掉,却始终没能得逞。有次有个小偷溜进寺内偷雕像,用随身带来的锯子把这观音像截成两段,当他把观音的上半身背出寺后,回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另一段。结果他因为折腾了太久被人发现,吓得落荒而逃。人家都说这是菩萨显灵。
观世音,佛教菩萨名。南北朝宋元嘉初,西域高僧 良耶舍为了确定观音的地位,在他所译的《观无量寿经》中,把观音作为阿弥陀佛的弟子和右胁侍,与左胁侍的大势至菩萨相对,形成以阿弥陀佛为主的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圣。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信众往生西方净土,享受极乐,与观音菩济度人的目的相吻合,故把观音收为自己的弟子。所以观音的宝冠上有一尊小阿弥陀佛像,大势至不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只是胁侍,他的宝冠上有一个藏贮父母骨殖的宝瓶。有偈云:“观音为师敬,宝冠戴弥陀;势至为亲孝,顶戴父母骨。”一个敬师,一个尊亲,都是美德。
值得一提的是,观音最初乃是南印度的一个男性神祗。他原本是古代印度某个小国的太子,名叫不郇,成佛后为“西方三圣”之一。到了元朝,观音才由男变女。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之后,打破传统,大量起用南人,其中以赵孟頫最为知名。赵孟頫的妻子管仲姬,信佛,书画也有一定成就。她为了方便闺房小姐供奉观音,就杜撰了一本《观世音菩萨传略》,说观世音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名叫妙善,修成正果后叫观世音,把观音变为女身。她又把观音的大慈大悲像画出来,左手拿净瓶,右手拿杨柳枝,普渡众生。元朝的和尚为了吸引更多的妇女信佛,况且,佛经上说观世音能作三十三般变化,女身也是其变像之一,就承认了这个故事。从此,妇女可以任意地供奉女相观音,甚至无拘无束地向她倾诉婚姻、求子等闺阁之私。(朱燕英 曾致远)
竹岐的佛岩山半山腰有块看起来像田螺一样的大岩石,被称为螺峰岩,这块岩石下一股清泉,甘甜无比。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四十几年前,一位叫释真的和尚云游至此,相中了这个地方。于是,螺峰岩下,清泉旁,便有了现在的观音寺。
该观音寺,坐南朝北,面阔四柱三间,进深一间,砖土木混构,建筑面积约有300平方米。观音寺大殿内供奉着一尊青石雕刻的元代观音坐像,它与我们熟知的慈眉善目、端庄美丽的女相观音截然不同,体态雄健,却是男相。他右手垂于膝,左手作拈花状,赤足趺坐,右腿屈盘于膝,左腿盘置其上;身着袈裟,衣袖边缘饰以如意云彩;双目平视,两耳垂肩,耳系玉环,头戴宝冠帽,帽之前中浮雕一佛像,身旁边有一如意瓶,佛像通高75厘米,宽45厘米,头像高20厘米。而且佛像左侧底边还阴刻有:“兴贤境林崧高谨舍石佛一尊,伏为亡考林四十府君、妣陈氏四孺人同生补处者,大德五年(1301年)辛丑四月八日造。”文中说明了这尊观音的由来:兴贤境的林崧高为他去世的父亲和妻妾四人“舍造”了这尊观音雕像。
据释真和尚介绍,原来是观音石亭的旧址,后来因年久失修,毁坏严重,二十世纪60年代拆后新建。如今,观音寺还保留有旧观音石亭的部分石构件。其中有一座雕刻于清“光绪乙未年孟夏”、“观音大士”、“沐恩信士陈建栋、杨正桂仝叩”的青石雕香炉。
寺是小了点,但是注意它的人却不少。据说曾有不少梁上君子想把这尊观音雕像偷走卖掉,却始终没能得逞。有次有个小偷溜进寺内偷雕像,用随身带来的锯子把这观音像截成两段,当他把观音的上半身背出寺后,回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另一段。结果他因为折腾了太久被人发现,吓得落荒而逃。人家都说这是菩萨显灵。
观世音,佛教菩萨名。南北朝宋元嘉初,西域高僧 良耶舍为了确定观音的地位,在他所译的《观无量寿经》中,把观音作为阿弥陀佛的弟子和右胁侍,与左胁侍的大势至菩萨相对,形成以阿弥陀佛为主的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圣。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信众往生西方净土,享受极乐,与观音菩济度人的目的相吻合,故把观音收为自己的弟子。所以观音的宝冠上有一尊小阿弥陀佛像,大势至不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只是胁侍,他的宝冠上有一个藏贮父母骨殖的宝瓶。有偈云:“观音为师敬,宝冠戴弥陀;势至为亲孝,顶戴父母骨。”一个敬师,一个尊亲,都是美德。
值得一提的是,观音最初乃是南印度的一个男性神祗。他原本是古代印度某个小国的太子,名叫不郇,成佛后为“西方三圣”之一。到了元朝,观音才由男变女。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之后,打破传统,大量起用南人,其中以赵孟頫最为知名。赵孟頫的妻子管仲姬,信佛,书画也有一定成就。她为了方便闺房小姐供奉观音,就杜撰了一本《观世音菩萨传略》,说观世音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名叫妙善,修成正果后叫观世音,把观音变为女身。她又把观音的大慈大悲像画出来,左手拿净瓶,右手拿杨柳枝,普渡众生。元朝的和尚为了吸引更多的妇女信佛,况且,佛经上说观世音能作三十三般变化,女身也是其变像之一,就承认了这个故事。从此,妇女可以任意地供奉女相观音,甚至无拘无束地向她倾诉婚姻、求子等闺阁之私。(朱燕英 曾致远)